(共25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1922年底创作长诗 《毁灭》(节选)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虽然这些印迹是极微细的,且必将磨灭的,
虽然这迟迟的行步/不称那迢迢无尽的程途,
但现在/既平常而又渺小的我,
只看到一个个分明的脚步,便有十分的欣悦——
那些远远远远的/是再不能,也不想理会了。
别耽搁吧,走!走!走!
导入新课
挽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他说:
“要勇敢地向前走,这不是容易的简单的事,我们年纪大的人也许走得没有年青人那么快,但是,就是走得慢,也得走,而且赶着走”。
梳理结构
·1、快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练习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明确作者行踪,梳理课文结构
··(1)课堂练习二:了解作者行踪、明确对应的描述内容、了解情感起伏变化过程
行踪变化: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内容变化:乘凉、眠歌——淡月、独处——赏荷、赏月——听蝉蛙忆江南——妻已睡熟
情感变化:颇不宁静——渐得宁静——沉醉宁静——渐失宁静——颇不宁静
(2)课堂训练三:解读课文结构,感悟结构特色
从离家开始,到回家结束,从妻眠开始,到妻睡结束,是一个回环照应的结构
依据回环结构,从颇不宁静开始,自然应以颇不宁静结束
从小路到小路,从渐得宁静到渐失宁静,构成了第二重回环照应
以荷塘月色为中间核心,前后内容对称分布,匠心独运,天下无匹
更深一层解读:从刻意离开家门开始,到不经意回到家门结束,形成了从刻意逃避现实到不经意间又回到现实的回环。
解读人物
1、作者心里为何“颇不宁静”?
知人论世
1927年中国大事记:
[4月6日] - 李大钊被捕
[4月10日] - 汪精卫篡夺武汉军政大权
[4月12日] -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
[4月15日] - 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了血腥的“四 一五”大屠杀
[4月18日] -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4月28日] - 李大钊就义
[5月1日] - 广东海丰、陆丰农民起义
[6月2日] - 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
[6月22日] - 冯玉祥部清除共产党员
[6月27日] - 日本制定对华侵略总政策
[7月13日] - 中共决定从国民政府中撤出
[7月15日] - 汪精卫集团开始“分共”,大革命彻底失败
朱自清在北京清华园写下散文《荷塘月色》
[7月18日] - 宋庆龄发表文章 斥责汪精卫、蒋介石叛变革命
知人论世:朱自清《那里走》
无论你是怎样的小人物,这时代……总不时地让你瞥着一下。它有这样大的力量,决不从它巨灵般的手掌中放掉一个人;你不能不或多或少感着它的威胁。
在这时代,将来只是“浪漫”,与过去只是“腐化”一样。它教训我们,靠得住的只是现在,内容丰富的只是现在,值得拚命的只是现在;现在是力,是权威,如钢铁一般。
到京后的一个晚上,栗君突然来访……他是劝我入党来的……他末了说,将来怕离开了党,就不能有生活的发展;就是职业,怕也不容易找着的。他的话是很恳切。当时我告诉他我的踌躇,我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我说要和几个熟朋友商量商量……我于是只好告诉栗君,我想还是暂时超然的好。这超然究竟能到何时,我毫无把握。
在这革命的时期,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军士们的枪,宣传部的笔和舌,做了两个急先锋。只要一些大同小异的传单,小册子,便已足用;社会革命的书籍亦已无须,更不用提什么文学,哲学了。这时期“一切权力属于党”。在理论上,不独政治,军事是党所该管;你一切的生活,也都该党化。党的律是铁律,除遵守与服从外,不能说半个“不”字,个人——自我——是渺小的;在党的范围内发展,是认可的,在党的范围外,便是所谓“浪漫”了。这足以妨碍工作,为党所不能容忍。几年前,“浪漫”是一个好名字,现在它的意义却只剩了讽刺与诅咒。“浪漫”是让自己蓬蓬勃勃的情感尽量发泄,这样扩大了自己。但现在要的是工作,蓬蓬勃勃的情感是无训练的,不能发生实际效用;现在是紧急的时期,用不着这种不紧急的东西。持续的,强韧的,有组织的工作,在理知的权威领导之下,向前进行:这是今日的教义。党便是这种理知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着党的方式而生活,想自出心裁,是不行的。
我是生长在都市里的,没有扶过犁,拿过锄头,没有曝过毒日,淋过暴雨。我也没有锯过木头,打过铁;至于运转机器,我也毫无训练与忍耐。我不能预想这些工作的趣味;即使它们有一种我现在还不知道的趣味,我的体力也太不成,终于是无缘的。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活,也不忍丢下了走自己的路。
……真正革命的阶级是只知道革命的:他们的眼,见的是革命,他们的手,做的是革命;他们忙碌着,紧张着,革命是他们的全世界。文学在现在的他们,还只是不相干的东西……(1928年2月7日作)
解读人物
2、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时为何要独自漫步于月下荷塘?
自由
退出一切角色,在独处中邂逅自己的灵魂
社会角色: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家庭的角色:“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我常和妻子说,‘’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有时不但成日,连夜里也有兵马进行着,在有吃乳或生病的孩子的时候!!”
解读人物
2、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时为何要独自漫步于月下荷塘?
文本依据: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
——朱自清《我的南方》
走向春晖,有一条狭狭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细小的颗粒,脚踏上去,便发出一种摩擦的噪音,给我多少轻新的趣味。……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但三面映照起来,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里,白马湖里,接着水光,却另有一番妙景。我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自己觉得小了。湖水有这样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下。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湖边系着一只小船,四面却没有一个人,我听见自己的呼吸。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
我是常住城市的人,到了这种空旷的地方,有莫名的喜悦!……。校里的房屋、格式、布置固然疏落有味,便是里面的用具,也无一不显出巧妙的匠意;决无笨伯的手泽。晚上我到几位同事家去看,壁上有书有画,布置井井,令人耐坐。这种情形正与学校的布置,自然界的布置是一致的。美的一致,一致的美,是春晖给我的第一件礼物。
说到我自己,却甚喜欢乡村的生活…..我是在狭的笼的城市里生长的人,我要补救这个单调的生活,我现在住在繁嚣的都市里,我要以闲适的境界调和它。我爱春晖的闲适。!闲适的生活可说是春晖给我的第三件礼物!
白马湖畔春晖中学
江南
自然美
北地
萧索
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了哪几种意象?
解
读
人
物
“心的旅行不以存在的世界为限”。
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等都是朱自清在春晖结成的莫逆之交。
在朱自清答应到春晖中学来之后,丏尊遂将此消息刊于《春晖》半月刊:“本校于寒假前聘定朱自清先生为国文教员,分授一组,朱先生兼任第四中学国文课,闻不久即可来校。”3月2日,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执教。当时《春晖》半月刊记载了这条消息:“本校本学期添聘的国文教员朱佩弦先生,自本月二日起到校就职。”
朱自清第一天去上课,夏丏尊带他进教室,向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介绍说:“朱先生年龄比我轻,但学问比我好。上学期我已介绍几篇他所写的文章给你们看,不是都觉得很好吗 现在请他教你们这一年级,我仍教一年级。”一番话使学生对新来的先生肃然起敬,朱自清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这是我所深愿的!这里的教师与学生,也没有什么界限。…
无论何时,都可自由说话;一切事务,常常通力合作。……感情既无隔阂,事务自然都开诚布公,无所用其躲闪。学生因无须矫情饰伪,故甚活泼有意思。又因能顺全天性,不遭压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故趣味比较纯正。——春晖给我的第二件礼物是真诚,一致的真诚。
解
读
人
物
人情美
人文荟萃,一时无两
丰子恺在此地画出了代表作之一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载:
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他几经辗转赶到当时的教务长张仲述先生家里:“张先生出来了。他比我高得多,脸也比我长得多。一眼看出是个顶能干的人。我向他道歉来得太晚,他也向我道歉,说刚好有个约会,不能留我吃饭。谈了不大工夫,十二点过了,我告辞。到门口,原车还在,坐着回北平吃饭去。”(《初到清华记》)字里行间,能够清楚地感觉到一种隔膜与淡漠。
他的学生吴组缃在《佩弦先生》中说:“我现在想到朱先生讲书,就看见他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块叠起的白手帕,一面讲,一面看讲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他的神色总是不很镇定,面上总是泛着红。他讲的大多援引别人的意见,或是详细地叙述一个新作家的思想与风格。他极少说他自己的意见;偶尔说及,也是嗫嗫嚅嚅的,显得要再三斟酌词句,唯恐说溜了一个字,但说不上几句,他就好像觉得自己已经越出了范围,极不妥当,赶快打住。于是连连用他那叠起的白手帕抹汗珠。”
朱自清的嫡孙朱小涛在《“匆匆”而去,“背影”长留》一文中写道:
1931年12月5日:“……梦里,我被清华大学解聘,并取消了教授资格,因为我的学识不足……”
1932年1月11日:“梦见我因研究精神不够而被解聘……”
1936年3月19日:“昨夜得梦,大学内起骚动。我们躲进一座大钟寺的寺庙,在厕所偶一露面,即为冲入的学生发现。他们缚住我的手,谴责我从不读书,并且研究毫无系统。我承认这两点并愿一旦获释即提出辞职。”
三则日记分别写于不同年份,前两则是在英国游学时所写,后一则写于清华大学,这期间,他由中文系代理主任正式担任主任职。
祖父做事做人本就极其认真严谨,从日记中可看出他永远觉着自己资质一般,不够聪敏,也不够勤奋努力。他不时地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到清华大学后,心理压力就更大了。一来教非所学。他是学哲学的,但教的却是国学。二来他只是个本科生,而清华大学却是名流荟萃、大师云集之地。三是清华大学严格的用人机制和学术竞争环境。再加上他自己由中学教师升格为教授,由教授又任系主任,他自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因而压力越来越大。他担心自己在学术研究上落伍,曾几次提出辞职,想专心治学。他不断地自我要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每隔一段时间就制定一个读书计划。他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借来他们的著作阅读学习。自己的日记,他也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离开江南,进入北平,朱自清结束了肉身的辗转,却从未结束心灵的辗转。他后半生一直活在自己的鞭影之下,这让他身心俱疲。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朱自清1916年(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27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轰动文坛,成为著名散文家。 1929年发出版诗集《踪迹》 。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任教于清华大学。抗战爆发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病逝前,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解读人物
1、作者心里为何“颇不宁静”?
时代因素
家庭因素
个人境遇——忆江南
课堂练习四:
品读课文4、5、6三段,讨论分析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解读景物
(1)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修辞传神:
(2)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做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叠字求形:30多个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层层叠进:
第4段,由荷叶到荷花到荷香再到荷波,层层叠进,自然顺接,最后又能以荷叶作结,构成回环。
修辞传神:
(3)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清香”和“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把“清香”比喻成“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与宁静来。
·月下荷塘的美像是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
朦胧淡雅
月光是无形的,作者如何描述它的?
动词
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流在荷塘,流在心上。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
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飘渺。
一个“洗”字,却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一个“画”字,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
课堂练习 化无形为有形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荷香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散、水溶溶。
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云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
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
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结束语
愁起愁结愁过渡,工笔写景,情为景藏, 借美景消愁,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小确幸是无法排解“大哀愁”的,除非把眼前的苦厄度过去。“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现实的困境不解脱,愁苦便不消停。
所以人还是少悲叹,多动手解决现实问题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