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荷
花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有《朱自清文集》。
走近作者
课文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煤屑路 幽 僻 踱 着 蓊 郁 弥 望
niǎo nuó shà chàn cēn cī bó
袅 娜 霎 时 颤 动 参 差 斑 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zhuì
倩 影 媛 女 櫂 敛 裾 点 缀
fàn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树 梢 空 隙 酣 眠 宛 然
1、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第4段:月光下的荷塘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色
导学案:阅读思考
月下的荷塘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袅娜 羞涩 星星 明珠 美人(拟人、比喻、排比)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通感)
颤动 闪电 凝碧(比喻、拟人)
脉脉(拟人)
静
动
幽雅宁静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小组讨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荷塘上的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朦胧优雅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体的风光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本文的三“美”
画面美
语言美
情调美
艺术表现手法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1、通感
泻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 显得不灵泛。
\
洗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2、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 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本文的结构:
颇不宁静 路上 荷塘 回来的路上 回家
(想起荷塘)
4.月下荷塘
5.荷塘月色
6.荷塘四周
联想
7.《采莲赋》
9.《西洲曲》
“月”与“荷”
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 苏轼《水调歌头》)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