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学习之道
应时而作说“学习”
——说理观点的针对性
学习之道
说理观点的针对性,不是指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指观点的表达有明确的背景(基于明确的背景而提出的观点),有问题的意识(基于明显的问题而提出的观点),有清晰的对象(此观点有清晰的说理对象),以及有现实的意义(此观点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小组合作交流:快速阅读《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四篇文章,完成下表。
文本 表达观点的句子 作者的中心观点
《劝学》
《师说》
《反对党八股》
《拿来主义》
任务一:根据预习,概括六篇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之道
学习要锲而不舍
要从师求学
提倡务实、求实的工作(学习)作风
批判借鉴,继承创新
用心研读经典
图书馆很重要
《劝学》
《师说》
《反对党八股》
《拿来主义》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任务二:认真阅读“单元学习任务”,思考说理类文章应该注意哪些点?
论述文
说理观点的针对性(论点鲜明)
说理结构的严密性(结构严谨)
说理方法的多样性(论证方法多样)
说理语言的准确性(语言准确)
重要虚词
任务三: 《劝学》《师说》文本疏通,落实文言字词句。
任务四:探究说理的原因与对象
1.根据预习,了解荀子、韩愈、毛泽东和鲁迅的思想主张,明确《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
2.思考荀子、韩愈、毛泽东和鲁迅在文章中潜在的说理对象是哪类人?
《劝学》《师说》
整合教学
第一课时
·
浙工大附属德高 许恕
自主学习
任务一:分点归纳概括作者信息和背景
任务二:结合注释,理解两篇课文大意。
任务三:归纳两篇课文的文言现象。
合作学习
任务一:小组交流各自概括的作者及背景要点,后全班总结。
任务二:对文言现象和课文内容提出疑问,相互解答,老师总结。
荀子:1、儒家最后一位代表。法家代表韩非李斯是其弟子。
2、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观点。
3、主张施政兼用“礼”“法”“术”。
4、提出人性本恶的认识,后天和环境可以引导人性向善。
5、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韩愈:1、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谥“文”。
2、唐宋八大家之首。
3、反六朝骈俪文风,倡导古文运动。“文以明道”“惟陈言之务去”“不平则鸣”“辞必己出”。
背景:魏晋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均能做官,他们不需学习,看不起老师。时年35岁,在国子监任教,对这种不良社会风气深恶痛绝。
合作探究
1、写出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
2、把自己与小组同学交流的收获记录下来。
3、小组长整理后形成本组最佳成果,并在全班展示,师生共评。
《劝学》《师说》
整合教学
第二课时
·
浙工大附属德高 许恕
活动一:
1、快速浏览文章,根据表格进行分类梳理。
课文 写作背景 提出问题(是什么) 分析问题(为什么) 解决问题(怎么办) 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
劝学
师说
活动二:
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之道至今有哪些值得你借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之道须进一步更新,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你有哪些更好的方法,进行补充完善?
拓展阅读:
劝 学 诗 劝 学
朱熹 颜真卿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三更灯五更鸡,
一寸光阴不可轻。 正是男儿读书时。
未觉池塘春草梦, 黑发不知勤学早,
阶前梧叶已秋声。 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代的劝学诗】一、立志
1.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二、勤学
3.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4.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三、惜时
5.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6.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7.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8.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四、体会
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活动三: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劝学》《师说》
整合教学
第三课时
·
浙工大附属德高 许恕
活动一 学习的意义与门径
1.搜集关于学习的格言、警句十条,指出它们分别强调了学习的何种元素或特性,并据此将十条格言、警句归类。
格言、警句(注明来源或作者) 强调学习的哪方面
示例:玉不琢,不成器。(《礼记》) 后天学习的价值
示例: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学习中要多实践
1、
2、
……
2.把《劝学》《师说》放在一起,画一个思维导图,看看它们分别解决了学习中的什么问题,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些问题和观点之间有怎样的层次关系,思维导图的样式可自由设计。个人设计完成后,小组交流,品评,修改。
3.在前面活动基础上,梳理归纳选文的信息,填写下表。
文题 针对什么情形 作者主要观点(可以是多项) 作者的依据 说理方式 表达特色
《劝学》
《师说》
完成后,选其中一行内容(包括观点、依据、说理方式、语言表达特色)展开评价,评价标准是,作者的观点是否具有针对性、依据是否可靠、论证是否有说服力。
2、关于《劝学》中“如何学习”的话题,在“借助外物、要坚持、注重积累、要专心”等之外,再补充一个观点,并模仿原文的比喻论证作简单论述。
在《师说》中已经提出的从师原则和方法之外,再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并简单论述。
3.关于读书求学、求师的描述或故事,哪些场景令你深有感触,结合你自己的学习体验,也给大家讲个故事或描述一个情景。
4.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韩愈却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据说爱迪生曾说过“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有人却加了一句话“但或许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加重要”。
请你在以上两组说法中任选一组,分析其中两种说法各自不同的立足点和表达目的,然后表明你的观点和态度,写一则分析短文,不少于300字。
活动二 开放的胸怀与眼光
当下有些欠妥当的所谓“国学热”现象。再就自己观察和了解的类似现象举出一例,作简要剖析。
活动三 贵在一个“新”字
学习过程中涉及的有关“学习之道”的各种话题,分条列出。
2.在以上话题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学习”话题需要关注或值得引起重视,如互联网学习、碎片化阅读、学习与应试……请再列出几个,尽量具体化。
小组合作,梳理与归类各人提出的新话题,讨论哪些非常重要,具有迫切性,每组选出两个提交全班,形成全班共同关注的“‘学习’中的新问题”。
4.每人完成一篇论述文,总题是“‘劝学’新说”,具体写作时可另外拟题,做到切口小,话题集中,有针对性,如“谈学校的阅读节”“机械重复的学习的意义何在”“微信读书究竟有无价值”……恰当运用说理方法,有条理,讲逻辑,资料或材料依据要真实可靠。
《劝学》《师说》
整合教学
第四课时
·
浙工大附属德高 许恕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在新的学段,我们学习的内容更广,学习的途径更多,学习的方法、方式也更丰富,而学习的新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学习的眼界要更高。同时,新时代背景下,信息世界的来临,观点和思潮纷涌、多种文化碰撞,对未来的世界公民提出了较高的思辨素养要求。
任务探究一
对照鲜明,立论严密
——品读文章的对比论证
任务导引 <<<<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任务设计 <<<<
1.本课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2.(拓展延伸)《劝学》和《师说》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都使用对比论证,按照下面示例的分析,自选论点,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分析:反面+正面→对比点
写作运用:
任务探究二
喻巧而理至
——赏析《劝学》的比喻论证
任务导引 <<<<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在比喻论证中,喻体是形象的事物,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本体则是抽象的道理。
喻体和本体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能够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
任务设计 <<<<
1.《劝学》能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请结合文本分析。
2.《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3.(拓展延伸)续写训练:用下列材料做喻体,在材料后面补上几句话,构成一段用比喻论证的文字。
任务探究三
尊师重学,塑形铸魂
——探究文本的思想内容
任务导引 <<<<
本课两篇文章都是传统的经典论文。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师说》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陋习,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
两篇文章都对传统文化中的师道与学之精神做出了完美的阐释,在今日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任务设计 <<<<
1.《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是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的?
2.如何理解《师说》思想的进步性?
3.(拓展延伸)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推动着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助力着民族精神历久弥新。请完成以下任务。
素材积累之 课内积累 <<<<
韩愈论师道
韩愈面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还作《师说》,对师道做了精辟的论述。当时柳宗元评论说:在师道不存的情况下,“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而韩愈作此篇的目的在于阐述师的作用、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①。全文通过批判耻学于师、废弃尊师重道传统、看不起百工技人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带有民主性精华的教育思想。
《师说》作为一篇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愈作为“不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先驱,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无疑也有示范作用。
历史积累 <<<<
程门立雪
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当他到程颐家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便肃立门外等候。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待程颐一觉醒来,雪已下了一尺深了。②杨时潜心求学,刻苦钻研,成了一名真正的理学大师。他的学识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人们都争相与他交游,成了“程学正宗”之人。
程门立雪的故事千古流传,杨时这种坚持不懈、立志求学、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现实积累 <<<<
习近平的尊师重教观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历数习主席多次考察、讲话、批示,他从尊师重教、社会责任、注重人才等多个层面发表论述,表达对中国教育的重视、对中国教师的尊敬。③让我们从他的观点中,来探寻“尊师重教”的思想,体会教师这一职业在他心中的地位。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