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7 10:1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元谋人复原图
旧石器时代
在云南发现的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石器时代: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_
生产力划分
旧石器时代
1
4
3
2
从事采集和渔猎
群居生活
学会用火
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
观察图片,你能分析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星罗棋布
分布广泛
新石器时代
①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新石器时代
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
新石器时代
④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
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__________的发展基础。
多元一体
新石器时代
A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 时期,典型器物是__________,以____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_ _________;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_________技术。
B.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进入 时期,代表器物是______。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_______和神庙。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

大汶口文化
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
黑陶
祭坛
生产关系
母系氏族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生产关系
父系氏族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_部落联盟_。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中华文明的曙光
比较两张图,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墓葬有哪些区别,这反映了什么现象的出现?
区别:墓葬规格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少
现象: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从部落到国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皇五帝
华夏始祖


推举考查
万邦时代
禅让
龙山文化
都城规模大,阶级分化明显
龙山文化遗址图
国家的
初级形态
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国家
1)国家的含义
国——國——或——域
“國,邦也,从口从或”
“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地也”
——《说文解字》
国:原为执戈以保卫城邑
防御性城址:战争对抗
防洪性城址:治水社会
大禹治水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的传承
禹死后,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启代益位→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桀亡国
共传十四世 十七君 历471年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商都多次迁移,盘庚迁殷后,武丁中兴达到极盛。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商纣王生活腐朽,炮烙之刑残害臣民,引起公愤。
公元前1046 年,牧野之战,商军倒戈,商朝灭亡
商朝
商朝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国家机构更完善
商朝
内服(大邑商)
外服(四方)
内服 商王直接管辖 王畿之地
外服 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 畿外之地
内外服制:松散联盟
提示:生产力发展水平
集权程度不高
商朝
安阳殷墟遗址妇好墓
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
商朝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思考: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
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二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分封,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镇守疆土,拱卫王室。各诸侯国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随王出征、纳贡和朝聘等各种义务。
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西周
材料一: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的网络,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阅读两段材料,归纳分封制的优劣
优点: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
3.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缺点: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形成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西周
宗法制
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分封制度-天下归姬:
分封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前朝贵族。
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度-天下归序:
严格的等级秩序规范社会行为。
井田制度-天下归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下四归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2.表现
(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 创造了灿烂的____________。
青铜器种类繁多;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青铜文化
时间轴回顾
时间轴回顾
考古学时代 传统史学的 古史体系 年代 社会形态 主要经济生活方式
旧石器时代晚期 伏羲氏 燧人氏 距今5万-1.2万年 原始群、氏族 渔猎、采集
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 神农氏 距今1.2万-7000年 氏族、部落 渔猎、农业、畜牧业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时代 炎帝、黄帝 距今7000-5000年 部落、酋邦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前期 颛顼、帝喾 距今5000-4500年 邦国的草创期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后期 尧、舜、禹 距今4500-4000年 邦国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青铜时代 夏、商、周 距今4000-2000多年 王国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
——《中国大通史1:导论·史前》卷
某学者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 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早期国家诞生
C.王的出现 D.世袭制的确立
B
材料中的“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思是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思是夏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统治者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思是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以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