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7 10:2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的原因是什么?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九课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立祖宗之法
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削实权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制钱谷
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
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1.地方
中央

府州军监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
思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诸镇皆自治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2.中央
二府
三司
3.崇文抑武
“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太祖实录》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汪洙
·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分为两个小组,论述宋代祖宗之法的利弊得失,尝试结合课前搜集的史料阐述自己观点


·巩固国家政权
·扩大统治基础
·有效防止内乱
·强化中央集权
……
·制度过于僵化
·权力分割过细
·影响行政效率
·助长因循守旧的 政治风气
……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政权 北宋 辽 西夏
时间 960年 916年 1038年
建立者 赵匡胤 耶律阿保机 元昊
都城 东京 上京 兴庆
北宋的统治危机:政治与军事
外忧
“以钱财换和平”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开封。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与宋议和,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着和平局面。
宋与辽:澶渊之盟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 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北宋时期这种以钱财换取和平的方法是否可取?
内患
材料一、宋开国之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及。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材料二、宋初务弱外兵。其后中央的军政,不加整顿,禁军也弄得很腐败。番戍原是叫兵士习劳的意思,然而不熟悉戍守地方的形势,以致遇有战事,毫无用处……又把招兵看做救荒的政策,于是兵数骤增。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分析史料,思考此时宋代面临着哪些危机?
材料三、
二、王安石变法
变祖宗之法
1、背景
1)政治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2)范仲淹改革奠定基础
3)王安石极力推动改革的进行,宋神宗给予支持
“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愿陛下顺天下之心,力行此事,庶几法制有立,纲纪再振。”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积弱
2
、措施
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
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保甲法:编定保甲,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从军
《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歌元丰》
水满陂塘谷满篝,漫移蔬果亦多收。神林处处传箫鼓,共赛元丰第二秋。
露积成山百种收,渔梁亦自富虾鳟。无羊说梦非真事,岂见元丰第二秋。
湖海元丰岁又登,稆生犹足暗沟塍。家家露积如山垄,黄发咨嗟见未曾。
放歌扶杖出前林,遥和丰年击壤音。曾侍土阶知帝力,曲中时有誉尧心。
豚栅鸡埘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变法前
变法期间
思考: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是否与史实相符?
3、局限性
材料一、“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 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九月行将兵法。
变法部分内容不合理,操之过急
4、变法的两面性
作用
弊端
三、南宋的偏安
守祖宗之法
1.南宋建立
北宋覆灭:靖康二年(1127),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同时掠夺了大量天文仪器、金帛珍宝、书籍等,史称“靖康之变”。
南宋建立:靖康之变后,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思宪祖宗之旧,仰承天意,庶或悔过……朕将规复旧章,不以手笔废朝令,不以内侍典兵权。”
——《三朝北盟会编》
2.南宋与金的关系:有战有和
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重大战果。
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却将其视为心腹之患,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
绍兴和议
十一月。和议成,南宋向金称臣,划淮为界,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史称绍兴和议,双方进一步确定西以大散关、东以淮河为界,金宋疆域从此稳定下来,此后的四十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
——《中国通史·四》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
偶然性?
必然性?
启示?
五、课后习题
“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拗相公”
请在课后搜集史料,试论述你对王安石的看法。
王安石性强忮(zhi,逞强)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引用)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通“屈”)。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元】脱脱主持修撰《宋史·王安石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