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7 10: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1.北朝《齐民要术》的作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 ?2
2.《千金方》的作者是?《唐本草》世界上最早有国家颁行的 。2
3.西晋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的是哪位?他的著作?2
4.为中国佛教传到周边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两位人物?2
5.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陆路往东往西最远分别可达哪些地方?海路往东往西最远分别可达哪些地方?4
殿前都点检
“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宣武军节度使朱温
河东节度使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天雄军节度使郭威
行政权、军权、财权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
安矣。”
吸取怎样教训:
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殿前都点检
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
指挥使,合称“三衙”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干弱枝
2.分散机构权力(中央、地方)——分散事权
3.崇文抑武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王安石变法
四、南宋的偏安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①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变虚衔;(行政权)
②设诸路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财权)
③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军权)
厢军
二府三司
2、中央机构分权——分散中央事权
①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设三司专掌财政权;
③设枢密院专掌军政,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将不知兵,
兵不知将
3、地方机构分权——分散地方事权
①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2009·浙江文综·14)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崇文抑武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
狄青(1008—1057年),北宋第一名将,罕见的武将任职枢密使。一生经历25场大战,大破西夏。
臣又见枢密使狄青...虽其心不为恶,而不幸为军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以祸,而为国家生事,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欧阳修
武将抑郁的时代!
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辄惊疑终日,不半年,病作而卒。
——冯梦龙《智囊全集》
4、崇文抑武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分散机构权力(中央、地方)
3.崇文抑武
特点:“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对任何需要考虑的方面都事先制订了完善的制度,对于需要预防的隐患都有了妥善的准备和安排。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分散机构权力(中央、地方)
3.崇文抑武
特点“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利:“百年无内乱”强化了···有效预防···,巩固···
弊:两过;影响···,助长了···风气
1.宋初从哪三方面来加强中央集权的3?特点2和影响6?
2.宋初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6?
①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 , 变虚衔;
②设 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地方精锐部队编入 ,拱卫 ,镇守 ,定期更换
3.宋初是如何分散中央机构权力的6?
①设 ,分割 行政权;②设 专掌财政权;
③设 专掌军政,用 担任枢密院长官。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 ”分权。
4.宋初如何分散地方机构权力的3?
①先后设立平行的 ,合称“ ”;
②州一级增设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积弱)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积弱)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战争 起因
过程
结果
党项族自立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积弱)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战争 起因
过程
结果
收复燕云十六州
宋两次惨败
边界;兄弟;“岁币”
党项族自立
宋屡战屡败
称臣;“岁赐”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募兵制
三、王安石变法
1、改革的先行者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领域 内容 结果
富国
强兵
2、王安石的“大规模”变法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兵农合一,取代募兵制
增加了大笔收入
效果不佳,再败西夏
王安石治理东钱湖雕像
影响
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收入
消极:强兵效果不明显,西夏失败。加重人民负担。
苗法者,以常平籴dí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
因为大多数农民不识字,得花钱请书吏,再到衙门申请。不法书吏乘机作手脚,贪官污吏又层层盘剥。变法规定的二分利息,结果涨至35倍,农民宁愿避开官府,“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
孤独的改革家
示儿
(南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四、南宋的偏安
四、南宋的偏安
思考:什么是“靖康耻”? “收拾旧山河”的理想最终如何?
2008年4月摄于杭州岳王庙
“直把杭州作汴州”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随后,岳飞遇害。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有所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时间轴
960
1069
1127
北宋·定都东京(开封)
1276
南宋·定都临安(杭州)
1141
宋朝建立
南宋灭亡
王安石变法
北宋灭亡
宋金绍兴和议
1004
宋辽澶渊之盟
【课堂总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加强地方控制:行政、财政、军政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地方:四监司、通判
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
南宋的建立
宋金的战与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