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中国的四次制度革新
商周
部族国家过渡到了
华夏国家
春秋、战国
大一统郡县制国家的产生
隋唐、宋
制度更新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格局
晚清
面对外界压力进行了社会变革
导入新课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目录
选官制度
中枢政务机构
赋税制度
一、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时间 先秦时期 战国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方式
标准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
品行
评定授官
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血缘
世袭
军功爵制
军功大小
战争立功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士族政治
官僚政治
古代选官制度沿革
看德行、才能,以举荐为主,辅以考试,但标准不客观。
(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1、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2、措施: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3、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汉书·武帝纪》
(一)察举制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后汉桓灵时谣》
官员举荐多以个人喜恶、徇私受贿;
被举荐者沽名钓誉,名不副实。
郡国举孝廉,大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范晔《后汉书·樊條传》
(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图
选拔标准:门第族望。
影响:朝廷要职多有世家大族担任,他们的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往往不注意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
(二)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1、演变过程
(三)科举制
(一种由考试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问题探究】
材料:开皇十八年七月 , 隋文帝下诏宣布:“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仁寿三年(603 年), 隋文帝再一次重申选举的原则精神 :“诏令州县搜扬贤哲 ,皆取明知古今 ,通识治乱 ,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者, 不限多少,不得不举。” ——周怀宇《隋朝科举制形态探赜》
(1)阅读材料,文帝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2)怎么选取人才?
分科取士
(3)为什么使用这种方式?
材料:后来察举制度逐渐因“累世经学”“权门相托”“故旧报恩 ”之故而为两汉豪强宗族所把持……以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明知古今 ,通识治乱 ,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王定宝《唐摭言》
提高官员素质
2、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何影响
扩大统治基础
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一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科举制。
【问题探究】
如何评价科举制?
1、积极:
(1)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3)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
(4)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
2、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在儒学经典范围内,特别是八股取士严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使被选拔之人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
谢生,出身名门王族,父亲在朝中担任大官。
欧阳生,出身寒微,高大俊朗,才学渊博,能言善辩,高中榜眼。
陈生,儒生,为人正直,是当地有名的孝子。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唐宋
总结: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先秦时期
世卿世禄制
战国时期
军功爵制
两汉时期
察举制
标准:军功大小
标准:血缘关系
标准:品德、才能
三国两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标准:家世、道德和才能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更加公平、公正。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更加严密、科学。
3、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选官基础: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6、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
二
中枢政务机构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分为中枢机构、行政和监察三大系统,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
秦朝:三公九卿制
西汉:中外朝制度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秦代右丞相印
中书省印
从秦到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主管军事(虚职),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百官之首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副丞相
执掌奏章
下达诏令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三公
九卿
互不相属,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
▼
1
秦朝
——加强君主专制,避免丞相专权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和外朝。
2
汉朝
——形成中朝外朝,削弱相权
皇 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有事上报
中朝
外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3
隋唐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
(1)演变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是尚书省)
②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③唐朝: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皇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相权被分割, 皇权加强。
执行 诏令
工
部
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中书省
(决策)
草拟颁发诏令
(审议)
审核诏令
3
隋唐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
(2)分工与职权:
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
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 (审核) (执行)
兵部 吏部 礼部 工部 户部 刑部
皇帝
最近有群众反映,景点女厕不够啊!
男厕太多,增加女厕!
没毛病
干干干!
欧了
【情景再现】
材料1 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群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3
隋唐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
①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②门下省处于枢纽位置;
③集体宰相制(群相);
④官僚政治的强化(皇权的加强)。
(3)特点:
(4)评价: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分散相权,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加强了皇权;
③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以上三图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政治体制?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秦朝: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
赋税制度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赋税制度演变
1
春秋时期
——初税亩
——编户齐民
2
秦汉时期
——租调制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
4
隋唐时期
三、赋税制度演变
(1)从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2)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1
春秋时期
——初税亩
(1)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2)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3)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编户齐民
2
秦汉时期
(4)影响:
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
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汉代
田税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实施租调制度
隋唐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
魏晋南北朝
——租调制和均田令
——租庸调制度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1)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3)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4)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收入也有保障。
4
隋和唐初
(5)作用:
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
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
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
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
官吏剥削严重,逃户变多
阅读材料,概括赋税存在哪些问题?(两税法的背景)
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
——两税法
5
唐中后期
内容
A、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B、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以田亩纳地税。
C、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两税法
5
唐中后期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标准:资产、土地
时间:夏秋两季
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
A、简化税收明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根据以下材料,概括两税法的积极影响。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白居易集》卷2《重赋》
1、加重定额
2、官吏剥削
根据以下材料,概括两税法的消极影响。
780年推行的两税法并没有减轻纳税农民的负担……但在两税法实行后其他赋税仍未停止征收。更为严重的是,征收基本税的方法对农民极为不利因为正式赋税是按货币计算的(尽管征收时不一定是货币),并且计算的标准很高……实际上以实物折付的税额是原来份额的3—4倍。没有免过税,也没有按商品重新调整税额。理由很简单,因为政府需要额外的收入来支持德宗(780-805年)和宪宗(805-820年)时期进行的范围广大而且花费巨大的国内战争。
——《剑桥中国隋唐史》
3、两税法并没有减轻纳税农民的负担
根据以下材料,概括两税法的消极影响。
总结
秦汉时期的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框架。汉末之后的魏晋南北朝虽然政局动荡,但政治体制受到的冲击较少,且孕育了新的制度萌芽,最终在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时期出现了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等不仅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本课小结】
一、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夏商周)→军功爵制(战国)→察举制(西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三公九卿制(秦朝)→中外朝制度(西汉)→尚书台(东汉)→三省制雏形(魏晋南北朝)→三省六部制(隋唐)
三、赋税制度: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春秋战国)→编户齐民(秦汉)→租调制(魏晋南北朝)和均田制(北魏孝文帝)→租庸调制(隋朝和唐初)→两税法(唐中后期)
1. 《晋书·刘毅传》中说,“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九品中正制是选取官吏的主要途径
B.西晋选取官吏注重出身和才学
C.世家大族大多担任中央主要官职
D.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B
2.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诩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 )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
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
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