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7 10:3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七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壹、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贰、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目录
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教学重点:
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教学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时间轴
任务一
近代(1840-1949)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840-1898
初步尝试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逐步形成
1906-1911
变化革新
维新变法
清末新政
南京
临时
政府
草创
北洋
政府
时期
形成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发展
现代(1949-至今)
新中国
成立后
改革
开放后
1933年公务员制度
干部
制度
国家公务员
制度
科举制
学堂选官制度
和留学生选官制度
传统选官制度向新式选官制度演变
文官
公务员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孙中山
文官考试思想
1913年
文官考试
制度建立
1898年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
1905年立停科举之奏
1906年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2005年《公务员法》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学习主题
探究活动
任务二
第一环节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材料1:1898 年 6 月 16 日 ,康有为利用面见光绪皇帝的机会, 直接向光绪皇帝当面指陈八股科举考试制度的危害,他说 :“民智不开之故 , 皆以八股试士为之。 学八股者 ,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 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 。故台、辽之割, 不割于朝廷, 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 不赔于朝廷 , 而赔于八股;胶州、旅大 、威海、广州湾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
--《康南海自编年谱》
材料2:8月19日,清政府宣布停止朝考,并重申,“朝廷造就人才,惟务振兴实学,一切考试诗赋概行停罢,亦不凭楷法取士,俾天下翕然向风,讲求经济,用备国家任使”
--《戊戌变法资料丛书》
依据学案印刷的材料1、2和教材38页39页内容,思考晚清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革?为什么要变革?
要点归纳:
传统的选官制度,明清八股取士,无法选出适时人才;科举制下的教育也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无法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晚清时期,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受西学的冲击,以及洋务运动的影响,科举制发生变化。兴新学,变科举成为时代的要求,科举的考题也逐渐涉及政治、经济等实学,更贴近社会现实。近代社会变迁使传统的选官制度受到很大冲击。最终晚清选官的主要方式也由科举制逐步转变为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
(学生自由发言)
阅读教材39页“历史纵横”中的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如果你是袁世凯,你怎么来说服光绪皇帝废除科举制呢?(学生发言,要求论从史出,有理有据)
1、能换取列强信任;(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
2、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
3、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
4、维护清王朝统治。(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材料3:早在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年)五月, 张之洞、 刘坤一于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中, 便提出了留学毕业生的选录方法:“(学生)学成后, 得有凭照回华, 加以复议 , 如学业与凭照相符 , 即按其等第作为进士 、 举贡以辅各省学堂之不足, 最为善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4:在新的选官制度下 , 大批知识分子和读书人出国留学或转向新式教育 ,新知识的薰陶使他们许多人的思想发生突变。如《东方杂志》在论及清末新选官制度下的教育时说:“卢梭与马克思之学说, 法 国与美国革命之理想, 1848 年德国青年暴 动之动机,爱尔兰自由运动之斗争,欧洲文艺复兴, 基督教中之新教运动,凡此诸端俱为学生探讨辩论之资料。”其结果,所谓民族主义的思潮, 德谟克拉思 (即民主)的理想,天赋人权的学说,此皆欧西人士所屡冒 危难而底于实现者, 至此又憧憬于中国青年之心目中。”
--《试论清末选官制度的改革》
阅读教材和学案印刷的史料3、4,你来谈一下科举制度废除前后,学堂选官和留学生选官的地位有什么变化?新式选官制度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影响?(小组研讨)
科举制度废除前后,学堂选官和留学生选官的地位有什么变化?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影响?
小组代表发言,言之有理即可,要求论从史出,利用教材相关内容或材料3.4
科举制度废除前,作为科举选官的一个补充,鼓励引导兴办学堂,科举考试废除后,学堂选官和留学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正式途径,一直延续到清朝覆灭。新式选官制度促进了教育近代化,宣传了西方民主思想,某种意义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 培养了掘墓者。
第二环节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5: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创立各国至今所未有的政治学说,创建破天荒的政体,以使各机关能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
——《与该鲁学尼等的谈话》1906年11月15日《孙中山全集》
材料6:“英国行考试制度最早,美国行考试制度才不过二三十年,英国的考试制度就是学我们国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最好的制度。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亦都是学英国的”
——《在广东省教育会的演讲》1921年4月《孙中山全集》
依据学案材料5、6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你觉得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有什么特点?这一思想有什么意义呢?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着重强调了考试权独立,五权学说影响下,批判继承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把考试权提高到与司法、立法、行政、监察权同等重要的地位,用考试制度选拔和录用官员。它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两组代表来pk知识竞答互动游戏
结合教材内容,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与北洋政府时期有哪些异同
(小组合作研讨,小组代表自由发言)
要点提示:
(1)都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逐步被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代替。法律制度更加完备,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政党官僚主义色彩浓厚;
(2)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考试制度,制定了众多的法规、条例
(3)都对考试人员的资格进行了规定,但是南京国民政府的规定更为平等、开放。北洋政府对考试人员的限定是年满21岁国民男子,南京国民政府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4)根据专业门类的不同将文官、公务员分为不同等级 (见历史纵横)
(5)都采取了甄别措施,作为文官考试制度的补充,将留任旧任官吏与通过考试任用新官吏相结合,体现政治发展的传承关系。
材料7:“当政党之结合,初不以政见,或臭味相投,或为义气所孚,质言之,感情的结合而已,然其犹其上焉者也。其下焉者也权势的结合而已,金钱的结合而已。”
--《民国政党史》
材料8“现在各机关用人,除了少数为考试及格外,其他都由私人引荐而来,不管他有能无能,只要有关系的人介绍,一纸八行书,便可混入”
--《中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
材料9:民国自成立以来,社会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北京政府时期中央政府有名无实,各地言员悉由割据军阀安插亲信担任,中央考任的文官难以出京。外族入侵,鲸吞与蚕食同进;军阀割据,内战与外战并行。国民党内的派系争斗,也一直未曾停歇。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反映在文官制度推行上,是煌煌法规仅存文本意义,实际用人悉听利益支配,长官个人好恶亲疏代替了考试制度和法律。
--《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
材料10:以科举为代表的传统考试制度仅限于对文官的任职资格进行认定,它的政治基础可以是民主政治,也可以是专制政治:而公务员制度是一个包括官员的考试、任用、考绩、待遇等所有有关规定在内的一套完整的体系,它只能在民主的政治基础和市场化的经济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简而言之,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实施环境,需要市场经济的土壤,民主政治的体制,职能适度的政府和健全的法治社会。
--《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
同学根据学案上的材料7、8、9、10谈谈材料反映了近代的公务员制度什么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近代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流于形式?(小组合作研讨)
为什么近代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研讨)
师生共同探讨:专制独裁,缺乏民主;市场经济水平低,缺乏社会经济条件;党政色彩,军阀势力强大,政治派系纷争,官僚主义严重;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国内政局长期动荡。总之受制于当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环境,官员选拔制度难免受到掣肘,而漏洞百出,任用私人现象无法禁绝,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民国时期最终未能成功健全真正意义的公务员制度,制度无法完全发挥作用。
第三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你身边的公务员及其工作;当前的公务员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哪些人可以考,多大年龄,什么学历,通过什么程序考,考完如何分配职位……
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趋向高学历化;全方位化;规模化;透明户;公开化;平等化;法制化。
结合41页历史纵横和材料11,谈谈新中国的干部制度有什么特点?
材料11:1950年7月,中共中央向苏联派出一个“组织工作者参观团”,考察苏联共产党的干部管理工作。参观团回国后提出,可采用苏共官员等级名录制的设想,其实质就是分级管理干部制度。1950年12 月,中央组织部就干部管理问题向领导人提交报告,提出拟学习苏联实行的各级党委与政府“对口设部”,“对口管理"的办法,制定相应的“干部职务名称表”
--安子文关于组织工作会议准备会议给刘少奇的报告(1950年8月14日)
新中国的干部制度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又受到了苏联影响。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材料12: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邓小平文选》
材料13: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过渡,这种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要求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组织人事工作做成相应的调整和转换,才能适应新经济体制的要求。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优良传统和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推行的公务员制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比较研究,在借鉴中提高。
--《发扬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优良传统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依据学案材料12、13和教材相关内容,谈谈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为什么改革和进一步完善?如何理解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建立公务员制度对国家治理有什么重大意义?如何理解适应国情的公务员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学生自由发言)
如何理解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建立公务员制度对国家治理有什么重大意义?如何理解适应国情的公务员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变,传统干部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所以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和平开放的国际环境,也为我们借鉴西方的文官制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择,有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出宽松、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总结提升
任务三
材料14:国家公务员必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西方公务员制度则强调所谓政治中立,要求公务员不得以公务员身份参加党派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各项具体管理制度是按照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来制定的……西方公务员制度则强调公务员管理是独立于党派之外的管理系统,不受政党干预,政党不得直接管理公务员……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和任用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是我们党和国家干部人事工作的一贯原则……西方公务员制度在用人标准上,只强调所谓“专才”或“通才”。我国公务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不贪污受贿、不谋私利,并接受群众监督……
西方公务员则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他们同政府的关系时雇员同雇主的关系……我国不搞多党制和所谓政治中立,要求所有公务员在政治上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因此,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别。而西方公务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度政务官“政治化”,事务官“职业化”。
---《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
阅读学案材料14,深化扩展: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外国公务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哪些主要区别,进一步认识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的特色?(小组合作探讨)
与外国公务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相比,中国当代国家公务员制度有哪些特点?
(小组代表自由发言,要求论从史出,利用学案材料14加以说明)
要点归纳如下:
(1)不搞“政治中立”
(2)坚持党管干部
(3)不搞“两官分途”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材料15:国家公务员制度适用于政府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审判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相区别,改变了以往无论什么干部统统按一个模式管理的办法。……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了过去那种“统分统配”、凭组织或个人介绍进机关的做法,实行了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用的办法。……对考核不称职者,给予降职。……国家公务员制度除了通过公务员的义务、纪律来保证勤政之外,还通过职位分类明确岗位责任;通过定期考核分出等次,区分工作的优劣,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升降、晋级增资挂钩,做到功过分明,克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国家公务员制度除了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一总法规外,还有各个单项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回避制度可以避免血缘关系以及其他人际关系给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职务晋升制度可以防止提拔干部中的任人唯亲现象……
---《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
结合学案材料15谈谈与原来的人事制度相比,我国当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小组)
与原来的人事制度相比,我国当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小组代表自由发言,要求论从史出,材料15的史料进行说明)
要点归纳总结:
1、体现了分类管理的原则
2、具有竞争激励机制
3、具有新陈代谢机制
4、具有廉政保障机制
5、具有勤政保障机制
6、具有健全的法规体系
作业布置:
材料16: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产生于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是“外国文官制度的示范效应”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内在传承”的共生物 ,是在“批判继承了古代文官制兼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西方制度在中国会不会遭遇水土不服,中西之间、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张力会不会造成该制度在实践上的困扰等追问便成了研究中似乎难以回避的问题。
---李曼曼 梁仁志《开辟制度史研究的新境界》
依据材料16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的发展有什么感悟。(300字小论文,要求有理有据,论从史出)
参考书目:
1.康南海自编年谱[ M] .北京:中华书局, 1992 .43页
2.戊戌变法资料丛刊第二册[ M] .神州国光社 1953. 55页
3. 陈学恂、 田正平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12 页
4.《试论清末选官制度的改革》,鞠方安 北京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2 期 110页
5.《与该鲁学尼 等的谈话》,1906年11月15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19-320页
6.《在广东省教育会的演讲》,1921年4月《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98页
7.谢彬:《民国政党史》,荣盂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6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8. 赵汝言:《中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考政学报》第2期,1945年
9. 胡向东(华中师范大学)《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229页(博士论文)
10.胡向东(华中师范大学)《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242页
11.参见安子文关于组织工作会议准备会议给刘少奇的报告(1950年8月14日),载组文件选编》(1949年10月一1952年),第139-140页。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大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13.江峰 《发扬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优良传统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国家人事部行政科研究所)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1993年第一期
14.舒放 王克良《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页第10页
15.舒放 王克良《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页第12页
16.李曼曼 梁仁志《开辟制度史研究的新境界》 安徽史学 2017 年第 5 期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