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考试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考试。从古至今,国内外许多国家都有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呢?
结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等
也称公务员,一般特指经过公开考试被政府择优录用在中央及地方行政机构中长期固定地担任文职工作并具有一定等级的工作人员。
西方国家对文官权利义务、选拔考核、奖惩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的制度,为文官制度。
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
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 …… 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 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1896出版丁韪良《中国环行记》
科举
文官
概念
结合教材阅读材料,思考:英国旧有两大选官方式分别是什么?会带来什么样的弊端?
忠诚与金钱
材料一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786年,海军部财务处长官和陆军部主计处长官每年分剐花费500镑和1000镑雇人代职,官俸剩余部分留作己用。……最显荒唐的是一批领取干薪者的存在。他们虚领职衔,无所事事,按时支薪,不愁衣食,是典型的寄生者。18世纪30年代,第一任内阁首相沃波尔的儿子尚在幼年,每年即可支取400年金。至1780年,有的审计官已有三十余年没有履行职守。……19世纪中后期,议会对文官体制进行全面整顿和根本性改革,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史》《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旧官制带来结构性腐败低效、周期性政治动荡等
恩赐官职制
滥用职权
旧官制首要价值准则: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英
国
传
统
旧
官
制
公平与效率
材料二:(19世纪前期)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参与行政管理,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同时)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 英国的斯坦顿父子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根据材料,思考:19世纪英国社会有何发展?人们希望建立什么样的政府?
新形势催生英国新官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工业革命
启蒙思想
中国科举制
新形势共同价值取向:
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
石板画: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伤病士兵们在寒冷中挣扎
政府机构混乱,效率低下,导致英军伤亡惨重。
中国科举制
05
背景
04
催化剂
启蒙思想
03
02
工业革命
生产力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
历史原因:旧官制
01
中古时期恩赐官职制的弊端、资本主义初期政党分肥制的教训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提供理论依据
克里米亚战争暴露政府诸多问题,国人不满
原则精神可供借鉴
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过程
18世纪初,限制王权任免官吏
19世纪初,设立常务次官
1702年英国开始书面考试
1853年东印度公司的人事改革
<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奠定基础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问题提供契机
1855年建立文官委员会
1870年最终确立
二、文官制度的建立
重难拓展
政府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
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与内阁共进退。
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一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
【思考】: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出现对英国文官制度有何作用?
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既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政务官与事务官。政务官与内阁共进退;事务官(文官)负责具体事务,长期任职。文官有志进入政界,则必须辞去文官职务(常务次官为文官)。
文官制度的推广
政党分肥制:1881年,因分官不均,新任总统加菲尔德被刺杀。
文官制度: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议员彭德尔顿提出的文官制度改革法案(史称《彭德尔顿法》),建立了美国的文官制度。
1946年,法国颁布了统一的公务员法,开始将文官的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1949年,联邦德国制定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对帝国官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50年又颁布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公务员法》,形成比较完整的现代文官制度
1947年,日本通过了《国家公务员法》,其主要内容有文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实行功绩制等。
材料一:各种录入考试都要以公告通知公开进行。公告必须写明招考了职务责任、待遇、资格、考试科目及时间、地点,成绩张榜公布。并通知本人所有公民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而受歧视;主要以品行和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文官的录用上主要是按照考试成绩,并参考个人的资历、学历、品德和健康状况来鉴别优劣和择优录用。
姚棋——《策略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材料二: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而承担共政治服务的业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款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务和个人的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而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
材料三:联邦政府官员分成两个集团,职业文官和政治官员集团。划入职业文官行业的行政官员不再是由总统或是部门长官任命,也不在于政治家的选举或任命共进退,而是终身任职。成绩突出的公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特征一、公开考试和平等择优
特征二、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
特征三、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
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特征一、公开考试和平等择优
特征二、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
特征三、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
总结:从总体上看,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具有共同的特征,尽管各国都根据本国国情或多或少的进行了改良,但是英国文官制度的精髓仍然贯穿其中,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官制度。
材料一:
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素养,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
—[英]玛格丽特 撒切尔著,李宏强译《唐宁街岁月》
料二:
现如今,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在吸收中国传统人事制度合理成分和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得以基本确立,并于2005年颁布《公务员法》,反观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不仅具有与西方接轨的共性一面,还具有自身不同于西方的个性之处。
— 杨延昭《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比较研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西方文官制度的积极性
。
四、西方文官制的影响
积极性:
①文官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与管
理的区分;
②既维护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
③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积极性;
④还能吸引大批高素质人才进入政府管理队伍,利于官员管理的法制化和专业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⑤利于政局稳定和社会管理;
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
文
官
政
治
制
度
的
影
响
材料: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 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依附他们。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 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不能不是老样子的。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 “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 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
局限:
1、文官制度并没能触碰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2文官人数增多,加大国家财政负担;官员层次增加,影响政府工作效率。
任何一项新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西方的文官制度
也是一样,通过下面一则史料来探讨其还需改善的地方
合作探究:通过对比中西方选官制度的流变对我们当今社会治理有何现实启示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地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所以,在当今处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革新的关键时期,我国公务员制度在学习优秀历史传统的前提下,既要创新也要借鉴,塑造一支与时代相适应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材料:现如今,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在吸收中国传统人事制度合理成分和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得以基本确立,并于2005年颁布《公务员法》,反观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不仅具有与西方接轨的共性一面,还具有自身不同于西方的个性之处。
— 杨延昭《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比较研究》
启示:
可见西方各国文官制度演变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科举制精华内核的基础之上以制度法令的形式得以确立,并伴随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和完善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行文官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的行政权力主要掌握在代表资产阶级政党的政务官手里,他们是行政方针的决策者;而按照决定了的方针、政策去办事的事务官,只能成为资产阶级的工具。
因此我们当今在不断深化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时,除了吸收借鉴优秀西方文明外,还应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革故鼎新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积极因素,与时俱进,增强我们当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本课小结
西方文官制度
概念
确立背景
形成过程
特点
评价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