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在山的那边
邱孔龙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___想 一(shùn)____间 (níng)____成 诱(huò)____
(chī)____想 (màn)____湿
答案:幻 瞬 凝 惑 痴 漫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 )
(2)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 )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 )
(4)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 )
解析:这道题考查我们词语的解释,但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
答案:(1)发呆地想 (2)隐蔽,不外露 (3)吸引 (4)喧闹沸腾
3.《在山的那边》作者____________,著有诗集《______________》《一只手掌的声音》《游动悬崖》等。这是他______年前写的一首诗。
答案:王家新 纪念 二十
4、下面各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B、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C、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D、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解析:A项停顿不正确。“是”后应停顿,“用信念凝成的”中间不需要停顿。
答案:A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一句中的破折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
解析:标点符号用法要联系句子的内容具体分析。破折号表示话题转换,或者表示底下解释说明。此题为解释说明的作用。
答案:解释说明
2、下面对“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B、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
C、 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D、 因为当时山上长着茂密高大的树木,所以山是青翠的,铁青的颜色。
解析:此题是探究关键词语“铁青着脸”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
答案:D
3、对下面一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依次是( )
(1)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
(2)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在困难面前低头认输,停留退缩,怎么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呢?
(3)我们终于到了山顶。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4)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5)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A、(1)反问(2)设问(3)比喻 (4)排比(5)夸张
B、(1)反问(2)设问(3)比喻 (4)排比(5)对偶
C、(1)设问(2)反问(3)比喻 (4)排比、比喻(5)夸张
D、(1)设问(2)反问(3)夸张 (4)排比、比喻(5)夸张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能力。设问和反问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方法。虽然它们都是“明知故问”,但在意义和用法上是不同的。设问是紧跟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自问自答。反问是一种无疑而问,只问不答。(4)句中有两种修辞手法,排比和比喻不要忽略了。
答案:C
4、给下面的句子填写恰当的词语。
一次次_________了我枯干的心灵。
备选词语:侵蚀、淋湿、漫湿
解析:此题考查我们同义词的辨析能力。“侵蚀”的意思是侵入、腐蚀,使之变坏或破坏;“淋湿”是浇湿的意思;“漫湿”是水满外流而浸湿的意思。
答案:漫湿
5、想象具有创造性,令人心动,课文中想象的情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课文,把握诗歌的写作特色,理解文章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寻找相关的语句如“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答案:“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6、怎样理解“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时注意深入体会“山”和“海”的含义。作者长大了,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并非虚无缥缈,理想的实现要历经千辛万苦的。
答案: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必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才能找到海。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7、诗中表达了孩子对大海的向往,对此,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表达了孩子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和追求。
B、它表达了山里孩子没有见过大海对之渴求的幼稚心理。
C、它表达了孩子理想幻灭后的失望、痛苦。
D、它表达了现实的无情。
解析: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曾经失望,也决不放弃,百折不回。
答案:A
志鸿乐园
口误
一个小学生,看到同学被老师点到读作文,特别羡慕,总盼着老师也能让自己读一回作文。机会终于来了。“某某,把你的作文读一下!”小学生“腾”地一下站起来:“《我的老师》。老师,我多像你的妈妈……”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痴想(chǐ) 凝成(níng)
B、诱惑(yòu) 一瞬间(shùn)
C、喧腾(xuān) 漫湿(mǎn)
D、隐秘(mì) 幼稚(zhū)
解析: A项中“痴”应读为“chī”;C项中“漫”应读为“màn”;D项中“”应读为“zhì”。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幻想 凝聚 诱或 瞬间
B、山涯 攀登 边缘 耸立
C、垃圾 峭璧 安慰 抵达
D、目眩 琴弦 苍茫 训诫
解析: A项中“诱或”应为“诱惑”;B项中“山涯”应为“山崖”;C项中“峭璧”应为“峭壁”,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3、下列诗句中,停顿有错的一句是( )
A、山/那边/是/海吗?
B、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C、在/山的那边,/是海
D、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解析:朗读要注意节奏,正确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A项中正确读法为“山/那边/是海吗?”
答案:A
4、你一定积累了许多写海的诗句,请你整理出来,写出完整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我们有关“海”的诗句的积累情况,平时要注意摘抄记忆。
答案:示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5、辨析下面一组近义词,并为下面句子选择恰当的词语。
痴想 幻想 理想
①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______
②给我的_______打了一个零分!
③姚明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______,为他所热爱的篮球运动注入自己的理解。
解析:同义词的辨析要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联系全句来分析。“痴想”是很投入,很入迷,很忘情地思想;“幻想”指对还没实现的事物有所想像;“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像和希望。
答案:①痴想 ③幻想 ③理想
二、阅读理解题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A.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B.在山的那边,是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21世纪教育网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21世纪教育网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7、诗人说的“海”和“山”在前后两段中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解析: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海”和“山”在前后两段中的意义由实际意义变化为比喻义。
答案:第一段中的“海”和“山”指实际意义上的海和山。第二段中的“海”比喻理想的境界,“山”比喻重重困难。意味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从幼稚走向成熟,丢掉虚无缥缈的幻想,对人生目标的追求更加执著。
8、请你品味“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中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情感?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品味句子的意味和情感,应多读深入体会,此题就要抓关键词“照亮”来分析。
答案: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所以能“照亮”诗人的眼睛。通过“照亮”前后心情的对比,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9、仿照“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造一个句子:水那边的水啊,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是仿写句子,根据例句的结构形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即可。
答案示例:紧皱着眉头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0、第一节诗写______________,第二节写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节诗的主要内容是写山民对海的追寻,第二节写山民的遗憾,阅读时要提高概括能力。
答案:写他(或“山民”)对海的追寻;写他(或山民)的遗憾。
11、“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带老婆上路,他会饿死、渴死在路上。
B、老婆会生儿子,子子孙孙繁衍下去,终会走出大山的。
C、老婆会在路上照顾他。
D、老婆不会背叛他,会听他的话。
解析:此题考查山民要以愚公移山精神走出大山的心理,因此B项正确。
答案:B
12、文中多次写到儿子,这样不厌其烦地描述的作用是( )(双向选择)
A、渲染一种沉闷的文化环境给人的感受
B、起到了加强沉重和冷峻气氛的效果
C、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D、“山民”是一个象征性形象,“山民”有走出群山的渴望。
解析:对文章中多次描写有关“儿子” 的语句,应反复阅读,注意深入体会其主旨和感情,从读后的感受和起到的效果入手回答。21世纪教育网
答案:A B
13、本诗与《在山的那一边》一诗的相同点____________;本诗中的山和海有什么象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考查我们的比较阅读能力,理解本诗中是否运用了象征手法。
答案:都有对海的追寻 没有象征意义
14、你喜欢本诗中山民的形象,还是喜欢《在山的那边》一诗中“我”的形象,请你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开放题,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对文中的“山民”和“我”进行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喜欢“我”的形象,因为“我”敢作敢为,敢于奋斗,而“山民”只是有冲破文化窒闷的强烈愿望,但他未付诸行动。
三、探究题
憧憬和向往未来,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的共同目标。诗中讲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请你说说你的幻想是什么?展开想像,说说你心中“全新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子?
解析:开放题,此题启示大家要有理想,并且为理想百折不挠地去奋斗。发挥想像力,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即可。
答案:示例: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老师,我每天和孩子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一起学知识,一起做游戏,让他们的童年充满欢乐。
四、中考题
张明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扔在地上,同学王晓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哩!”张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_______________。”随即将纸团捡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
(1) 王晓敏的话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明该怎样说才得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武汉市中考题)
解析:此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做此类题,要注意说话对象、说话目的、场合。回答此题要理解王晓敏的言外之意,张明的回答要委婉得当。
答案:(1)张明不讲究公共卫生,只顾自己。
(1) 示例:幸亏你提醒,谢谢,我也能讲究公共卫生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