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案 班级: 姓名: 授课日期: 月 日
课题: 第十课 第一篇《劝学》 课时:3课时
科目 语文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文言文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言文知识,对于议论文有初步认识。(重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论点+论据和比喻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先秦散文的语言和说理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荀子《劝学》的时代意义,体味学习的意义,尝试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习重点 通过文言文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言文知识,对于议论文有初步认识。(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论点+论据和比喻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课前拾趣 漫画欣赏,思考学习是否无用。
知人论世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文本研读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任何问题要想解决都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步,才能很好解决办法。通俗地讲,这三步就是: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1.阅读第一段,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2.思考讨论:第二段论述了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根据以上答案回答为什么学习不能停止? 3.思考讨论:第三段论述了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根据以上答案回答应该怎么学习? 4.思考讨论:第四段论述了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旨在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怎么样?
思考探究 你认为学习有用吗?如果有,有什么用?
技巧把握 1.本文作者是如何论述自己观点的? 2.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手法? 3.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能从中得出什么议论文写作需要借鉴的地方?
知识链接 性恶论 1.“人之性恶”--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荀子这里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2.“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 荀子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对于人性中"善"的形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其则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就是善的,而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习题链接 一、选择填空 1.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虎威 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 行将为(被)人所并 为(为了)之奈何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 专心致(尽,极)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 2.指出说法正确有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3.“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假设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g.代词,同“尔”,你,你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 (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________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 (4)蟹八跪而二螯________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 4.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上食埃土 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 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金就砺则利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輮以为轮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二、背诵默写。 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5.《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三、延伸拓展 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 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② 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③ 兰槐:一种香料。 1.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句读。 2.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 A. 学、动 B. 入、出 C. 布、美 D. 身、己 3.甲文中的“乎”、“曷”可分别用( )和( ) 代替。 4.“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 ) A. 兰槐 B. 芷 C. 滫 D. 君子、庶人 5.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6. 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 甲文谈学习的① ,乙文谈学习的② ,丙文谈学习的③ 。 A.① 态度与目的,② 环境与内容,③ 作用(或意义) B.① 环境与内容,② 态度与目的,③ 意义(或作用) C.① 作用与意义,② 环境与内容,③ 态度与目的 D.① 意义与作用,② 态度与目的,③ 内容与环境 7.甲文运用① 论证,乙文运用② 论证,丙文运用③ 论证, 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 A.① 对比 ② 类比 ③ 比喻 B.① 比喻 ② 对比 ③ 类比 C.① 对比 ② 比喻 ③ 类比 D.① 类比 ② 比喻 ③对比
反思收获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道路虽近,不走就不可能到达;事情虽小,不做就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