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四年级(下册) 10.画家凡 高
教学基本信息
课 名 《致敬凡 高》
教 材 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 美术四年级下册
芳草课程主题 多彩的世界 芳草课程领域 艺 术
主要学科 美 术 课 型 教材拓展 学科实践
教师姓名 胡玉春 年 级 四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了解凡 高的生平与绘画风格,对凡 高的艺术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模拟凡 高作品的画面笔触,尝试静物或风景画的色彩表现。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凡 高的相关信息,作品展示,以及模拟凡 高作品画面笔触的创作练习,让学生达到艺术认知和技能表现双方面的理解与提升。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以内化的语言对凡 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在受到强烈的艺术视觉冲击同时,更被凡 高追求艺术的信念所打动,被他那种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所激励。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了解凡 高生平及绘画特点,知道如何品味凡 高的艺术风格,鉴赏他的艺术作品。学生能用简单的语言对凡 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并能进行实践创作。教学难点:欣赏凡 高的经典作品,感悟他内心的艺术表现情绪;模拟凡 高作品画面笔触,尝试静物或风景画的色彩表现。
教学流程示意图
整体认识 分析凡 高 研究凡 高 模仿凡 高笔触 感悟凡 高精神 凡 高作品 作品特点 笔触特征 进行色彩创作 进行情感升华
教学过程(简述)
(一)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在课前请大家对凡 高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整理,那么,现在谁能说说你对凡 高有什么了解?(二)新课讲授:1.教师:凡 高是一位大画家,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凡 高的绘画作品吧。(向日葵、凡 高的卧室、鸢尾花等凡 高经典作品,进行展示)教师:凡 高的画有没有特点?2.我一起来看这幅作品《星月夜》具体分析一下凡 高作品的特点。学生根据已有美术知识,从色彩、构图等方面分析凡 高作品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凡 高作品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并获得共识:笔触。3.凡 高笔下的星月夜不是万籁俱寂的,而是像一部震撼心灵的交响乐,这主要是得益于凡 高作画的笔触。那么凡 高作品的笔触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发言并归纳凡 高作品笔触特征:扭曲的长线 破碎的短线4.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幻灯片出现凡 高和若干大师名作,由学生找出凡 高作品。5.用这种长短线的方法,我们可否进行色彩创作呢? 教师示范静物画 体现:凡 高风格的笔触与色彩。6.教师:通过《星月夜》及其它作品的欣赏,我们一起重新认识了凡 高,被他作品中迸发出的热情所触动。这就是凡 高,他一生只活了37年,但实际上27岁才开始画画,短短十年,他却创作出了800多幅传世油画和同样数量的精品素描。7.欣赏凡 高童年时的素描作品,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8.今天,我们致敬凡 高,除了欣赏作品,分析特点,我们还要用实际行动来向凡 高致敬:以凡 高作画笔触,来完成一幅作品。9.我先来给大家示范:风景画 体现:凡 高风格的笔触、色彩和画面张力。(三)课堂实践1.教师:全世界范围内,无数美术爱好者都在试图学习凡 高,模仿凡 高,通过这种方式来走进凡 高,走进艺术的世界。今天,我们也来运用自己的画笔,尝试模拟凡 高的色彩搭配、画面安排,特别是画面笔触,来学习凡 高,致敬凡 高!2.布置学生课堂习作:以课前备好的铅笔画稿为基础,在本课尝试运用凡 高画面的笔触、色彩和画面布局风格,完成自己的作品。学生创作,教师辅导。4.展示学生作品,结合凡 高风格进行点评。(四)课堂小结1.播放视频,揭示当今凡 高作品的价值与凡 高生前穷困潦倒、作品无人问津的境遇。2.教师: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凡高依然坚持绘画,表现他所热爱着的生活和世界,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同学们,看到这里你们想想:我们致敬凡 高,认识到了他的画面笔触很独特,我们可以模仿他的作品笔触,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致敬什么?3.学生:表达观点,情感升华。教师:最后,我想用凡 高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我做梦都在画画,我画着我的梦想!” 我在这里,也祝愿同学们都能用画笔描绘出你们的美好梦想!
设计意图及反思
设计意图与实际效果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深入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突显芳草特色,围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的育人目标,学习欣赏、评述、表现的方法,让学生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了解基本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艺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本课实施过程始终立足于义务教育教科书,将原有“欣赏 评述”内容拓展为“欣赏 评述”+“造型 表现”。以“笔触”为切入点,引领学生理解凡 高作品的艺术风格,并进行模拟凡 高艺术风格的色彩创作实践。教师意图明确,教学流程层次清晰,教学重难点的攻克力度明显,学生的色彩创作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他们在知识、技能和审美情操等方面均获得了提升。二、我的收获 “贴近学生需求、凸显学科本质”,是我在本课教学中持定的核心理念。学生的需求与学科的本质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要思考的两个问题,它也是构成一节课或者一个课程最关键的两个因素。绘画本身就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学生在本课学习中,了解了凡 高的独特“语言”,并尝试用这种语言对话凡 高、致敬凡 高。学生在艺术创作方面收获了技能,在美育修养方面开阔了视野,特别是在美术学科范畴内,学生的需求再一次获得满足。而这,恰好正是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最大收获!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