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
1.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成为我国一项根本制度
B.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形成
C.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D.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2.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其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手工业者互助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两大任务,其关系是
A.同时并举 B.先工业化后改造
C.主辅关系 D.先改造后工业化
4.1953年,党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里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
A.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B.工业化的实现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颁布
5.下列事件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没收官僚资本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6.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前完成 ②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已经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7.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A.解决阶级斗争扩大化问题
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落实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经济方针
8.“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教训在于
A.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9.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正确的是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
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10.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主要是因为
A.国民经济实力雄厚
B.避免国际资本主义干预
C.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宪法愿意接受改造
D.民族资本主义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11.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农村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12.中共八大规定的主要任务是
A.加强社会主义改造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健全党内民主法制 D.坚持实事求是
13.1956年到1966年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不包括
A.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B.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C.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D.上海宝山钢铁基地建成投产
14.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是
A.粉碎“四人帮”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建立经济特区 D.邓小平南方谈话
1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政策是
A.加工订货 B.公私合营
C.赎买 D.全行业公私合营
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在全国普遍推进,根本原因是
A.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B.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
D.适应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
17.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的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设立经济特区 D.浦东的开发开放
18.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
A.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为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开放沿海14座港口城市
19.我国现行的所有制结构是
A.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同步发展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20.中共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决议(1956年9月)
材料二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之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中共中央向八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1958年5月)
材料三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在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就是资产阶级要推翻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而要大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
的道路前进》(1967年11月6日)
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哪些变化?影响如何?
②据材料二、三从八大二次会议到“文革”,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又有哪些变化?在实践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邓小平讲话的摘录:
材料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对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2月)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回答:
①以上四则材料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②以上四则材料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③邓小平的上述言论对中国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问答题
1.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回答:
①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生产关系进行了成功的调整和改革,简析其主要内容和作用。
③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2.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上,中国共产党先后形成了三代领导集体。回答:
①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怎样领导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在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哪些正确的指导思想?
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又进行了哪些探索?
③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专题检测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A C A B B C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D B C C C B B D
材料解析题
1.①变化:中共八大关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八大二次会议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影响:导致在阶级斗争出现失误,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受到挫折。
②变化: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关于阶级斗争的错误论断进一步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文化大革命”。影响:在实践上造成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2.①基本思想:否定以“市场”和“计划”作为区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标准;提出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理论依据: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践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现实意义:从市场经济理论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问题,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思想分歧,表明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理论趋向成熟;有利于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问答题
1.①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规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总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③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