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地形 复习与训练
知识梳理
一、火山与地震
1.火山
(1)火山的形成:岩石底下有 在活动着,它会沿着地壳中的 喷涌出地面。
(2)火山喷出的物质(三种状态):(气态) 、
(液态) 、(固态) 。
(3)火山的类型(三种): 、 、 。
举例两座活火山: 、 。
(4)对人类的影响(各写一条即可)
有利: ;
有害: 。
2.地震
(1)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是 ,它是由于地球 的力量使地壳产生 、 而造成的。
(2)有感地震: 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级以上。
(3)震级表示 ,
一次地震只有 震级。烈度表示 ,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4)地震来临我们要做到“一跑”: ;
“二钻”: 。
3.火山和地震是地球 集中释放的表现,它们最容易发生在 。世界上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带,分别称为 地震火山带和 地震火山带。我国是一个多 的国家。
二、海陆的变迁
4.德国科学家 创立了 学说。他认为2亿~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 ,
以后逐渐 ,“ ”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证据:① ;
② ;
③ 。
5.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基本观点
①全球的岩石圈共分为 大板块;
②板块“漂浮”在 上缓慢地移动着;
③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 的交界处。
6.全球由 、 、 、 、 和 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 上,相互不断地发生 和 。
7.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从里到外可以分为 、 和 三个圈层。岩石圈包括: 的上部和 。岩石圈被分裂成 大板块。
8.喜马拉雅山脉处在 板块和 板块交界处。
9.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何多发地震
。
三、千姿百态的地形
10.地形能够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是来自地球 和 的能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而 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11. 是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原因引起的自然现象有 和 等。
12.地球外部的力量如 、 、 等。人和生物的影响也会造成地形的缓慢变化。
13.各种地形的成因
黄土高原—— ;
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
珊瑚礁—— ;
千岛湖—— ;
石灰岩溶洞—— ;
河口三角洲—— ;
夏威夷群岛—— ;
喜马拉雅山脉—— 。
训练巩固
1 板块构造学说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两大地带之一,与这个火山地震带无关的板块是( )
A.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
2.读“局部板块图”,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海的面积最可能( )
A.扩大 B.缩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易错点拨] 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不断碰撞和张裂。熟悉世界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以图表的形式记忆。
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张裂
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碰撞
红海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张裂
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碰撞
易错点2 地形变化的原因
3.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杭州西湖
C.浙江千岛湖水库 D.喜马拉雅山脉
4.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主要是因 (填“外力作用”或“内力作用”)而形成的;黑龙江的五大连池主要是因 (填“外力作用”或“内力作用”)而形成的。
[易错点拨] 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外力作用两个方面。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起地形变化。内力作用有些非常剧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有些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年深日久地形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易错点3 等高线地形图
5.如图为珠峰测量攀登部分线路示意图, 关于登山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号营地至峰顶登山线路大体沿山脊方向
B.前进营地至一号营地路段的平均坡度最大
C.二号营地和峰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1400米
D.三号营地位于一号营地的西北方向
[易错点拨]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山峰)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数字)增高
鞍部 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分相对应处
峭壁(陡崖)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易形成溪流)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
洼地(盆地)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数字)降低
1.(1)岩浆 裂隙
(2)水汽烟雾 岩浆 火山灰
(3)活火山 死火山 休眠火山 斯特龙博利火山 富士山
(4)形成肥沃土壤、产生丰富矿产、带来旅游资源、温泉地热能等
污染环境、毁坏交通及各类设施、埋没农田、引起火灾、危及周围居民生命安全等
2.(1)地震 内部 变形断裂 错动
(2)3 5
(3)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一个 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破坏程度
(4)跑到空旷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及高压线
钻到床底或桌下,钻到狭小的空间
3.内部力量 板块交界处 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地震
4.魏格纳 大陆漂移 一块大陆 分裂 漂移
①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大西洋两岸的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和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写出一点即可)
②在非洲和南美洲发现了两亿多年前的一种小型的爬行动物中龙的化石,其他大陆没有发现过这种动物的化石;舌羊齿(生长在温而偏凉地区)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南美洲、印度、澳大利亚、南极大陆的岩层中都有发现(写出一点即可)
③人们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发现了热带植物的化石;在南极洲发现了大量的煤矿;在印度发现了古代冰川(写出一点即可)
5.①六 ②软流圈 ③板块
6.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软流圈 碰撞 张裂
7.地核 地幔 地壳 地幔 地壳 六
8.亚欧 印度洋
9.它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10.内部 外部 内力 外力
11.地球内部的力量 火山 地震
12.气温变化 风力 流水
13.风力沉积 流水侵蚀 生物堆积 人类活动 流水溶蚀 流水沉积 火山喷发 板块碰撞
1.A [解析] 太平洋位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及南极洲板块之间。
2.A [解析]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生长型边界上,该处板块向两侧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海的面积最可能扩大。
3.C [解析] 西湖原本是大海的一个又浅又小的海湾,两侧小山成为伸向海洋的半岛。由于钱塘江和长江挟带的大量泥沙入海,涨潮时泥沙在两个半岛之间堆积起来,把大海隔开形成了一个湖。地质学中把这样形成的湖叫作“潟湖”。而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境内的千岛湖,是为建新安江水电站拦蓄新安江下游而形成的人工湖。
4.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解析] 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是华东沿海中部亚热带湿润区喀斯特洞穴的典型代表,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的侵蚀;五大连池为火山喷发,熔岩阻塞河道形成的五个相互连接的湖泊。
5.A [解析] 一号营地至峰顶登山线路大体沿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方向。前进营地至一号营地路段的平均坡度最小,原因在于该段等高线稀疏、坡缓。二号营地的海拔位于7600~8000米之间,峰顶的海拔为8848.86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848.86~1248.86米之间。依据指向标判断方向,三号营地位于一号营地的东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