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变化的地形 自我综合评价 单元测试(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 变化的地形 自我综合评价 单元测试(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29 19:0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章 变化的地形 自我综合评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9·杭州] 下列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的”这一观点的是(  )
A.(1)(2)(3) B.(1)(2)(4)
C.(1)(3)(4) D.(2)(3)(4)
2.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灾害和意外,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并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B.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
C.发生地震时,低楼层的人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
D.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将病人从中毒环境迅速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
3.[2019·绍兴] 地壳和地表形态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岩石圈由大小相同的六大板块组成
B.火山和地震多发生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处
C.外力作用主要是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
D.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4.煮熟的鸡蛋由内到外可分为蛋黄、蛋白和蛋壳三层,地球的内部构造与熟鸡蛋很相似,如果把熟鸡蛋比作地球,那么蛋黄、蛋白、蛋壳分别代表地球内部的哪一结构(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壳、地核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核、地壳、地幔
5.发生地震灾害时,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尽可能快速有序地撤离到空旷地带
B.如果在高层建筑室内来不及快速撤离,应该迅速躲到小房间的墙角
C.如果在教室里,应争先恐后地冲出教室快速逃离
D.如果在教室里突然感到地震发生,应先蹲下,双手抱头,然后快速有序撤离
6.[2019·金华] 据统计,2018年全球共发生六级以上地震119次,与2017年相比,地震活动明显增强。下列关于地震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地震带均匀分布在全球各处
B.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C.发生地震时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D.现在已经能对地震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报
7.浙江的雁荡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的岩石主要以火山活动形成的岩浆岩为主。火山活动是(  )
A.地表风化的结果 B.地表流水侵蚀的结果
C.冰川移动的结果 D.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8.读,判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由海牛和鸵鸟的分布可以推测甲、丙两块陆地曾经在一起
B.甲是南美洲,乙是大西洋,丙是非洲
C.图示是大陆漂移说的一项科学依据
D.甲位于南美洲板块上,丙位于非洲板块上
9.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原因是我国地处(  )
A.亚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亚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
D.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大西洋板块交界处
10.温州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海浪
11.为板块构造示意图,下列地区地壳较为稳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现代测量表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 地中海将会消失。根据板块运动观点,地中海缩小的原因是(  )
A.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B.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张裂运动
C.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D.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张裂运动
13.[2020·宁波]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不断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说法不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
D.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14.下列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
A.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B.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
C.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而不断扩大
D.潮涨潮落引起海岛面积的变化
15.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
A.碰撞 B.张裂 C.挤压 D.消亡
16.如有关B地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西半球、南半球、中纬度
B.西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C.东半球、南半球,低纬度
D.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17.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绘制中国地图比浙江省地图比例尺大,内容较为详细
B.绘制浙江省地图,同中国地图相比,范围小,比例尺大
C.绘制宁波市地图,图的内容较浙江省地图更为简略
D.绘制宁波大学地图,比例尺最小,内容最为详细
18.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点P表示山谷的是(  )
19.下列四幅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  )
20.读图,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 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
A.甲 B.乙 C.丙 D.都一样
二、填空题(共60分)
21.(8分)地形能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是来自地球    力量和    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海岸耸立的怪石嶙峋的礁石主要是因      而形成的;上海的崇明岛主要是因     而形成的。
22.(8分)读,回答下列问题。
(1)由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    图。
(2)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    图。
(3)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图。
(4)由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形是    图。
23.(8分)“大陆漂移说”提出后,当时有这样一些事实:
a.大西洋两岸发现了相同的两亿年前恐龙的化石。
b.大西洋两岸的岩层有的是连续的。
c.陆地不能在海洋中漂移。
d.大西洋两岸的地图不能完全拼合。
e.大西洋两岸生物有亲缘关系。
f.大西洋两岸的岩层不是全部连续的。
(1)上述事实,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是         。
(2)请你站在“大陆漂移说”反对者的立场,对事实a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
(3)上述事实中,你认为反对“大陆漂移说”的是        。
(4)近年来,科学家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上发现了煤矿,这对“大陆漂移说”是支持的还是否定的 为什么
    。
24.(6分)阅读材料“台湾海峡的变迁”,回答问题。
地质工作者研究认为:台湾海峡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2亿多年以前为海洋,在距今4000万年左右,台湾海峡受挤压第一次抬升为陆地。以后海峡地壳时升时沉,使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时分时连。尤其是第四纪冰期时,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面下降,海峡地区便成了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升高,陆桥又被淹没成海峡了……
(1)以上资料进一步说明了      学说的正确性,我国的台湾岛位于  两大板块的交界处。
(2)资料中提到的“台湾地区与大陆时分时连”,请解释导致“时分时连”的原因:
  。
25.(6分)我国的云南、四川等地经常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震发生时,下列自救措施得当的有    (填序号)。
①保持冷静,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的地方 ②迅速从高处跳楼逃生 ③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④来不及外逃时,可选择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方
(2)地震过后往往会发生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下列关于泥石流描述错误的是    。
A.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能引发泥石流
B.增加植被的覆盖率能降低泥石流的发生
C.当遇到泥石流时应顺沟谷方向往下游逃生
D.泥石流常常会毁坏公路、铁路,掩埋良田等
(3)地震和火山都是地壳变动的有力证据,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地壳在不断运动的是    。
A.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
B.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C.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扩大
D.采石场发现弯曲的岩层
26.(18分)读“六大板块示意图”(0),回答问题。
(1)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图中字母A代表的是    板块,B代表的是    板块,C代表的是    板块,D代表的是    板块,E代表的是    板块,F代表的是    板块。
(2)板块之间的运动,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根据图中箭头指示的方向即可判断,如A板块与D板块之间的运动就是       。
(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如2020年12月21日发生在日本的6.3级地震就是在    板块与    板块的作用下形成的。
27.(6分)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A点海拔为    米。
(2)①②③④四地中属于鞍部的是    。
(3)甲、乙、丙、丁四处中修建水库大坝的最佳位置是    。
1.A
2.A [解析] 泥石流发生时,应马上朝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两侧山坡上逃生,避开泥石流。
3.D 4.A 5.C 6.B
7.D [解析] 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
8.D 9.B 10.B
11.B  [解析] 读图可知,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乙位于亚欧板块的内部,丙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丁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其中乙处地壳较为稳定。
12.A
13.C [解析]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长21千米;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14.D [解析]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曾经是海洋, 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有人类活动, 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而不断扩大是人为原因使海洋变成陆地,都能证明海陆变迁; 潮涨潮落引起海岛面积的变化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不能证明海陆变迁。
15.B [解析] 由图可知,水在受热的情况下,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这个实验模拟地壳受热发生了张裂运动。
16.C [解析] B点的经纬度为20°S,80°E,所以B点处于东半球、南半球、低纬度。
17.B [解析]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绘制中国地图比浙江省地图比例尺小,内容较为简略;绘制浙江省地图时,同中国地图相比范围小了,比例尺大了;绘制宁波市地图时,图的内容较浙江省地图更为详细;绘制宁波大学地图,比例尺最大,内容最详细。
18.C [解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 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峭壁(陡崖)。 由图可知,A为山顶,B为鞍部,C为山谷,D为山脊。
19.B [解析] 图中给出经纬网,根据经纬网来判读方向。A图中,甲地在乙地的西北方向,丙地在丁地的东北方向;B图中,甲地在乙地的西北方向,丙地在丁地的东南方向;C图中,甲地在乙地的东北方向,丙地在丁地的东南方向;D图中,甲地在乙地的东北方向,丙地在丁地的西北方向。
20.B [解析] 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 180°经线,此时它们实际行驶的距离就是相同经度区间(5°)的纬线的长度,因为纬线的长度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减小的,所以可知乙通过的距离大于丙大于甲,又因为它们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故分析可知乙的速度最快。
21.内部 外部 海浪侵蚀 流水堆积
22.(1)④ (2)③ (3)② (4)①
23.(1)a、b、e 
(2)恐龙迁徙
(3)c、d、f
(4)支持。煤炭是由古代森林由于地壳运动埋入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现在的南极大陆天寒地冻不可能生成,所以南极大陆很可能是由中低纬度地区漂移来的
24.(1)板块构造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2)地壳上升露出海面则连在一起,地壳下沉、海面上升则两地分开
25.(1)①④ (2)C (3)C
26.(1)亚欧 非洲 印度洋 太平洋 美洲 南极洲
(2)碰撞挤压 
(3)亚欧 太平洋
27.(1)200 (2)② (3)丙
[解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峭壁(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1)读图可知,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A点海拔高度为200米。(2)①②③④四地中,②地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3)甲、乙、丙、丁四处中,丙处位于盆地的出口处,最狭窄,容易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