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岱山县大衢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岱山县大衢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09 14:3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1、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 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3、《四月提纲》提出
A、把大型企业全部国有 B、推翻沙皇专制政权
C、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D、 立刻开始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
4、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是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了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确立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5、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而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 ① 经济制度不利于农业生产 ② 农业集体化中的失误
③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④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①②③④ B、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6、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实施的经济政策最符合当时社会情况和客观经济规律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C、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7、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规定直接要达到的目的包含
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D、借用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8、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 ② 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 ③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 ④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9、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大型和重要的工矿企业允许资本经营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目的是 为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0、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B、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C、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其弊端越来越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剩余粮食征收方式是
A、有偿征收 B、无偿征收 C、低价购买 D、 限价购买
12、1921年苏维埃俄国出现严重经济危机的原因不包括
A、七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B、1921年的严重天灾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D、苏维埃俄国政治危机的影响
13、十月革命 后,苏维埃政权的哪项决定更具有策略性
A、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 B、由工人对一切企业实行生产监督
C、签定《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D、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4、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15、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制定新经济政策的最基本依据是
A、从俄国国情出发 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C、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 D、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6、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经济方针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C、开展农业集体化 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17、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是在
A、卫国战争期间 B、一五计划完成后 C、二五计划完成后 D、三五计划完成后
18、对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客观评价是
① 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 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③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这种体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A、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9、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
A、“八一九”事件 B、 宣布实行多党制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D、《阿拉木图宣言》
20、导致苏联剧变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A、“八一九”事件 B、阿拉木图宣言》的签定
C、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 D、明斯克协定的签署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执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养,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3集中于银行,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
材料四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同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蜾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收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措施?简括实施措施的原因。
(2)材料二是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3)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对吗?为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三、四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
材料二 我们是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的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材料三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摘自《世界史 现代部分》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政策?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分析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列宁对农民的不满情绪是如何分析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有什么进步性。
三、问答题
23、简析十月革命后至“二战”前苏俄(苏联)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的背景与作用。
24、有人说“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体制上的保证,是苏联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是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也有人说“正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因此,这一体制毫无进步性而言”。
请结合史实和你自己的思考,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专题七 《专题检测》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材料题
21.(1)余粮收集制。长期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处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战争形势严峻。
(2)粮食税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的包围中,新生的人民政权随时都有被扼杀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加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
(4)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国家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缩小了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但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2)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农民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的斗争。(3)满足了农民的要求,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了经营和贸易的自由。进步性:有利于保证生产者劳动经营活动,提高生产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三.问答题
24.提示:
(1)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该体制。绝对地肯定和绝对地否定都是错误的。
(2)对历史现象的评价,一定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去评价。
(3)对历史现象的评价,一定要史论相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