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修辞立其诚》 / 张岱年
《怜悯是人的天性》 / 卢梭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群文阅读——
了解本文准确生动、逻辑严密的语言风格,体会其表达效果。
探究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1
2
学习目标
3
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职。
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中国哲学发微》《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求真集》《文化与哲学》等。
知人论世
卢梭(1712—1778),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修辞立其诚》
本文写于1992年4月,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字。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他晚年自号“渠山拙叟”,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则。
写作背景
《怜悯是人的天性》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该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著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的。
“修辞立其诚”出自《易传·文言》,原文是“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意思是,君子要提高品德修养、建立功业。忠诚信实,这样才能够提高品德修养;修饰文辞出于真诚,这样才能够建立功业。“修辞”本指注重文化教养,后指修饰辞句。“修辞立其诚”指文章修辞要服从于内容的真实。在本文中,“修辞立其诚”指作文、为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解题
1.《修辞立其诚》中作者对“修辞立其诚”的理解有无新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有新意。作者在前人认为“修辞立其诚”意味着发言著论写文章要坚持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指出“立其诚”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文本探究
《修辞立其诚》
2.怎样理解《修辞立其诚》第六至八段内容与“修辞立其诚”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①文章第六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七至八段谈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问题。在肯定主观性的作用的同时,运用“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等语句强调客观性的重要性。
②作者反复强调认识外物的客观性,其实就是要认识真实的外物,突出认识的真实性。而“真实性”正是“修辞立其诚”的基本内涵。
③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阐明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要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求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获得“真实性”认识。
3.《修辞立其诚》一文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文章开篇引用《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七段引用《管子》书中《心术上》的“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论证认识客观世界要舍弃自己的主观偏见,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第九段引用《汉书·儒林传》中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所说的“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告诫人们不要说假话以讨好于时尚。
引用古言,既充分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文章内容丰富,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4.为什么说《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在强调为人、作文要“真”的同时,直指社会现实:
一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们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说真话、不讲实话;
二是当今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使得人们忽略了客观真理。
文章对这两个方面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因此体现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5.《修辞立其诚》中作者把“诚”解释为“真”,但对“真”有很多理解,有人理解为哲学范畴的“真”,有人理解为写作范畴的“真”,也有人理解为道德范畴的“真”,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 哲学范畴的“真”。文中第7、8段谈了认识世界的问题,而且还谈到认识的主体性、客观性,这些都和哲学中的认识论有关。因此,这个“真”应该就是哲学中的“真”。
观点二 写作范畴的“真”,即强调文章内容真实,表达真情实感。写作中的“真”包括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所谓生活真实,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即我们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一切生活现象,它既是真实的,也是杂乱、无主题、表面化的。写作时要对这些真实素材去粗取精,提炼加工,从而达到艺术真实,也就是做到“修辞立其诚”。
5.《修辞立其诚》中作者把“诚”解释为“真”,但对“真”有很多理解,有人理解为哲学范畴的“真”,有人理解为写作范畴的“真”,也有人理解为道德范畴的“真”,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三 道德范畴的“真”。世界上万事万物错综复杂,有些所谓不实之词,所谓无中生有之物,并不一定就不符合“修辞立其诚”的原则。如:一对感情甚笃的老夫妻,丈夫在病房守候妻子已经几昼夜了,忽一日单位有要事相商,丈夫不得不离开,不料妻子病情恶化,叫着丈夫的名字怨了几句而过世。丈夫回到病床前,问主治大夫老伴儿临终前说过什么,主治大夫答道:“她安详地离开,什么也没讲。”丈夫觉得内心宽慰了许多。主治大夫的话固然不“真”,却于死者无损,使生者安然。你难道能说这不符合“修辞立其诚”的原则吗
1.《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怜悯是人的天性”有哪些含义请简要概括。
①怜悯就是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
②怜悯就是设身处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③怜悯是一种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的自然感情。
文本探究
《怜悯是人的天性》
2.怎样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在我们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之前就存在了。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就连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
②我们在看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怜悯心。这种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把打斗双方拉开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而不是哲学家。
③怜悯心让人们看到同类受难就出手帮助,即使自已处境再苦难也不会去危害比自己弱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坏事。
3.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怜悯心熏陶人们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4.“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第一句强调的是,想要人们怎么对待自己,自己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诗人善良的天性。
5.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一观点与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有什么异同
孟子强调的是“恻隐之心”的普遍性(人皆有之),卢梭突出的是“怜悯”之心的“天然性”,这是两者观点的不同点;两者都认为人都有“同情心”,这是两者的相同点。
对比阅读
比较《修辞立其诚》与《怜悯是人的天性》的不同点,并用表格梳理。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类型 立论 有破有立
论点 “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原则 怜悯是人的天性
主题核心词 真 善
主要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论证结构 总—分—总 层进式
论述思路 文章首先提出论点,接着从哲学和科学角度引用理论论证观点,最后确定“修辞立其诚”的必要性,强调其现实意义 文章首先分析自然状态下人性的种种表现并在对霍布斯观点的否定中得出自己的观点“怜悯是人的天性”,接着列举事例论证观点,最后阐述“怜悯心”
的重要性
《修辞立其诚》围绕“修辞立其诚”的具体含义,层层深入,既阐释了“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又对现实中“立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倡议写文章、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
《怜悯是人的天性》批驳了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者指出野蛮人不是恶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作者还认为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由怜悯心派生出来的,这种怜悯之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作者肯定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总结
作 业
《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两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请联系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