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同步练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同步练习(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27 18:3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
1.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烟气中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   )
A.CO B.CO2 C.CH4 D.水蒸气
2.实验室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依据的CO2性质是(   )
A.密度 B.颜色 C.气味 D.熔点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过程中,质量符合如图变化规律的是(   )
A.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
B.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
C.氧化铜的质量
D.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4.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比较,完全正确的是(   )
A.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中毒
B.性质:CO2、CO都有可燃性
C.用途: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5.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与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关的是(   )
A.制纯碱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灭火 D.光合作用
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B.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
C.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
D.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7.如图所示,注射器内装有足量稀盐酸,浓硫酸可以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硬质玻璃管中有四个棉球,其中①和④是被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和③是浸过紫色石蕊溶液的干燥棉球。下列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若把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则反应变慢,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
B.若把大理石换成碳酸钠则反应太快,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
C.通过比较③和④的现象,能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
D.通过比较②和③的现象,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8.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9.许多化学物质是一柄“双刃剑”.对CO2的利弊评价不妥的是(   )
A.利用干冰可进行人工降雨
B.大气中CO2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
C.“碳酸水”浇灌植物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利
D.大气层中CO2越多,抵御紫外光作用越强
10.下列有关CO与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O与CO2都会污染环境
B.在一定条件下,CO与CO2可以互相转化
C.CO2、CO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2气体中混有少量的CO气体,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
11.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①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CO2不支持燃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下列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用来灭火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可以相互转化
C.二氧化碳分子比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
13.煤气中毒,主要是指CO中毒,是因为(   )
A.CO具有还原性
B.CO与人体血液里的氧气结合生成CO2
C.CO有刺激性气味
D.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跟氧气结合
14.二氧化碳的循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是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氧气循环简图。
(1)图一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______(属______反应类型);
(2)图二中,转化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______;
(3)上述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
16.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资源。
(1)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①如图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可用于______。
②向紫色石蕊试液里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的现象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二氧化碳的制取
①实验室可用如图装置A制CO2,a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
17.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能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1)写出甲构成物质的两种用途_____、_____。(任写两种)
(2)反应前后,_____(填“分子”或“原子”)的种类不变。
(3)参加反应的甲、乙物质分子个数比为_____。
②装置B和C均可以收集CO2,若用B收集则气体应从______端(选填“b”或“c”)通入,此装置检验CO2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若用C装置收集,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
③发生装置A用于制取CO2的最大优点是______。
18.“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低碳”是指较低或者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如图是验证“温室效应”的图示,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右”).“温室效应”已给全球带来了很多的灾难,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预防和控制“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大事,对如何控制温室效应,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   .
19.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设计了下面四个小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干燥纸花会变成红色的是   (选填“Ⅰ”、“Ⅱ”、“Ⅲ”、“Ⅳ”)。
(2)实验Ⅱ和实验Ⅲ的作用是   。
(3)写出实验Ⅳ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