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物质的分离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6物质的分离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29 18:2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的分离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结晶和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一定有结晶水 B. 把溶液的溶剂蒸发一些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C. 升高温度后,饱和溶液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 D. 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酒精和水——(蒸馏) B. 泥沙和食盐——(溶解和过滤)
C. 食盐和硝酸钾——(降温结晶) D. 汽油和水——(过滤)
3.测定粗盐纯度,需经过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结晶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 B.
C. D.
4.下列情况中,适合用蒸馏法将两种物质分离开的是( )
A. 从食盐水中制取食盐 B. 分离细砂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C. 分离硝酸钾和少量氯化钠的混合物 D. 水和酒精的混合物
5.下列是某同学对水的一些认识:①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②“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改变水循环环节中的蒸发;③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夏季丰富,冬季欠缺;④分别运用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得到的水,蒸馏法得到的水最为纯净;⑤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⑥多种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④⑥
6.如图,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B. 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 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砝码为5g(游码读数0),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ρ水=1g/cm3)
D. 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7.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经过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变
B. 蒸发池中,氯化钠溶液逐渐变浓
C. 经过第③步的操作,进入结晶池后,继续蒸发水,有④发生
D. 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8.小明用如图装置过滤提纯粗盐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B. 滤纸只能让水滤过 C. 滤液为纯净物 D. 滤纸边缘应高于漏斗边缘
9.向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放入一小块硫酸铜晶体,条件不变,静置几天后,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是( )
A. 形状、质量都不变 B. 形状不变、质量增大
C. 形状不变、质量减少 D. 形状改变、质量不变
10.室温时,不饱和食盐水在空气中露置一段时间后,有少量晶体析出.对于该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质的溶解能力减少 B. 溶剂的质量增加 C. 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 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11.20°C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经过以下变化,恢复到20°C,最终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
A. 小于3克 B. 等于3克 C. 大于3克 D. 大于等于3克
12.实验室中的操作类似“海水晒盐”原理的是(  )
A. 溶解 B. 蒸发 C. 过滤 D. 搅拌
二、填空题
13.分离混合物常用的方法有:①沉降;②过滤;③吸附;④蒸发;⑤蒸馏,选择合理的方法分离下列混合物。
a.食盐和沙 (填数字序号,下同);b.从海水中获取食盐 。
14.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粗盐,含有较多的杂质,需要精制。为了除去粗盐中泥沙等不溶性杂质设计了如图 A、B、C 三个实验步骤:
(1)在进行 B 步骤的相关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
(2)B 步骤称为 。B 步骤的操作结束后,发现滤液仍浑浊,写出导致该现象的一个原因 。
(3)C步骤中,当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应该 (填选项)。
A. 移去酒精灯,停止搅拌
B. 移去酒精灯,用玻璃棒继续搅拌
C. 继续加热蒸干水分,再移去酒精灯
三、解答题
15.绍兴黄酒,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多次获得国际金奖。它的酿造过程可以概括为:选料→发酵→压榨→勾兑→澄清→煎酒等步骤,是一门综合性的发酵工程,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
(1)压榨是把酒液和固体酒精进行简单分离的过程。此过程类似于混合物分离的常用 方法: 。
A. 结晶 B. 过滤 C. 蒸馏
(2)勾兑是把不同质量分数的生酒混合达到规定质量分数的生酒的过程,一般可以按如图方式进行。已知甲管道中生酒的流量为2升/秒(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过的液体体积),当乙管道流量阀门调至某一位置时,恰好勾兑出符合质量标准的酒精质量分数为18%的生酒,则乙管道的流量为多少升/秒?(假设生酒的密度为1克/厘米3)
四、实验探究题
16.氯化钠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问题。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6.0 36.3 36.6 37.0 37.3
硝酸钾 31.6 45.8 63.9 85.5 110
(1)要把硝酸钾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溶液中提出,最好釆用的方法是 。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经过以下操作流程:
(2)在做过滤实验后,发现得到的滤液仍然浑浊,其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种)
(3)操作⑤的名称是 , 玻璃棒的作用是 。
(4)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发现精盐含量较低,其可能原因是 (可多选)。
A. 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 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 蒸发后,所得精盐有点潮湿 D. 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对结晶和晶体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从溶液中析出的氯化钠晶体就不含结晶水,故A错误;
B.当溶液饱和时,将溶剂蒸发一些一定会有晶体析出,而不饱和溶液就无法确定,故B错误;
C.如果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那么升高温度后,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仍然为饱和溶液,故C错误;
D.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 D
【解析】【分析】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蒸馏是通过加热汽化的方法而将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物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解答】A.酒精和水的沸点不同,可采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食盐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用加水溶解、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食盐的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明显,则可使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汽油和水是液体,不能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在称量精盐的质量时,精盐应该放在左盘,而砝码放在右盘,故A错误;
B.量筒不能作为配制溶液的仪器,故B错误;
C.在进行过滤操作时,溶液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应该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在蒸发结晶时,应该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 D
【解析】【分析】对于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两种液体的分离,可以通过蒸馏的方法来分离,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从食盐水中制取食盐,采用的是蒸发结晶的原理,故A不合题意;
B.细砂难溶于水,食盐易溶于水,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故B不合题意;
C.分离硝酸钾与食盐混合物,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故C不合题意;
D.酒精和水的沸点不同,可采用蒸馏法将两种物质分离开,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组成、水资源在自然界的分布及水净化方法及原理分析。
【解答】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②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主要改变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错误;③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正确;④分别运用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得到的水,蒸馏法可得到纯净的水,正确;⑤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53%,错误;⑥多种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 C
【解析】【分析】(1)粗盐提纯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
(2)根据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的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3)水的体积为42mL,那么水的质量为42g,氯化钠的质量为5g,根据质量分数=计算即可;
(4)若①所用烧杯刚刚用清水洗过,那么烧杯内肯定会残存一些水,会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
【解答】A.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即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一步是过滤,故A错误;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能够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飞溅,因此玻璃棒的作用不相同,故B错误;
C.量取的水为42g,那么溶质质量分数= , 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故C正确;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烧杯刚刚用清水洗过,会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则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 D
【解析】【分析】(1)海水流动,不会改变海水的成分;
(2)溶质不变,溶剂减少,溶液的质量分数增大,即溶液变浓;
(3)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解答】A.第①步操作是将海水引入贮水池,经过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蒸发池中,水分蒸发而氯化钠的质量不变,因此氯化钠溶液逐渐变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经过第③步的操作,进入结晶池后,继续蒸发水,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继续蒸发,有氯化钠晶体析出,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 A
【解析】【分析】在进行过滤操作时,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在过滤操作时,玻璃棒直到引流的作用,故A正确;
B、滤纸既能让水通过,也能让溶液的溶质通过,故B错误;
C、滤液为食盐水,是纯净物,故C错误;
D、在过滤时,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中溶解与结晶同时存在,饱和溶液中二者速度相等分析。
【解答】向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放入一小块硫酸铜晶体,溶解和结晶同时进行,因速度相等,所以硫酸铜晶体形状发生改变,但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D。
10.【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室温时,不饱和食盐水在空气中露置一段时间后,有少量晶体析出,是因为露置一段时间后,水分蒸发,溶液中溶剂减少,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室温时,不饱和食盐水在空气中露置一段时间后,有少量晶体析出,是因为露置一段时间后,水分蒸发,溶液中溶剂减少,而不是溶质的溶解能力减少,故选项错误.
B、室温时,不饱和食盐水在空气中露置一段时间后,有少量晶体析出,是因为露置一段时间后,水分蒸发,溶液中溶剂减少,而不是溶剂的质量增加,故选项错误.
C、室温时,不饱和食盐水在空气中露置一段时间后,有少量晶体析出,不能继续溶解食盐,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室温时,不饱和食盐水在空气中露置一段时间后,有少量晶体析出,不能继续溶解食盐,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1.【答案】 D
【解析】【解答】若第一次蒸发10g水恰好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根据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说明10g水恰好溶解3g晶体,则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是3g,若第一次蒸发10g水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则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需要先蒸发一部分水形成饱和溶液,再蒸发水才能析出晶体,说明10g水中溶解的晶体的质量大于3g,故第三次仍蒸发掉10克水,再次冷却到20℃时,析出的晶体的质量大于3g,观察选项,
故选D.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以及溶解度的知识进行分析,第一次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第二次又蒸发掉10克水,再冷却到20℃时,析出3克晶体,则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10g水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取决于第一次蒸发水形成的溶液是否饱和.
12.【答案】 B
【解析】【解答】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氯化钠结晶出来,利用了蒸发结晶的原理.
A、“海水晒盐”利用了蒸发结晶的原理,而不是溶解的原理,故选项错误;
B、“海水晒盐”利用了蒸发结晶的原理,故选项正确;
C、“海水晒盐”利用了蒸发结晶的原理,而不是过滤的原理,故选项错误;
D、“海水晒盐”利用了蒸发结晶的原理,而不是搅拌的原理,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利用海水晒盐,是利用了蒸发结晶的原理,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二、填空题
13.【答案】 ②;④
【解析】【分析】根据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a.食盐能够溶于水,而沙子不能溶于水,据此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选②;
b.从海水中获取食盐,可以使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选④。
14.【答案】 (1)引流
(2)过滤;滤纸破损(或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3)B
【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B步骤的名称。根据其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分析滤液浑浊的原因。
(3)根据结晶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解答】(1)在进行 B 步骤的相关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根据图片可知,实验中用到漏斗,则B 步骤称为过滤。B 步骤的操作结束后,发现滤液仍浑浊,导致该现象的一个原因:滤纸破损(或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3)C步骤中,当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应该移去酒精灯,用玻璃棒继续搅拌,用蒸发皿的余温将后面的晶体析出,这样可以节约燃料,防止浪费,故选B。
三、解答题
15.【答案】 (1)B
(2)设乙管道的流量为x,根据题意有:
【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操作的原理分析判断;
(2)18%的生酒中溶质的质量等于两种配酒的溶质质量之和,生酒的溶液质量的呢一个两种配酒的质量之和,根据“”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因此压榨的过程相当于过滤操作,故选B。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2)滤纸有破损(或漏斗中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蒸发结晶;搅拌使滤液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
(4)A,B,D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确定得到硝酸钾的方法。
(2)在过滤的过程中,如果滤纸破损,或者滤液的边缘高于滤纸边缘,那么都可能造成过滤效果不好,出现浑浊的现象。
(3)从液体中得到晶体的过程叫蒸发结晶,根据结晶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解答;
(4)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确定对精盐含量的影响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则把硝酸钾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溶液中提出的方法为: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2)在做过滤实验后,发现得到的滤液仍然浑浊,其可能的原因是:滤纸有破损(或漏斗中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操作⑤的名称是蒸发结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滤液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
(4)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则溶液中溶解的食盐质量偏小,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故A符合题意;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部分食盐跳出蒸发皿而不能被收集到,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故B符合题意;
C.蒸发后,所得精盐有点潮湿,会导致测出精盐的质量偏大,故C不合题意;
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会导致收集到的精盐质量偏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D。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