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控制
一、单选题
1.如图是一位宁波市某人民医院接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确诊患者。此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经医护人员精心诊治和护理,身体恢复正常,于2020年3月31日正式出院。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患者感到的肌肉酸痛的痛觉是在肌肉处形成的
B. 此时图片中患者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C. 此患者身体恢复正常后,其体内的散热大于产热
D. 人们谈“病毒”色变,紧张害怕,这表现是受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引起
2.中国·长兴2019龙之梦·太湖图影国际马拉松赛于11月24日上午7:30在长兴县太湖龙之梦乐园钻石酒店前广场鸣枪开跑。下列是有关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体温调节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B. 运动员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体表散热
C. 运动员的主要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 D. 运动员大汗淋漓,原因是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
3.如图表示某两类动物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是恒温动物,乙是变温动物 B. 甲、乙都是恒温动物
C. 甲、乙都是变温动物 D. 甲是变温动物,乙是恒温动物
4.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相同,如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清晨5时体温最低 B. 下午5时体温最高
C. 这天中小明体温T(℃)的范围是36.5≤T≤37.5 D. 从5时到24时,小明的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5.小明在1 000米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
A.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 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 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6.冬泳是集冷水鱼、空气浴与日光浴于一体的“三浴”。一般情况下,游泳爱好者在冬泳过程中( )
A. 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 B. 产热量始终小于散热量
C. 通过激素调节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 通过神经调节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7.如果长期在密封高温的环境中劳动,容易出现中暑,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 高温使汗液分泌量增多,导致容易中暑 B. 高温环境不利人的排汗
C. 高温环境使人产热多而散热困难 D. 功人体不能有效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
8.学校运动会上,初三年级有12个男同学参加了1500米中长跑项目的比赛.当他们跑完1500米后,每个同学都满脸通红,大汗淋漓,大口喘气.这体现了下列皮肤功能中的那几项( )
①保护功能 ②排泄功能 ③调节体温功能 ④感受外界刺激功能.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有一天小明在家里出于好奇,将示数为38℃的体温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测量温度,你认为测得的结果是( )
A. 体温计的示数降为0℃ B. 体温计的示数降到35℃左右
C. 体温计的示数还是38℃ D. 温度太低,超出测量范围,体温计损坏
10.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 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 , 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
C. 时间t2∽t3内,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 时间t3之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11.小张发烧后24小时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小张在这24小时内( )
A. 产热等于散热 B. 产热小于散热 C. 产热大于散热 D. 产热与散热无关
12.夏季举行马拉松比赛时,赛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设立喷雾降温设备为运动员降温,防止运动员因体温过高而出现意外。剧烈运动中,运动员体温升高的根本原因是( )
A. 呼吸频率加快,导致能量释放多 B. 肌肉收缩,舒张的次数过多
C. 血液流动速度过快 D. 运动员体温比普通人高
二、填空题
13.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小科发烧至39℃,高烧不退,他的产热________散热(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吃了退烧药后,体温下降的过程中,皮肤血管状态是________图。
14.下表所示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劳动或运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________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________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15.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舒缩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的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_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________,血流量________,皮肤的温度会________,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会________。
(2)B图是在________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的分泌________,从而使人体散发的热量________,这样可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3)当外界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则以________的方式散热。
四、实验探究题
16.如图表示某健康男性在45℃室内安静状态下的体内温度、皮肤温度和出汗率的变化,第25分钟时,此人饮入冰水。
(1)在0~25min内,此人皮肤温度低于体内温度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据图分析饮用大量冰水导致皮肤温度升高的变化是如何引起的?
________。
(3)在45℃的室温环境中,人体皮肤内的________接受刺激,将兴奋传入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________,血流量________,汗液分泌________,从而使散热量增加,体温保持恒定。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分析】1、大脑是形成感觉的部位;
2、人体安静与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不同的,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3、正常人的产热与散热是平衡的,当产热大于散热时体温会升高,当产热小于散热时体温会降低;
4、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调节下协调着进行工作。
【解答】A:此患者感到的肌肉酸痛的痛觉是在肌肉处形成的,错误感觉应该是在大脑皮层处形成的,A错误;
B:此时图片中患者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错误,图中患者处于安静的状态产热器官应该是内脏器官,B错误;
C:此患者身体恢复正常后,其体内的散热大于产热,错误,恢复正常后人体的产热与散热应该是平衡的,C错误;
D:人们谈“病毒”色变,紧张害怕,这表现是受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引起,说法正确。
故选D
2.【答案】 D
【解析】【分析】当机体产热量增加时,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由甲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有内脏、骨骼肌、脑。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人体骨骼肌除了参与运动外,还有维持人的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泄、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多种功能。当机体产生大量的热量时,可以通过排汗的方式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解答】A、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安静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A不符合题意。
B、当人体处于运动发热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舒张、立毛肌舒张、汗腺分泌增大,来增加体表散热,B不符合题意。
C、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人剧烈运动时体温会升高, 散热以汗液蒸发为主,C不符合题意。
D、运动员大汗淋漓,原因是汗液蒸发能够带走热量,以保证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维持体温恒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 A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即体温不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变温动物体内没有自身调节体温的机制。当外界环境的温度升高时,变温动物的代谢率随之升高,体温也逐渐上升,它们便被动地离开不利环境。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降低时,变温动物的代谢率随之降低,体温也随之下降, 所以它们或是移向日光下取暖来提高体温,或是钻进地下、洞穴中进行冬眠,或是游向温暖水域。
【解答】动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要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以释放大量的能量,一方面满足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由图可以看出,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甲的耗氧量逐渐减少,可知其呼吸作用减弱,身体产生的热量也就减少,体温不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甲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来维持体温的恒定,是恒温动物。乙的耗氧量逐渐增多,可知其呼吸作用增强,身体释放的热量增多,体温也就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上升,所以乙为变温动物。
故答案为:A
4.【答案】 D
【解析】【分析】哺乳动物和鸟类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能在环境温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即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解答】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相同。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温在清晨5时最低为36.5℃,之后体温逐渐升高,在下午5时体温最高为37.5℃,然后体温又开始下降。可见,一天中人体温T的变化范围是 36.5℃≤T≤37.5℃。
故答案为:D
5.【答案】 A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小明在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说明散热增加,汗液分泌增加,则血管会舒张,从而加快血液流动,增加散热;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答案】 C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即体温不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
【解答】冬天环境温度较低,冬泳爱好者入水后,身体散热较多。但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达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同时还将刺激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其细胞内有机物 (包括脂肪)分解速率加快,增加产热来抵御寒冷,以使体温保持恒定。
故答案为:C
7.【答案】 A
【解析】【分析】中暑是人体在闷热的环境中,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被打乱,产热多而散热少,不能有效地调节体温才产生的发热发晕现象,如果有汗液分泌(就是排汗)的话可以通过蒸发加快散热不容易中暑。
【解答】A、汗液分泌量增多有利于散热,可避免中暑,A错误;
B、在高温密闭环境中,蒸发变慢,不利于人的排汗,B正确;
C、高温环境使人产热多,蒸发慢,散热困难,C正确;
D、由于蒸发变慢,人体不能有效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D正确。
故选:A
8.【答案】 B
【解析】【分析】从人体产热和散热的角度解答。
【解答】汗液中含有人体代谢所产生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大汗淋漓说明汗液排出多,代谢废物排出得多,而满脸通红说明皮肤温度高,那么,由皮肤直接向外散发的热量就较多,从而在产热多时仍然能保持体温恒定,这体现了皮肤的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 C
【解析】【分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心的弯曲,因此它的水银柱不能依靠重力流回液泡,即水银柱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低于38℃,因此将示数为38℃的体温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测量温度,水银柱不能下降,只能保持38℃。
故选C。
10.【答案】 D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即体温不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解答】A、人体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能够让人体温度始终保持恒定,即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使得人体散热量增加,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人体来到寒冷环境里,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皮肤的散热量也就减少,这是人体体温调节的结果,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始终保持动态平衡,所以时间t3之后,散热量减少,产热量也随之减少并等于散热量,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解:人体正常的体温一般为37℃,小张发烧后24小时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说明人体的产热大于散热;
故答案为:C。
12.【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着重考虑人体产热的方式。
【解答】解: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运动剧烈,需要的能量增多,故呼吸作用增强,释放大量的热量,释放的热量一部分储存在ATP中,供给运动之需要,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造成体温升高。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3.【答案】 等于;C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小科高烧不退时,其体内的产热和散热依然是相等的,不然其体温不可能是恒定的;而在体温下降过程中,散热大于产热,所以血管是舒张的,即C;
故答案为:等于;C。
14.【答案】 (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解析】【分析】 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和劳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肌肉。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如果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则会出现中暑现象, 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5)中暑”是因为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 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导致体温升高
三、解答题
15.【答案】 (1)较高;舒张;增加;升高;增加
(2)外界温度较低;减少;减少
(3)皮肤直接散热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A的血管口径较大,B的较小,说明A图中所处环境温度较高,血流量大,散热增加,导致皮肤的温度会升高;
(2)B图中血管的口径较小,说明这时外界环境的温度较低,血管的血流量小,人体散热减少,则汗液的分泌也会减少;
(3)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人体的散热方式以皮肤直接散热为主;
故答案为:(1)较高;舒张;增加;升高;增加;(2)外界温度较低;减少;减少;(3)皮肤直接散热。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汗液蒸发,散失热量
(2)饮用冰水后,体内温度降低,出汗减少,散失热量减少,加上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导致皮肤温度升高
(3)温觉感受器;脑干;扩张;增加;增多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解析】【分析】人类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始终保持动态平衡,所以人类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当皮肤温为30℃时产生冷觉,而当皮肤温为35℃左右时则产生温觉。皮肤是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在0~25min内,此人皮肤温度低于体内温度这是因为在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量,进而实现散失热量。
(2)此人饮入大量冰水后,体内温度降低,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控制下将通过减少出汗,减少热量散失,加之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外界环境中的热量会传递到人体的皮肤,导致皮肤温度升高。
(3)在45℃的室温环境中,人体皮肤内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入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从而使散热量增加,体温保持恒定。
故答案为:(1)汗液蒸发,散失热量;(2)饮用冰水后,体内温度降低,出汗减少,散失热量减少,加上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导致皮肤温度升高;(3)温觉感受器;脑干;扩张;增加;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