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复习检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复习检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8 11:2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下册 语文 第二单元综合复习与检测试题
时间: 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横线上端正地书写诗文名句、对联和正确答案。(1-4题每句1分,第5题5分,第6、7题每题2分)
,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兔从狗窦入, 。(《十五从军征》)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听觉角度表现战前士气旺盛、斗志昂扬的句子是: , 。
4. 诸葛亮《出师表》中表现自己本来的志向的句子是:
, 。
5.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①真正的诗意,不应只是优雅时光里读书弄茶的闲情逸致,更应是即使身处困境,还不忘抬头看那柳梢的月( ) 檐角的星。②诗意不能带你度过所有现实的难关,③却能抚慰智慧,启迪心灵,让平凡的生命,身在井隅,心向璀璨,追寻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语段①句中加点的一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1分)
为语段①句中括号处填上恰当的标点,写在横线上: (1分)
(3)语段②句中有一个错别字,应将 改为 (1分)
(4)语段③句“井隅”中“隅”字的读音是 。(1 分)
(5)语段③句中画线处有语病,请将改后的句子抄写在下面。(1分)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核舟记》采用空间顺序说明核舟奇巧的特点。
B.“我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串起全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
D.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7. 端午将至,粽叶飘香;缅怀先贤,祈求安康。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绿艾悬门添祥瑞
下联:.
二、阅读(45分)
(一)古诗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8.本文的作者 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1分)
9.下列句中“观”字的解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2分)
A.由此观之 B. 余因得遍观群书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予观夫巴陵胜状
10. 作者在文中详细叙述了哪些求学之难 (2分)
11. 文章在写作者求学的艰难过程中,为什么要写到同舍生的穿戴 (3分)
12.请你分析这篇赠序中的劝勉能让后生乐于接受的原因。(2分)
(乙)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5分)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①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②,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③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节选自《曾文正公全集》
[注]①制义: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②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③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
13.“不专之咎也”一句中“咎”的意思是 。 (1 分)
14.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2分)
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
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从第二段来看,做到这一点会有怎样的收获 (2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红山楂
矫友田
校园的西北角,有一小片山楂林。那是多年以前,一些毕业前的学生栽种的。到了秋天,那些山楂树上,就挂满了绿色的“弹珠”。渐渐地,那些绿色的小果儿,开始泛出红晕,像女孩羞涩的面礼,躲在叶丛中,注视着一些青春朝气的身影。
一些淘气的同学, 在山楂果儿还未熟透的时候,便会偷偷采摘一把,然后带到教室里,像儿时弹琉璃球一样弹着玩。即使那些喜欢吃零食的女生,也不屑将它们塞入口中;因为她们的口袋里,从来就不缺口香糖、话梅果儿。偶尔,她们只是相互恶作剧地将那些酸得发涩的山楂果儿咬碎,而后,将它们吐掉。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山楂林旁,静静地思考,或者阅读。每次,见到滚落在教室墙角的山楂果儿,他就会弯腰拾起,并将它们保存起来。
尽管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早已在山楂林旁竖上了“切勿采摘”的牌子,但是那些喜欢恶作剧的学生,仍会趁着晚自习的时候,悄悄下楼去采摘。
一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她是一位身材胖胖、面容温善的中年教师。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下午的时候,将那一片山楂林砍掉。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些山楂树呢 ”他莽撞的举动,令同学们感到有些惊讶。而张老师并没有生气,她只是温和地一笑,解释道:“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采摘山楂果儿,并扔得到处都是,校领导对此很恼火。”
下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向那一小片山楂林,唯有他待在教室里。有些同学发现他的眼里竟闪动着泪花……
从此,那片山楂林从校园里消失了。他变得愈加沉默了。时而,同学会发现他失魂落魄地站在那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思考着什么。年终的联欢会,眼看就要举行了。为了将联欢会办得隆重一些,几名班干部经过磋商,决定将班费全部用来装饰教室,而食品和饮料啥的,则由同学们自备。
联欢会那天,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和小食品摆满了桌子。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兜大煞风景的山楂果儿。
几个舍友都清楚那些山楂果儿的来历,那是他在同学们砍完山楂树之后,独自到现场,一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的。然后,他将那些山楂果儿洗干净,放在更衣橱里“捂红”的。
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拿一颗酸酸的山楂果儿吃,尽管它们已经红得那么诱人。同学们竟相登台表演节目,待到他上台的时候,他说他要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他们一家只靠山上的那片山楂林子维持生计。每天,他的父母都要上山侍弄那一片山楂林子,期待着秋天果儿红时,能够有个好收成。
果儿熟时,他的父母就会将采摘的山楂果儿挑到几十里的山外卖掉,再用所得的钱维持生活和孩子的学费。然而几年后,山楂果儿的身价陡然跌落了,很少有人喜欢吃山楂了。在山楂红了的时候,小男孩再也见不到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
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便挑着一担山楂果儿到山外去了。当天黑父亲赶回来时,筐子里的山楂果儿常常是原封不动。
父亲经常蹲在那一片山楂林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早烟。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咱们把那山楂树砍了吧。”
母亲苦苦哀求道:“咱不能犯傻啊,山楂林可是娃儿的学费。俺想过了,咱可以把山楂果儿做成糖葫芦卖,或许还能多卖几个钱哩。”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糖葫芦。晚上,她忙着做糖葫芦,白天跟丈夫一起,扛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步行几十里到小镇上卖。
就这样,那些山楂果儿养活了他们一家,也把那男孩送入了大学,然而在去年冬季一个风雪交加的一天,扛着草靶的母亲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见了,继而,他拿起一颗山楂果儿,塞入嘴里咀嚼起来,说:“你们也许不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
此时,张老师站了起来,她也拿起一颗红山楂吃了起来,眼里噙着泪花说,“这红红的山楂果儿,就是父母的心啊!来,让我们重新体味一下父母的心吧!”
转眼之间,那一兜红红的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张老师的,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我是你们的老师,也喜欢你们叫我一声‘妈妈'!”
16.仔细阅读这篇小小说,补充完成下面对故事情节的概括。(4分)
玩山楂——拾山楂① ——② ——③ ④
17.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 试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4分)
18. 说说文中“他”在联欢会上讲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19.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张老师这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4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这个社会在严惩不读书的人
①每当有人劝你努力读书,考个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的时候,你是不是嗤之以鼻 你心里是不是在想: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大学生毕业连工作都找不到,更不用说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了;在这个万众创业、人人有机会改变自身阶层的时代中,大学生大多会把脑子读坏,连交际能力都堪忧,能有啥出息
②总之,你已经将读书无用奉为圭臬,将赚钱至上视为信条。网络上流传着各式各样的读书无用论段子。有一个段子说: XX初中辍学,他的小伙伴却最终考入了名牌大学;身为部门经理的XX,在考虑到底要不要录用他名牌大学毕业的小伙伴……
③千万不要拿这样个别的例子去忽悠那些心智还未开的年轻人。因为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不爱学习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用几年疯狂的青春,换来了一生的卑微!
④记得朋友圈曾疯狂流传过这样一个帖子:两排名单,第一排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等9人;第二排也是9人,分别是李渔、洪异、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熟悉第一排的人,而熟知第二排的人。帖子最后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第二排全是当时科举的落第者,因此结论是读书无用。
⑤这可是严重的偷换概念!第一排人你不熟悉,不代表人家当时在社会上没有创造出价值;第二排的人虽然大家都熟知,但其中有的人在他们生活的那个社会,并不招人待见。
⑥更重要的是:比例!成为蒲松龄、金圣叹这样的人,能有几个 还有,如果我列举既学习好、在当时社会又创造出价值、广为后世所知的人,会更多!
⑦同样,没有上过大学而自主创业获得成功、赚了大钱的人,在当下中国确实有,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可能有这样的人,或许就有我们的亲戚和朋友。但是,中国没有上大学的人那么多,他们中有成为富豪、老板及在其他方面成功的,不是很正常吗 但是他们当中的成功比例是多少呢
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人们一样不认为上大学是必须走的一条路。那时候有没有学士学位对收入的影响非常低,25至32岁大学毕业的薪资对比高中毕业的薪资,平均年收入也就多了9000 美元; 50年后的今天,两个群体收入差别翻了一番,更关键的是岗位占比数,靠高中文凭能找到工作岗位占比从之前的72%降到了38%,收入低,岗位少,生活直接崩盘。
⑨出身于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豪田北辰,参加了香港本地一档叫作《穷富翁大作战》的真人秀节目,按节目的要求体验了一把时薪只有25港币的环卫工的生活。田北辰在体验了两天清洁工生活、尝尽底层辛酸后,一语中的:“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惩罚读不成书的人!”
⑩这句话说得真狠。
20.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1. 请分析④至⑦段的论证思路。(4分)
22. 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请分析其作用。(3分)
(三)名著阅读(5分)
23.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名著中的人物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他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 但前回的名医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句中的“他”是《父亲的病》中的陈莲河。
B.“众猎户都拿了挠钩枪棒,跟着他,再上岭来。远远望见窝边果然杀死两个小虎,一个在窝内,一个在外面;一只大虫死在山岩边,一只雄虎死在泗州大圣庙前。”句中的“他” 是《水浒传》中的武松。
C.“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浑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句中的“她”是《童年》中的外祖母。
D.“我如今不比桑菲尔德果园那棵遭到雷劈的老七叶树强到哪里去,”过了一会儿后,他说,“这么个枯树残桩,有什么权利要求一棵正在绽放新芽的忍冬用青翠来掩盖它的腐朽呢 ”句中的“他”是《简. 爱》中的罗切斯特。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3分)
这种游戏常常会有意外事故发生,这些事故是有案可查的。我亲眼看到两三个候补人员跌断了胳膊和腿。但是更大的危险发生在大臣们自己奉命来表现功夫的时候,因为他们想跳得比以前好,又想胜过同跳的人,猛然来一下,很少有不摔倒的,有人甚至要跌两三次。
以上文段选自英国著名作家乔 的小说 《 》,“这种游戏”指的是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4.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三年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菁菁校园, 铭记别离!同学、师长,一段永恒的情缘,永不忘怀!“毕业季,情满校园”是我们本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下面是具体活动内容:
(1) 雅趣寻友——请从下列称呼中选出不是“同学”意思的词语( ) (2分)
A.砚席 B.同门 C.桑梓 D.同塾
(2)情满校园——学校组织毕业演出,拟订了节目方案如下,请你按照序曲和尾声主题的格式,结合节目内容,概括其余两个板块主题。(2 分)
序曲:忆往昔——播放师生学习生活的视频。
第一章:A——合唱: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相声:《家访》
第二章:B——时装秀: 《春天的色彩》 歌曲:《青春修炼手册》
尾声:展未来——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 朗诵:《少年中国说》
A:颂师恩
B:炫青春
(3)名句赠师——请从下列古诗中选择最能表达你对老师敬爱之情的诗句,并借助所选诗句意思为你的恩师写一段情感寄语。(6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落虹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
新竹高于旧竹枝,金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刘基《题太公钓渭图》
(二)写作(50分)
25.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 题目:长相忆,最忆同窗情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每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寄语青年,与青年人一起“致青春”。
致理想——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致学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致奋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美好理想,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 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参考答案
一、1.年少万兜鍪
雉从梁上飞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还,也

度,流

却能启迪智慧,欣慰心灵
B
(宽对即可,内容、形式各1分)示例:彩线缠臂溢芬芳
二、8.宋濂
9.C
10.幼时借书抄录之难;成年求师叩问之难;求师奔走跋涉之苦;衣食住读生活之艰。
11.将自己的“缊袍敝衣”与同舍生衣着的华丽作对比,突出作者不追求物质享受,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以读书为乐。同时告诫马生:精神上的富足可以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12.本文虽为长辈对晚辈的教诲之作,但作者现身说法,措辞委婉,如话家常,把勤学成才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而有说服力,却不使人感到有丝毫说教的严厉,读之倍感亲切动人。
13.过失
14.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
15.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
16.砍山楂,护山楂,忆山楂,抢山楂
17.情节上以“红山楂”为线索展开叙事,主题上红山楂是母爱(父母爱子之情)的写照。
18.插叙,交代前文“他”与众不同的表现的原因,突出主题,表现母爱的伟大。
19.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母亲的形象;深化主题;揭示红山楂的内涵。
20.不读书的人处境会越来越差,难以很好地发展
21.第④段列举朋友圈里的一个帖子,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接着,第⑤⑥段指出帖子中的内容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指出列举出的名人是少数,比例不大,批驳“读书无用”的观点;第⑦段内容紧承第⑥段,通过列举当下中国没上过大学而获得成功的人只是少数,不能代表所有没上过大学的人,进一步证明第⑥段中帖子内容存在比例问题,进步驳斥 “读书无用”的观点。
22.对比论证。通过美国50年前和50年后拥有学士学位的人和没有学士学位的人在薪资、岗位上的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对人发展的主要影响)。
23.(1)B
(2)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绳上舞蹈(或绳技表演)
三、24.(1)C
颂师恩,炫青春
能借助所选诗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赞美之情即可。
25.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