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28 10:4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球仪等工具演示地球自转并说出地球的自转周期、方向和旋转轴。
2.可以用身边的地理现象说明生活中的昼夜更替和时差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运用地球仪、手电筒、自己的身体等简单的工具学会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及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等地理现象,掌握自转的基本运动规律。
2.通过动手演示、观察、小组讨论等活动,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及时差现象,形成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具备一定的时差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动手演示与小组互助探究,养成合作的意识。
2. 观察、思考生活中地理现象的意识,增强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自己参与演示的过程,获得对地球自转方向。周期、昼夜更替、时差产生的认识。(重点)
2.学生用具体的地理现象描述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重点)
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难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学习内容,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包括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更替、时差三部分。学习本部分知识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本部分知识难度较大。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是初次接触地理,对地理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兴趣高,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年纪较小,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地球运动本身比较抽象,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自身的感受入手,感知空间的思维,由浅入深地剖析地球自转特点及运用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地球自转。
教学工具
地球仪、手电筒、贴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地球自转如此美丽”,请学生边看边思考这是什么现象。 观看视频,回答“昼夜交替”。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课题。
展示学习目标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讲解。 明确目标,之后认真按照目标来学习。 明确目标有利于学生学习时的投入,并且可以自测自己的知识掌握。
地球的自转的概念 提问:昼夜的交替是因为地球在动还是太阳在动呢?教师展示车向前开的图片,举例车在动还是景在退后? 地球自身的转动我们称做地球的自转。 学生运用常识回答“地球” 地球自转的概念学习。
小组讨论:方向和周期 教师展示地球自转的动图,请学生描述地球的自转轴,方向和周期。 教师在黑板上板图。 学生看图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观察动画描述,锻炼学生的归纳、观察能力
实验观察: 自转方向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观察、操作地球仪,回答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自转方向。请小组代表发言,并上台演示。用标签贴方向标和地球自转的方向,演示在南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不同。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北逆南顺”。 请两个学生在讲台上用自己的身体演示地球的自转。 学生动手实验,上台展示。 自转方向比较抽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可以记更牢,锻炼空间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让学生自己的身体来旋转,可以加深他们空间想象。
随堂小练 教师出一道自转的方向的选择题,请全班回答。 回答问题 及时反馈所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 刚才认识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那地球的自转会有什么自然现象产生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实验观察:昼夜更替 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和地球,请三个同学上台来演示。用纸贴出美国、中国,用手电筒照射,观察他们的昼夜情况。 学生观察同学的实验操作,回答问题。 学生演示实验可以吸引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实验可以让学生理解昼夜现象的本质。
教师总结: 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 教师将昼夜交替现象产生总结归纳。 反问:太阳会有昼夜现象吗?地球本身不发光。假如地球是透明的,会有昼夜现象吗?重点区分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 听讲,理解老师归纳的本内容。 对学生试验后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知识讲解:晨昏圈 延伸:晨昏圈。 学生看图,理解晨昏圈的概念。 运用一幅形象的图片,讲解概念更加直接明了。
随堂小练 出一道选择题有关于昼夜交替的原因,请班上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问题 讲完一个知识点,及时进行反馈,总结。
思考衍生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 学生思考 了解地球自转周期的优势,形成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过渡 地球的自转会带来昼夜交替现象,除了昼夜交替,还有其他的现象,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几个例子。
概念引入:时差 教师放出里约奥运会8月22日赛程表:为什么奥运会比赛是在半夜观看直播的?新疆学生的作息时间表,是新疆的同学爱睡懒觉吗?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 举例几个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感知身边时差的存在。
实验观察:时差现象 实验观察,老师用地球仪、橡皮泥和电筒演示。东边和西边哪边先看到日出? 学生观察,结论:东早西晚 实验观察,结果很简单明了。
验证结果 教师放出中国地图,找到云南和新疆,请学生观察哪个在东哪个在西,验证东早西晚。 举例:酒店前台的各地时钟时间差异。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实验后用结论来验证生活中的例子。记忆更加牢固,让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地理。
计算时差 地球自转一周(360°)需要一天(24小时),1小时自转经度多少度?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 学生跟着老师计算。 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出时差。
过渡 为了使全球的时间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际上统一规定。
区时划分 教师讲解: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全球24个时区。 北京时间:我国使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学生了解即可。 区时的内容不是课标中要求的,了解即可。
国际日期变更线 教师简单的举例子,彩票的故事,过期的彩票怎么兑换。让学生知道有这个日期变更线的存在。 听老师讲这个例子思考。 这个问题不属于课标要求却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可以一提。增加学生知识面和地理学习的兴趣。
课堂小结 老师对我们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跟老师学习记忆。 最后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
课后练习 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出几道简单的题目作为巩固知识点使用。 看题回答问题。 最后检测学生是否可以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一.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方向: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周期:一天 24小时
旋转轴:地轴
二.昼夜更替
三.时间的差异
1.东早西晚
2.推算时差:15°=1小时
3.区时:24个
4.国际日期变更线
教学反思
1.好的地方:
将实验引入课堂,使空间难以想象的问题形象化,借助多媒体,使学生形象的观察到了昼夜更替和时差现象,既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达到突破难点的作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需要注意的地方:
本节课之前学生并未接触过地理知识,要尽量想一些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讲课。
实验操作活动较多,要注意学生的纪律和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控制好时间。
有几个概念需要区别清晰: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区时和时区。
有一些课标中不要求但是有用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提一下但是不要太深,掌握好这个深度。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