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学习目标
1.识记马致远及元曲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这首小令(重点)
2.借助联想,想象等方法,感悟“秋思”的意境;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难点)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代 .赵翼《论诗》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文史知识
认识
“元曲”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元曲
剧曲
散曲
散套:
只有一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故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
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
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
天净沙
秋 思
:题 目
:曲牌名
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
解 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意节奏
黄昏时,要归巢的乌鸦落在绕满枯藤的树上,
小桥下流动着溪水,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萧瑟的西风中,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我这个)伤心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品读明意
(1)你感受到这首小令中流淌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找关键句
把握情感
断肠人在天涯
(2)在朗诵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小令中的哪一句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悲伤的心情?
品味语言
赏析画面
小令中并没有含悲凉、悲伤、悲痛的字眼,谁来说说看,你又是从哪些文字中读出来的?
“饥晫[zhuó] 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
“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
枯藤老树昏鸦
枯,枯萎。
枯、老,象征迟暮。
老,僵老。
乌鸦,凄凉、哀怨、不祥之象征,往往与生离死别结下不解之缘。
枯藤老树昏鸦
萧瑟之景
古道西风瘦马
西风,指秋风。
道,象征人生之路。
古,破旧之意。
古道西风瘦马
瘦,实际上写人,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
“咸阳古道音尘绝”
“古道少人行”
有人说“古道西风瘦马”中改一字而成“古道西风骏马”,则风格全变,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么?谈谈你的看法吧!
品味语言 赏析画面
“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放在小令中是否太过突兀,是一败笔呢?说说你的理解。
以“乐景”→写“哀情”
对比衬托
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 瘦马”改为“ 骏马”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因为 “ 瘦马”是以马之瘦衬托人之瘦(衬托游子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 骏马”则显现出马的强壮有活力(衬托人的精神抖擞),二者意境不同。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李笠翁曲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哀景
乐景
哀景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 《乐游原》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点明
时间,与“昏”呼应。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点睛之笔,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
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些景物勾画成一幅完整的场景?(80字)
描述画面 情景再现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以诗作画
古道 西风 瘦马
小桥
流水
人家
枯藤
老树
昏鸦
前三句,共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一词一景,可谓“惜墨如金”。语言凝练却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 枯” “ 老” “昏” “小” “流” “人”
“古” “西” “瘦”,不仅使各种景物有了鲜明的特征,而且使本来并不相干的景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
一种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借景抒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九种景物
渲染悲凉的气氛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寓情于景,表现了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
寓情于景,
真切地表现出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为什么“断肠人”如此心伤,如此悲痛呢?
知人论世 深层剖析
【小贴士:可以从词人的经历,社会环境等方面去思考】
补充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誉为“曲状元”。
马致远生活的时代背景: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
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
文化、风俗,在一开始就互相区别,据史料记述
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开始尊用汉法和任用汉族
的文人了,但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
带来了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比 较 阅 读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
——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比较比较两首小令有何异同?
“秋思之祖”
元·周德清
《中原音韵 》
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