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质量评估(B 卷)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30 分)
下面图片中,左图为秦权(衡的标准器),右图为秦量(量的标准器)。这两幅图反映了秦朝在哪一方面的变革 ( )
A. 政治方面 B. 经济方面
C. 思想方面 D. 军事方面
以下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 (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陇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 今甘肃临洮
辽东郡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辽宁辽阳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设立中央政权机构
加强了地方权力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消除了地域差异
灵渠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灵渠开凿于
( )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西周时期 D. 秦朝时期
据《史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说明 ( )
秦朝法律影响后世
法治思想始于秦朝
秦朝实行严刑峻法
法律助推秦灭六国
下列对秦朝统治的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实现了国家统一
创立了为后世沿用的制度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
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当时 ( )
A. 廉政风气形成 B. 控制豪强地主势力
C. 监视地方官吏 D. 彻底废除严刑苛法
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汉武帝在位期间的治国措施的是 ( )
在全国设立刺史,监管地方豪强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发展经济文化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
铸造五铢钱,设置盐铁官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中的“百家”是指 ( )
诸子百家
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法家和墨家
道家和兵家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打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 )
颁布“推恩令”
实行盐铁专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置西域都护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开始于 ( )
秦、汉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尧舜时期天下为公的传说
炎黄部落联盟的形成
儒家思想一统天下
下列哪一思想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并成为西汉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 )
无为而治的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忠君守礼的儒家思想
兼爱、非攻
西汉和东汉的都城分别是 ( )
A. 长安和洛阳 B. 长安和北京
C. 咸阳和洛阳 D. 长安和镐京
为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和商旅往来,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 ( )
A. 派驻军队 B. 修筑长城
C. 设置西域都护 D. 采用“和亲”政策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 )
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传播开来。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 )
A. 西周时期 B. 秦朝时期
C. 西汉时期 D. 夏朝时期
二、非选择题(共20 分)
16.(10 分)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2014 年的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 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尤其是欧洲)的汉学热点与中国传统的西北边疆史地之学合流。研究表明,这条连接亚洲和欧洲、非洲的东西交通大道,长 7 000 多千米,自公元前 2
世纪打通后使用达1 700 多年,是世界上距离最长、历时最久的商路,也是一条在人类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文化交流大动脉。中国的蚕丝、造纸、火药、印刷、炼钢、掘井等技术皆经由丝绸 之路传入西方,而域外的佛教、伊斯兰教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也都缘此输入我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
材料二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说: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张骞出使之初有一百多个人,离开了汉土十三年,最后只有两个人回来。)
材料三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后汉书·西域传》
读材料一,“自公元前2 世纪打通后使用达1
700 多年”,打通此路是在中国哪一朝代 (2 分)
此路打通后中亚、西亚的很多特产传入中国,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例。(3 分)
材料二中的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贡献 (2 分)
材料三中的“宣帝改曰都护”发生在哪一年 这件事有何意义 (3 分)
17.(10 分)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孔子是中国古代私学的创始人……在孔子的私学里,只要你好学、想学, 就“有教”,至于你原先和现今的情况怎么样,是不必过问的,那叫“无类”。
——陈雪良《春秋史》
材料二 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
①②《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 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2 分)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①②两处被隐去的儒家经典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兴办太学的目的。(4 分)
读材料三,“蔡侯纸”是哪一朝代的什么人制造出来的 这一成果与教育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4 分)
第三单元质量评估(B 卷)答题纸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3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20 分) 16.
17.
第三单元质量评估(B 卷)参考答案与点拨
1.B 2.C 3.D 4.A 5.C
6.A(点拨:本题考查理解材料中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内容表明汉文帝以身作则,不收礼物,并倡导官员政务清廉。)
7.B(点拨:A、C、D 选项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是在秦朝秦始皇时期的措施。)
8.B 9.A
10.A(点拨:秦汉时期,尤其在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1.C(点拨: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新儒家思想主张忠君守礼,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12.A 13.C 14.A 15.C
16.(1)汉朝。
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
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欧洲等地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的经济文化友好往来。
公元前60 年。自汉朝于公元前60 年在新疆设西域都护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对新疆进行管辖。
17.(1)有教无类等。
(2)《诗》《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3)东汉蔡伦。“蔡侯纸”易于书写,价格低廉,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书写材料,推动了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第三单元质量评估(A 卷)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30 分)
下列史实与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无关的是
( )
统一文字、货币
实行分封制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开凿灵渠,修筑长城
某学校历史组推出了以“融·合:从春秋到秦汉” 为主题的文物线上展览。下列符合该主题的文物有 ( )
①司母戊鼎 ②吴王夫差矛 ③刻有水陆攻战图案的战国铜壶 ④秦半两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列中国古代的朝代中,哪一朝代疆域最辽阔
(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陈胜、吴广起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作用是
( )
首先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
结束了秦朝末年国家分裂的局面
农民起义反抗压迫的精神永远闪耀着光芒
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万多枚秦简在湖南武陵山里耶出土,“复活”了秦朝历史。其中最能体现“一统之治”的是
( )
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设置郡县,征调徭役
开垦农田,制作农具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
A. 分封制 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 郡 县 制 D. 行 省 制 度
秦末农民起义与下列哪些事件有关 ( )
①修筑长城 ②役使70 多万人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 ③一人犯法,亲属受牵连 ④秦二世四处巡游,穷奢极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西汉初,统治者之所以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客观原因是 ( )
西汉政治腐败,灾荒连年
西汉初土地兼并严重
经济凋敝,国家贫困
匈奴人南下攻打西汉
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 )
A. 秦朝 B. 汉朝 C. 春秋 D. 战国
下列对“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注重发展农业
帝王以身作则,生活节俭
彻底消除了各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
汉朝时,人们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 ( )
A. 关中 B. 西域 C. 伊犁 D. 中原
在建立汉政权前后,刘邦分封了 7 个异姓诸侯王,如封彭越为梁王,封英布为淮南王。但后来,他以各种理由诛杀了其中 6 个异姓王。刘邦剪除异姓王 ( )
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
深受分封制观念影响
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
导致王国问题的形成
汉朝末年战争连绵不断,在战争中受伤的战士很多,有一位医生发明的麻醉药给他们在做外科手术时减轻了痛苦。这位医生是 ( )
A. 张衡 B. 蔡伦 C. 华佗 D. 扁鹊
下面对《史记》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记》文笔优美,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史记》创造了断代史体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D《. 史记》中的史料翔实,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
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 ( )
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专制统治禁锢思想
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纸张促进文化交流
二、非选择题(共20 分)
16.(10 分)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星河中,有无数闪耀着民族智慧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物,谱写下一曲曲壮丽辉煌的时代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圣哲】
》
(1)图片中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他的哪一举措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对教育的垄断 由所学知识指出“统治集团……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 的主要措施。(5 分)
【交流使者】
西汉一朝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集中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这些代表人物的许多活动及其成果,都是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巨大的、长久的影响。
——甘霖《变局》(2)由材料及所学知识,举出一例汉武帝时期在对外交流方面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的”特点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果。(3 分)
【“丝路”开通】
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 有南北两条, 这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1959—1969 年,在“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新发现了大批文物,在民丰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朝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3)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 通的措施。(2 分)
17.(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材料二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材料三 司马光说:“汉武帝穷奢极欲,刑罚繁重,横征暴敛,对内大肆兴建宫室,对外征讨四方蛮夷……与秦始皇没有多少不同。但为什么 秦朝因此而灭亡,汉朝却因此而兴盛呢 是因为 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能接受忠正刚直之人的谏言,厌恶被人欺瞒蒙蔽,始终喜好贤才,赏罚严明,……这 正是汉武帝所以有造成秦朝灭亡的错误,却避 免了秦朝灭亡的灾祸的原因吧!”
——《资治通鉴》译文
材料一反映了秦朝法律的哪些特点 (2 分)
材料二中汉文帝的观点是什么 汉文帝时期,采取了哪些发展农业的措施 (3 分)
材料三认为汉武帝“懂得如何治理国家”,请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4 分)
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1 分)
第三单元质量评估(A 卷)答题纸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3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20 分) 16.
17.
第三单元质量评估(A 卷)参考答案与点拨
1.B 2.D 3.D 4.C 5.B
6.B(点拨: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点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
7.A(点拨:题中四项内容是秦朝苛酷的法律、沉重的徭役和统治者的腐朽的体现,这些事件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灭亡。)
8.C(点拨:西汉初,由于秦的暴政和多年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
9.B(点拨:汉武帝时期,为了统一思想,将儒家思想立于其他思想之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0.D 11.B 12.A
13.C(点拨:东汉名医华佗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
给做手术的病人减轻了痛苦。)
14.C(点拨:《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非断代史。)
15.C(点拨:题干内容表明纸的应用使“文辞多显冗长枝蔓”。题干中不包含A、B、D 选项的信息。)
16.(1)核心思想:仁。创办私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写“兴办太学”亦可)
人物:张骞。成果:他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直接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供应商路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17.(1)严刑苛法,统治残暴。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天下根本。汉文帝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关心农桑,减轻赋税。
在政治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在经济上,汉武帝则发行了五铢钱,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设立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在思想上,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军事上,汉武帝北击匈奴,安定北方边境;在民族关系上,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发展同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五者任选其二即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统一是秦汉时代的社会主题, 思想学术的统一也势在必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不断改造儒术……这促使统治集团向儒家倾斜,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
——滕福海《董仲舒与“罢黜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