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 14.2 荷塘月色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 14.2 荷塘月色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7 22:1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曾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出版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散文集《背影》,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
朱自清像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
煤屑 蓊郁 独处 袅娜 脉脉 峭楞楞
倩影 渴睡 媛女 嬉游 参差 梵婀玲
xiè wěng ch niǎonuó mò mò qiào léng
qiàn kě yuàn xī cēn cī fàn ē
一、初读课文 解决字词
辨别以下多音字:
chéng(乘凉)

shèng(千乘之国)
ch (独处)

chù(妙处)
chàn(颤动)

zhàn(颤栗)
yuàn(媛女)

yuán(婵媛)
mài(脉络)

mò(含情脉脉)
shang(衣裳)

cháng:古代指裙子
āi(挨近)

ái(挨打)
chā 差别 差价 差额 阴差阳错 差强人意
cī 参差不齐
差 chà 差不多 就差你一个 真差劲
chāi 差使 差事 当差 信差 受人差遣
bēi 背包袱 背负
背 bèi 背影 背井离乡
bó 单薄 鄙薄 日薄西山
薄 báo 薄被 薄饼
bò 薄荷
《春》是自然明快的,
《背影》是饱含深情的,
《荷塘月色》是纯真优美的;
《春》像小伙子富有朝气,
《背影》像老者捋须长叹,
《荷塘月色》像淑女优雅柔美。
赏读课文体味妙处

1、第4节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按什么顺序排列
赏析写景部分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流水)
这些景物按照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由静而动的顺序排列
2、本节分别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叠词
叠字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声声慢》 (李清照)
通感:
用形象的语言,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格。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又称“移觉”。
这孩子的嘴真甜。
听觉——味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
“微风过处”一句,清香与歌声相通在何处?
通 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 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 )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 )
(3)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听觉转为 )
(4)紫藤萝花开了,那香气沁人心脾,仿佛也是淡紫色的。(嗅觉转为 )
(5)“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听觉转为 )
荷塘
田田 出水很高 像婷婷舞女的裙(比喻、叠词)
零星 袅娜(拟人)
明珠 星星 美人(比喻)
缕缕
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一道凝碧
看不见的 脉脉


幽雅宁静
月下的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1、第5节描写了塘上的月色,作者是借助什么来描写月色的?
2、注意本段中描写月色的一些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同学们找一找并体会好在哪里?
月色
(月光)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优雅
塘上的
(月影)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 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用词准确生动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升”替代“浮”呢?
1、“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
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2、“浮” 把水气笼罩弥漫之态描摹了出来,营造出朦胧的意境
“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道出雾的轻柔。
3、“洗”极写叶子和花在月光与青雾中的奶白色的清新,显得轻盈。
“浸”失去了“青雾”“浮起”的动感。
“画”的是“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带有作者主观的喜爱之情,且把“杨柳”拟人化了。
“印”显得直落客观,有被动之意。
1、第6节作者用怎样的顺序描绘了荷塘四周哪些景物?突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
由近及远。描绘了树色、远山与灯光。突出了寂静、冷清、朦胧的特点
2、描写的荷塘四周的环境和前文所写的环境特点有何不同?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作者是否完全解脱了呢?
请同学找找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情感体味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
根据上述句子,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朱自清的心情,应该用哪个词语比较合适
寂寞 苦闷 郁闷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散文中称为“文眼”。透过它,我们可以迅速把握文章的感情。
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也是组织散文结构的重点线索,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少 年 女 子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1.从荷塘出来,“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为什么作者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呢?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 体 感 知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小径
总结课文

明线
游踪
暗线
情感
文眼:
脉络:
心里颇不宁静
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我什么也没有
想起采莲的事
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困惑
寻求
超脱
回到
现实
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