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卡尔·马克思墓
悼词
我国古代称为“哀辞”、“吊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介绍死者的生前身份、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
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和贡献。
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悼词,要切合死者的身份特点,在表达上要求把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精练而富于感彩,措词应恰如其分
1.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为什么连“三刻”也交代出来?
“下午两点三刻”:
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赞扬和沉痛。
2.“还不到两分钟”,“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突出了马克思逝世时的什么情景?
“在安乐椅上”,说明了马克思临终的姿态,表明这位无产阶级导师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
“永远”、“睡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痛,破折号加强了这种悲痛感情的表现。
3.写马克思逝世,用“停止思想”,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这是为什么?
“停止思想”不能换成“心脏停止跳动”: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头脑。
(用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本意)
正像作者在那封信中继续写的那样:“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拖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这是我们地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眼前摆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受着想要完成它们而又不能做到的唐达鲁士式的 痛苦,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地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着这个伟大地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去给医学增光,去受他健壮时经常予以痛击的庸人们的嘲笑……”
4.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的什么感情?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
阅读第2—7小节,并思考:
马克思有哪些功绩,恩格斯是如何来评价的?
理论贡献
两个“对于”
(总纲)
不可估量的损失
马克思逝世
实践贡献
两个发现
(点~面)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剩余价值的规律
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
(用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连接上下段)
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工人协会)
科学家
革命家
深远的影响
敌人
人民
驱逐
诽谤
诅咒
尊敬
爱戴
悼念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一)
(二)
(三)
课堂小结
这篇演讲词篇幅短小,内容高度概括.语言凝练准确,字斟句酌;悲痛不形于外,颂扬而不借助于藻丽,以委婉之意倾吐悼念之情.凝重悲壮,深沉感人,处处闪烁着演讲者思想的光辉,充分显示出庄严凝重的深沉型演讲风格,不愧为悼念性演讲的典范.
1.了解课文的结构和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2.学习借助文体特点和有标志性的语句来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和层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法。
本文表达的感情: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
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作者介绍
弗·恩格斯(1820—1895),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德国人。在革命斗争中,他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个人继续担任欧洲社会主义者的领导和顾问。他一生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给无产阶级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生活很苦,但他们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思想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挂在马克思在柏林上学期间居住过的路易森街60号墙上的纪念牌。上面写着: 卡尔·马克思 1818,5,5——1883,3,14 德国人民的伟大儿子,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1838-1839年在这里居住。
马克思像
卡尔 马克思
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课外练笔
《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
或《我和马克思对话》
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事业,对马克思的人格、学说及祖国命运提出自己的思考或就此与马克思展开一次对话。
(不必面面俱到,侧重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