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1、起源:产生于隋唐(燕乐),盛行于宋,在宋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词牌: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
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
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
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
3、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词
词
按长短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0字以上
按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按风格
豪放词
婉约词
4、分类。词大多分章,一章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上下阕为常见。
豪放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婉约词: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望海潮
柳永
资阳中学 凌 彬
1.了解作者柳永及本词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掌握本词点染、铺叙的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
作者
概况: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经历: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成就: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精通音律,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仕途不顺
飘零沦落
自由张狂
佚闻三则:
1、赴京赶考二次又落榜,写了首《鹤冲天》发牢骚,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真是刺痛了宋仁宗。三年后再考,仁宗皇帝看到“柳永”二字,恶恨恨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金主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3、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柳永在杭州生活期间,对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填了这首《望海潮》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
“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
背景
诵读:注意停顿和情感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天堑 qiàn
珠玑 jī
罗绮qǐ
重chóng湖
叠巘yǎn
羌qiāng 管
钓叟sǒu
千骑jì
无涯yá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风景优美,
是三吴的都会,
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雾气笼罩着的柳树、装饰华美的桥梁,
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
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高耸入云的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
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
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
争相比奢华。
翻译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
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
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
夜晚划船采菱唱歌,
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孙何外出时,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
缓缓而来,声势暄赫。
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
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
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画出来,
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初读
1、对这首词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形胜,地理形势特别好的地方;都会,人口和货物集中的大城市。
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参差,高下、大小不齐的样子(形容房屋的外形)。
C.重湖叠清嘉,重湖,西湖分里湖和外湖两区;叠层层叠叠的山峰。
D.嬉嬉钓叟莲娃,莲娃,采莲的娃娃。
2、对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运用铺张的手法,把杭州这个都会的繁荣面貌,钱塘江的壮阔象,湖山的秀丽风光,都描绘得非常出色,读此能使人留下难忘的印。
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来,具有歆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三句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同时也反映了达官、贵人、地主、豪商比豪华,赌阔气,穷奢极侈的生活。
D.柳永这首词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相去不远。
1、D 莲娃,采莲的姑娘
2、D 柳永这首词,应该划归豪放派作品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都市生活图景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能否改为“杨柳画桥,珠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4、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5、“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6、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7、“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用了什么修方法?
8、“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9、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鉴赏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都市生活图景
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①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②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③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④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⑤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地理位置
历史传统
自然景观
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怒
涛
卷
霜
雪
双峰插云
断桥残雪
雷峰夕照
曲苑风荷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市列珠玑,
户盈罗琦,
竞豪奢
十里荷花
3、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①“卷”字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卷起的浪花像霜雪一样,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②“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4、“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修辞:对偶,夸张。
作用:鲜明的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艳羡之情。
5、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对杭州垂涎三尺,因而更加膨胀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宋谢驿有一首诗写道:“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这虽然是传说,但杭州的优美迷人和柳永的深厚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用了什么修方法?表现了怎样的生活图景
互文。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
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渔翁、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
7、“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
8、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点:开篇点出钱塘自古繁华。
染:后文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点染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起渲染烘托的作用。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
点
染
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染
点
《长亭送别》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染
点
8、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①“卷”字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卷起的浪花像霜雪一样,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②“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9、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①点染。
②铺叙。
③写景富有层次感。
《陌上桑》:“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铺叙:
(1) 铺陈和排比的简称。
(2)运用叠句、反复、对称和排比等句式,又富于变化;
(3)多方位、多角度的展开叙述,能够克服叙事概念化、简单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上阕:景物
(位置重要)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历史悠久)钱塘自古繁华。(城市庞大)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钱塘江美景)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场富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下阕:人文
(西湖美景)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百姓快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长官安逸)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拓展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得相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