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
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
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郁达夫
郁达夫
学习任务一
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活动1:走进作者
原名: 郁文,字达夫
籍贯:浙江富阳人
职业:小说家、散文家
作品:
风格:
《沉沦》《茫茫夜》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
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失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所以他的文章总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活动2:背景寻踪
(1)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活动3:解题
解题
(2)从标题看,文章的落脚点是什么?
秋
什么地方的秋?
故都
本文写于1934年,作者为了摆脱颓废的心态,从青岛转道北平赴秋、寻秋,实际也是寻找他那恬静、清新的心境。
学习任务二 找文眼 理思路
活动1:(找文眼)请找出文章中哪一句话能集中表明作者对古都的秋的总印象?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性的语句。
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
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必有伏笔;
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中。
故都的秋色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活动2:本文的结构特点 是什么?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1)总——分——总
(2)文章思路:
总:忆秋(总写,南北对比)
分:绘秋(分写,议论提升)
总:恋秋(总写,南北对比)
学习任务三 赏手法 品味秋味
活动1:作者在第2自然段写了“江南之秋”的什么特点,给人的感受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文章的标题是“故都的秋”,为何要写“江南之秋”呢?
明确: (1)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2)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3)写江南之秋和故都的秋形成对比,以江南之秋反衬北国之秋的特色,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也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活动2:思 考,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呢?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活动3:“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突出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
南北秋韵比较
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温和与刚烈
稠润与硬实
细腻与粗犷
娇小与阔大
学习任务四 品画面 悟秋味
活动1:朗诵3~11段,思考,这些段落总共描写了五副图画,你能给各幅画拟出标题吗?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佳日秋果
秋晨院落
活动2:看秋景 悟秋味
秋晨院落
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
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
庭院秋晨景
一椽破屋
很高很高的天空
驯鸽的飞声
槐树叶底,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破壁腰中 ,蓝色的牵牛花
颜色
暗灰
碧绿
淡淡
淡蓝
特点
冷清
萧瑟
冷色调
秋色
清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热闹地方也有,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悲凉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无味
极细微
极柔软
细腻 清闲
落寞
清 静 悲凉
秋槐落蕊
活动2:触秋景 悟秋味
听觉
味觉
触觉
感觉
无声
秋蝉残鸣
活动3:听秋声 悟秋味
秋蝉残鸣
衰弱残声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静、悲凉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秋雨话凉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秋蝉残鸣
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人声
静(反衬)
奇 、有味 、更像样
雨声、雨态、雨感;
活动4:北方的秋雨又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是借助什么来描述秋雨的这一特殊之处的?
雨后的闲人,人的穿着,活动背景,人的动作、神态,对话语调
(视觉、听觉、感觉)
(清、静、悲凉)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活动5:思考作者是如何写秋的?有什么效果?
明确:1.(1)选材上:选取典型的景物去体现秋的特点。
2.效果上: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清”、“静”、“悲凉”。
(2)角度上: 从声、形、色、境等方面入手;从视、听、味、触等感官入手。
学习任务五 知人论世 探情感
活动1:探究讨论, 作者写秋,不用明快的笔调来写,而是用深沉的忧思和寂寞的悲凉来写的。从开头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到结尾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为什么都充满着一种悲凉的感彩呢?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心中之秋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心中之秋
在现实的人生里,作家的内心被过早地投下了忧郁、落寞的阴影。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境、秋味儿,被鲜明地笼上了一层郁达夫式的主观色彩。但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情感体验而受到扭曲,以致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在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里,那院落的牵牛、槐树的落蕊,秋蝉的鸣叫,还有那秋风秋雨等等,是多么清晰而逼真地将再现了故都之秋的韵味。
物·我
悲凉
颠沛流离的人生况味
时局动荡、民族危亡的时代之悲
忧郁性格、苦闷心理的投射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啊,
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最爱!
活动2:故都的秋真的就只有
清
静
悲凉
?
主 题
悲凉心境
悲秋传统
深沉的爱国之情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故都的秋,是
作者的闲情漫话。
“一语天然万古新,
去掉豪华见纯真”
清水出芙蓉,闲笔
出真情。这便是郁
达夫笔下的的秋。
学习任务六 拓展提能 学会表达
活动1:根据下面示例仿写,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示例: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
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院 破壁 破屋 碧天 飞声 漏光 蓝朵 白花 秋草 浓茶 槐蕊
仿《秋思》
天净沙 秋思
仿 写 示 例
浓茶落蕊柳影/夜月破屋蝉鸣/桥头凉风平民/秋雨拂过,悲秋者在北平
清秋破院浓茶/秋枣衰叶落花/悲蝉陋壁影斜/凉风一阵,闲人雨后互答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残蝉,/槐蕊满地,落寞人在故园
破院凉风秋草/哀蝉落蕊青枣/凉风秋雨斜桥/蓦然回首,落寞人在懊恼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其实,不变的是季节的轮回,变幻的是人的心境。让我们用一颗更细腻、敏感的心灵去感受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