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南开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7 22:5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天津南开区高一上
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着(zháo)恼 踮(diàn)起 讷讷(nè) 树梢(shāo)
B.踌躇(chú) 讪讪(shàn) 瞥(piě)见 脊(jǐ)背
C.篷(péng)松 包扎(zhā) 笨拙(zhuō) 碾轧(yà)
D.胸脯(pú) 皎(jiǎo)洁 蠕(rú)动 宛(wǎn)若
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______而上。
②(这个小村)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______的温存和粗暴。
③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______。
A.蜿蜒 寄予 慷慨大度 B.盘旋 给予 慷慨大度
C.盘旋 寄予 宽宏大量 D.蜿蜒 给予 宽宏大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女人坊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共收录铁凝及张抗抗、陈祖芬、毕淑敏、迟子建等五位女作家。作品反映了女作家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
B.有些橱柜商为了争一个橱柜品牌的好名次,不惜通过“假单”来制造假象,这显然违背了销售排行榜原来的初衷。
C.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D.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遏制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
4.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可分为旧体诗和新诗。广义而言,旧体诗包括旧体的诗、词、曲;狭义而言,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它包括律诗和绝句;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有格律限制的旧体诗称为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
B.《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一句,“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C.《归园田居》中,诗人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表达了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
D.《登高》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6.下列各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操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上阙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阙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开工造势,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诗人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结尾处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C.《声声慢》中,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可谓妙笔,[寻寻觅觅]写出诗人由遍寻不到的寂寞,[冷冷清清]描写了诗人因中心无定而若有所失的恍惚,[凄凄凄惨惨戚戚]则更深一层,写出人生寂寞孤独的苦涩味况,情感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可谓创意岀奇,情景婉绝。
D.词始于隋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依依墟里烟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性本爱丘山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封闭山界禁止人们上山)
B.最难将息(养息,休息)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口语后缀,无实意)
C.慨当以慷(应当可以)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拾取,摘取)
D.少无适俗韵(情致) 绕树三匝(周)
9.下列各句中,使用比喻修辞的是( )
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C.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翻
D.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10.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划线词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举酒欲饮无管弦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11.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瑜罢相。甫上疏言瑶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瑁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口:“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啖牛肉白酒 啖:吃 B.未维舟而江陵乱 维舟:登船
C.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忤:忤逆,抵触 D.结庐枕江 枕 :邻近,靠近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杜甫“恃恩放恣”的一组是( )
①尝凭醉登武之床 ②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③纵酒啸咏,与田酸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④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⑤甫上疏言珀有才,不宜罢免 ⑥瞪视武回:“严挺之乃有此儿!”
A.①④⑥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身于官宦家庭,但是他的仕途却不是很顺利。天宝年间,玄宗认为他是个奇才,召见他来考试文章才学,他献上了《三大礼赋》
B.安禄山之乱后,京城地区动乱流离,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自己背柴火采集野果,饿死的儿女有好几个。不久,被授予京兆府兵曹参军。
C.杜甫性情褊狭急躁,气量小,这与他多遭离乱、仕途不顺、亲人离世、老来无依有很大关系。
D.严武去世后,新任成都守将郭英又性情粗鲁,不易接近,杜甫就去投奔高适。后又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以躲避战乱,江陵又发生动乱,后来沿着湘冮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来阳。
(4)把上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②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三、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共6分)
12.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_________》,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意象是_________。
(2)这首宋词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现①_________、②_________的思想情感。
四、默写(每空1分,12分)
13.愁意随风起,皆因故乡情,事物的落纷飞更能勾起诗人的漂泊之苦,北宋灭亡,孤身南渡,李清照用零落的菊花以表内心的凄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同样的,秋日落叶飘零,江水东逝,辗转飘零十年的杜甫借“_________,_________”来传递迟暮的悲凉。
14.文人的愁情悲意,有不同的表现。李清照直抒胸臆,她愁得深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从时空的角度以自身经历抒发,他悲得繁重,“_________,_________”,这八层愁苦在读者心里挥之不去。
15.以古写今,借古抒怀。辛弃疾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与现实相辅相成;苏轼笔下的周瑜,“__________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一个年轻有为、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形象,与现实中诗人苏轼“_________”的形象相反相成。
16.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
17.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烟涛微茫信难求。
19.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恍惊起而长嗟。
2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2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蚕儿
(作者:陈忠实)
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
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一六得六……”
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但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上课的哨声响了。
“二年级写字。”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
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以前的老师,从来不在学生面前说自己的姓名。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
“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夜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困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网成了。你们……把丝片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这儿的情况反映到上级那儿,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于是我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儿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 "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我中学毕业后,回到乡间,也在那所小学里教书。当老师的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儿,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蒋老师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儿,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离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
B.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突出老师和蔼可亲的形象,增加真实感、亲切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C.小说结尾写三十年后师生重逢,对蒋老师当年的心愿有了交代,使情节更完整,也表现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
D.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第一任老师的严厉,与后来老师相处的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2)简要分析小说中蒋老师这一人物形象。
(3)简析小说题目“蚕儿”的作用。
六、作文(40分)
23.按要求写作。
情结,字典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例如:③化解不开的情结;②浓重的思乡情结;③怀旧情结。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我的______情结》的横线处填入一词语,构成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使用所举的三个有关情结的例子;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20分)
1.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字音字形,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做字形题,要积累词语,注意字的书写。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A项,着(zhe)恼;踮(diǎn)起;B项,瞥(piē)见;C项,蓬松;包扎(zā)
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中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蜿蜒”指曲折延伸。“盘旋”指沿着螺旋轨道运动,旋绕飞行;大致呈圆形地运动,也可指迂回绕圈儿;逗留,徘徊。此处应该填入“盘旋”。“给予”指使别人得到。“寄予”指寄托;给予关怀、同情等。此处应该填入“给予”。“慷慨大度”指心胸宽广,即使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也会原谅他。“宽宏大量”形容度量大,能容人。此处应该填入“慷慨大度”。故选B。
3.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中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女人坊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共收录铁凝及张抗抗、陈祖芬、毕淑敏、迟子建等五位女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女作家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B项,语义重复,应改为:有些橱柜商为了争一个橱柜品牌的好名次,不惜通过“假单”来制造假象,这显然违背了销售排行榜的初衷。D项,搭配不当,应改为: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遏制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在不断提高,沙漠化的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故选C。
4.答案 A
解析 解法一:
对仗的规则包括词性上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结构上也要对应,如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定中对定中等。这道题中“墙头”是名词,“雨细”是主谓结构,“垂”是动词,“纤草”是名词。B选项中“无语”动宾结构,不能和“雨细”对仗;C选项中“春容”是名词,不能和“雨细”对仗;D选项中“蝉曳”不是名词;只有A选项都能够对仗。“墙头对水面”(定中短语相对),“雨细”对“风回”(主谓短语相对),“垂纤草”对“聚落花”(动宾短语相对)。
解法二:
按照“对仗”的规则: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结构对结构(主谓、动宾、定中等)可知:“墙头”对“水面”和“楼上”,(定中短语相对)“雨细”对“风回”,(主谓短语相对)“墙头雨细”和“水面风回”相对:即可选A项了。略知诗句对仗知识的考生,此题并不是很难的,可谓送分题。
5.答案 D
解析 考查学生名家名篇和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D项,“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表达有误,此处应该是悲凉伤怀、忧国伤时的情感。
6.答案 D
解析 考查学生名家名篇和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D项,“每首皆有调名”表达有误,不一定每首词都有调名。故选D。
7.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积累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结合语境理解词意,尤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A项中的“几何”意为“多少”,现今多指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即数学的一个分支;B项中的“依依”指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现今多指不忍分离,形容依恋不舍的样子;C项中的“老大”指年纪大,现今多指兄弟姊妹中的年长者,或是团队的领袖;D项中的“丘山”指山岳、山林,与今义相同故本项符合题意。
8.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文言词语的辨析、理解能力,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选项中给定的文言词语的义项和用法,然后结合语境判断句子中的文言词语属于哪个意义。本题A项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句中的“封”应译作“祭天”。B项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句中的“次第”应译作“光景,情形,场合”。C项中的“慨当以慷”出自曹操的《短歌行》,句中的“当以”无实际意义。D项中加点字的阐释无误,故选D。
9.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掌握。A项,运用了起兴的手法。C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D项,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故选B。
10.答案 B
解析 考查修辞手法,要熟记各种修辞,做到准确辨析和运用。A,借代,以樯橹代指敌人;B,夸张,千堆雪,极言浪花之多;C,借代,以金戈铁马代指英勇的军队;D,借代,以“管弦”代指音乐。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11.答案(1)C (2)A (3)D
(4)①严武拜访他,(他)有时连帽子也不戴(不戴帽子),他就是像这样傲慢荒诞。
②耒阳姓聂的县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解析 (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C,句意为:还没停船江陵又发生动乱。维舟:停船,系船停泊。
故本题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②是从严武的角度说的,是对杜甫的容忍。③没有“恃恩”的意思。⑤也看不出“恃恩”。排除②③⑤,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A项,事件先后顺序反了。天宝末年,杜甫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试文章,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B项,根据文本内容:房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很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发怒,贬房琯当刺史,杜甫也外任华州司功参军。过了好久,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C项强加因果。“老来无依”也不对,杜甫有儿子。无中生有。故本题选D。
(4)①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应对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烂熟于心、对重点词语解释要准确到位。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冠,名词活用作动词,戴帽子。
②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应对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烂熟于心、对重点词语解释要准确到位。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棹,名词活用作动词。
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名为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名为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名为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在天宝初年应考进士科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试文章,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召兵马。杜甫趁黑夜从京城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在做平民时就和杜甫很友好,这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皇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房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发怒,贬房琯当刺史,杜甫也外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自己背柴火采集野菜,饿死的儿女有好几个。过了好久,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天,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衣与鱼符袋。严武和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情褊狭急躁,气量窄小,依仗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对严武说:“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急躁暴烈,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里种竹植树,靠着江边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农夫村翁一起亲昵地游逛,没有拘束。严武拜访他,他有时连帽子也不戴,他就是像这样傲慢荒诞。永泰元年夏天,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郭英乂是武人,性情粗暴,杜甫不能递上名帖拜见他,于是游历东蜀投靠高适。刚到高适就死了。这一年,崔宁杀掉郭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大乱。杜甫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出三峡,还没停船江陵又发生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姓聂的县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喝白酒,在一个晚上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三、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共6分)
12.答案 (1)1:桃花源记 2:桃花
(2)1:映衬或用典 2对比或借代 3:心地高洁 4:凌越世俗
解析 (1)考查学生名家名篇和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和阅读理解能力。“武陵”是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徳县境。陶渊明《桃花源记》曾写到武陵渔者发现世外桃源的事,这里“武陵”也有世外桃源的意思。故知这首词用典“武陵人”岀自《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意象是桃花。
(2)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浏览文本确定答题要点;最后根据要求组织答案。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四、默写。(每空1分,12分)
13.答案 1:无边落木萧萧下 2: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根据“秋日落叶飘零,江水东逝”可知,本题答案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注意“萧萧”的写法。
14.答案 1:艰难苦恨繁霜鬓 2: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根据“杜甫从时空的角度以自身经历抒发,他悲得繁重”可知,本题答案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注意“繁霜鬓”和“潦倒”的写法。
15.答案 1:羽扇纶巾 2:多情应笑我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根据“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知,上句是“羽扇纶巾”。根据“与现实中诗人苏轼”可知,此处应该填入“多情应笑我”。
16.答案 契阔谈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契”“讌”。
17.答案 乌鹊南飞
解析 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鹊。
18.答案 海客谈瀛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默写诗文句子,易写错字,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本句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注意易错字“瀛”的写法。
19.答案 迷花倚石忽已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默写诗文句子,易写错字,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本句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注意易错字“暝”的写法。
20.答案 忽魂悸以魄动
解析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悸”。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避免笔误。
21.答案 往昔峥嵘岁月稠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义乂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稠。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2分)
22.答案 (1)A
(2)①亲切平易,和蔼可亲。他初见学生,笑着介绍自己,把姓名写在黑板上。与学生起采桑养蚕,没有老师架子。②关心爱护学生。“我”采桑叶不慎摔伤,他十分关心,亲自给我抹药水。③教育有方。他了解到有很多学生养蚕后,便提出“把大家的蚕养在起,搁到我这里”,这样既不挫伤学生养蚕积极性,也不影响学生的学习。
(3)①题目“蚕儿”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始终围绕“蚕儿”展开,养“蚕儿”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②暗喻主旨,“蚕儿”比喻教师,歌颂教师坚守岗位、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小说中的“蚕丝”寄托着“情丝”,赞美师生因养蚕而结下的深厚情谊。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涉及到人物、情节、写法等。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A选项“毫无留恋”理解有误,“提起”“背上”这两个动作,有不舍之意,但又无可奈何。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形象的基本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比如,初见蒋老师的时候,蒋老师的表现是“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以前的老师,从来不在学生面前说自己的姓名”,这表现出蒋老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当“我”采桑叶摔伤时,老师给“我”涂药水,表现出对学生的关系爱护;对学生养蚕所采取的措施,可见其教育有方。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情节、形象、情感、主旨以及艺术特色角度分析作答。“蚕儿”是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且所讲故事皆与蚕相关,故从情节上来看,它是文章的线索;文中因“蚕儿”让蒋老师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睦,表现师生间的深厚情谊;从主旨上来看,用“蚕儿”来比喻教师,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据此作答即可。
六、作文(40分)
答案 【参考例文】
我的玫瑰情结
心头猛的一酸——那些曾经悲楚的事,又如潮水般涌入脑海中,难言的痛楚像无数条小虫噬咬着我的心,我不顾一切地冲到院子里,泪眼朦胧中,映射出一团鲜红的火焰。
——题记
我不由得抬起头来从未见过开得如此艳丽的玫瑰,红得似火,美得似仙。螺旋式绽开的花瓣,用它那吸铁石般令人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勾住了人的视线。花瓣上,躺着几颗晶莹的露珠,反射出七彩的光,散开一圈圈的彩虹,和阳光互相挑逗着。
在这颇为萧条的院子里,它便身负重任地撑起了整个场面。但它既不吵闹,也不嚷嚷,独自默默地绽放,只为展现出一个最美的自己。
我轻轻地贴近它,深深地吸了口气,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忽然想起莎士比亚说过的一句话:“名字有什么关系?把玫瑰花叫作别的名称,它还是照样芳香。
再睁眼,便看到那玫瑰花的茎,笔直笔直的,有笔杄那么粗,边上还着几根小刺,算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吧!椭圆深绿的叶子又软又薄,边上同样带着锯齿,展现着自己的锋利,给人以一种神圣不可侵犯之感。
还记得刚种下这株玫瑰花的几天,它的幼苗就如杂草般,纤细的身子在风中颤抖着,甚至已经被风吹驼了背,但它的根部却像一条条蚯蚓似的,死死地抓着泥土不放。雨中,沉重的雨滴无情地砸在它茎上、叶上,它被迫一次次地俯下身去,却又一次次挣扎着抬起头来。
望着它那弱不禁风的身子,我轻叹:若早知自己的一生都只会在迎接挫折中度过,又为何还要来到这世上?自生自灭吧。从此,我再也没去看过它。
而如今这株伫立在我面前的、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魅力的、能够自力更生的、自我保护的玫瑰花,还是从前那个杂草般的存在吗?
像一团火焰,燃尽了缠绕在我心中失意的荆棘。
原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只要心中有燃烧着的火焰,就能熔铸出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崭新的生活,伟大的事业,都在前方等着你。
我抬头望了望天空,碧空如洗,阳光灿烂依旧。
解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学生首先要补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补题使之成为命题作文,然后再按照考场作文的命题作文进行写作创新。题目“我的______情结”,重点理解“情结”。结合提示语,“情结”意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据此,“我的______情结”,横线上应填写自己的喜爱之物,作文内容则应该围绕情系于此的原因展开。题目可以填写情系人生、家乡、赛场、小草等等。示例:情系经典,因为经典就是永恒,永恒就是经典。经典就是多年后,依然绽放出迷人的光芒,依然像天上的星星明亮夺目,依然能触动人的心灵,依然能打开人们记忆的闸门;也可以填写情系那一缕芬芳,这一缕芬芳可以是饭菜、花草的香味,更是情感的芬芳,令人沁透心脾。也可以参考学过的课文,如“小桃树”是贾平凹内心深处的一个情结,“紫藤萝”是宗璞心头的一个情结。考生根据以上分析写一篇作文。注意题目要求不得使用所举的三个有关情结的例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