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祝 福
鲁 迅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 《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主要作品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
小说三要素
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情节结构
内容 情节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倒叙
知识积累
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君臣有义 父子有亲 长幼有序
夫妻有别 朋友有信
三从: 幼从父 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程朱理学:存天理 灭人欲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祥林嫂是鲁迅很成功地塑造的劳动妇女形象,在现实社会中她已成为苦命人的代名词。那么,文中是怎样来传达她的苦的?
勤劳善良
健康安分
外逃帮工
逼嫁反抗
丧夫失子
走投无路
赎罪不能
沦为乞丐
活不能
死不敢
惨死雪地
横遭辱骂
祥林嫂的人生遭遇
肖像描写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两颊
脸色
眼睛
青黄
青黄
青中带黑
红的
消失了血色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顺着眼
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
眼珠间或一转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希望
对生活已经绝望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语言描写与人物性格
与我对灵魂有无
对四婶讲阿毛
对大家讲阿毛
与柳妈对话
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痛苦、自责
麻木、空虚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说一说
1、你认为祥林嫂的死属于自杀还是他杀?
2、如果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
鲁四老爷
第一次 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第二次 皱眉------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第三次 照例皱过眉------这种人被坏风俗,祭祀时可不用她沾手,否则,不干净,祖宗不吃的.
“可恶!然而……”
“可恶!”
“然而……”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四婶
柳妈
卫老婆子
祥林嫂的婆婆
鲁镇的那些人
“我”?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政 权
祥林嫂
族 权
夫 权
神 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鲁镇人为何如此对待她?
因为祥林嫂嫁过两次,两个丈夫都死了用柳妈的话说就是“落了一件大罪名” 。整个鲁镇的人都深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思想上、行动上都按封建规范、信条来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整个鲁镇都把祥林嫂视为“孽种”、不祥人,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人心冷漠,没有同情,她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阴霾、弥漫着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社会中。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老爷仿佛达成了共识: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
每天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的祥林嫂看来是不死是不行了。
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的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是他精神上增加痛苦。
“礼教吃人”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凶手是人们头脑中无意识的封建礼教
将祥林嫂逼上绝路。无论他们是出于怎样的想法,基于怎样的立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的做法都是一点一点将祥林嫂往死路上“逼”。因此,杀害祥林嫂的不是鲁镇的某一个人,而是弥漫着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旧社会。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行动描写与人物性格
反对再嫁
怕被分身
怀疑灵魂
逃、撞
捐门槛
问
有一定的反抗性
祥林嫂的身上布满封建礼教造成的精神创伤,她的挣扎虽饱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但她从婆家出逃只是为了暂时做稳奴隶;她在改嫁时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贞洁;她捐门槛表明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迷信和封建势力;她对灵魂的疑惑不过是免遭地狱之苦的一种幻想。祥林嫂的反抗带有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迷信的色彩,因而具有浓厚的悲剧性。
归纳祥林嫂的性格特点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贱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她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共性
勤劳、善良、安分、蒙昧
个性
顽强、倔强
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三次祝福”
A“鲁镇年终的大典”
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B鲁四老爷家的祝福
“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一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C结尾的祝福景象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小说的雪景描写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情节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2)小说中“祝福”情景与祥林嫂的命运直接相关,一步一步地将祥林嫂逼到生命的尽头,她又死于鲁镇的祝福声中。通过标题,反衬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以“祝福”为题,有反讽的意味。
小说命名“祝福”的作用
小说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旧中国农民的毒害,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情节回顾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阴沉低暗的年底景象
破旧的鲁四老爷书房
典型环境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深化主题)
祥林嫂再到鲁镇
肖像描写
众人态度
听故事:
猎奇
祭祀时:
鄙弃
祥林嫂:
“画眼睛”
柳 妈:
祥林嫂被迫改嫁:
“出格”反抗
祥林嫂初到鲁镇:
“画眼睛”
祥林嫂凄然死去
“画眼睛”
“三问三答”
人们的反应
倒叙
倒叙的作用
1. 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有一定吸引力。
2 .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