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测试卷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测试卷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1-28 10:5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测试卷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渔民通过播放鱼类喜欢的音乐,将鱼群诱入渔网,如图所示。鱼儿能听到音乐声说明()
A. 固体能够传声
B. 液体能够传声
C. 气体能够传声
D.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声音只能靠空气传播
C.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C. 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见声音
D. 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声音也随之消失
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与抽气机连通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减弱。则()
A. 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不一定需要介质
B. 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 该实验也能说明真空能传声
D. 根据这个实验,用理想推理法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下列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 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 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C. 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D. 小溪流水的“哗哗”声
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注满水的较长自来水管的一端,当乙同学用力敲击一次水管的另一端时,甲同学会听到几次敲击声()
A. 一次 B. 二次 C. 三次 D. 四次
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B.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 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D. 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迎亲队伍时常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关于唢呐与锣鼓的发声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B. 只有唢呐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C. 只有鼓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D. 只有锣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一个人在远处用望远镜看到山坡上的木工每秒钉1次钉子,他听到声音时,恰好看到击锤动作,当木工停止击锤后,他又听到了两次击锤声,则木工离他(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A. B. C. D.
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B.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C. 小儿回答路人的询问声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
D.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二、填空题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话的声带在振动等一系列现象后,可运用 (填“归纳”或“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的现象是 ,由此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实验中轻质小球的作用是 ,说明实验中利用的研究方法是 。
某网站的论坛上记载:“太空中一小天体于昨晚子夜时分与木星相撞,发出巨大的响声,惊醒无数梦中人…”。你认为其内容是 的(填“真实”或“不真实”),理由是 。
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如图所示,手指轻敲课桌桌面,耳朵贴在课桌上 (填“能”或“不能”)听到敲击声,说明 可以传声。
如图所示,是王爷爷为孙子制作的一只会“吹口哨”的纽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是由于纽扣周围空气 而产生的,并通过 传入人耳。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0分)
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电铃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
(4)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________。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在实验基础上加以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小明做了如下的实验:
(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电子音乐门铃放在玻璃罩内,可清楚地听到铃声;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_____________直至____________;停止抽气,并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我们又___________;
(2)这个实验说明真空________传声。
(3)这里,我们通过实验加推理的方法得出探究结论,这种探究方法叫________法,又叫理想实验法。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该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拍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千岛湖是中国5A级旅游区,小明去千岛湖,第一站是梅峰岛,如图甲是他正在坐“龙安一号”游轮驶向梅峰岛,快到梅峰岛时,他向对面梅峰岛大喊一声,经过2 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假如游轮静止在水面上,求他此时与梅峰岛的距离。
(2)若游轮以36 km/h的速度正向梅峰岛驶去,如图乙所示,他在图乙的A点喊一声,游轮到达B点时听到了回声,他喊时与梅峰岛的距离是多少?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归纳; 振动
12.【答案】小球被弹开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放大音叉的振动
转换法
13.【答案】不真实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4.【答案】真空不能传声
15.【答案】能 固体
16.【答案】振动 空气
17.【答案】(1)电铃声逐渐变小 (2)电铃声逐渐变大 (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D
18.【答案】(1)减弱;听不到声音;重新听到声音 (2)不能 (3)推理
19.【答案】(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答案不唯一) (3)空气可以传声
20.【答案】解:
(1)因为声音传播到梅峰岛的时间为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所以声音传播到梅峰岛的时间,由得,此时小明到梅峰岛的距离s′=vt′=340 m/s×1 s=340 m。
(2)游轮的速度v1=36 km/h=10 m/s,由公式得,游轮在2 s内行驶的路程s1=v1t=10 m/s×2 s=20 m, 声音在2 s内传播的路程s2=v2t=340 m/s×2 s=680 m,由题意可知,他喊时与梅峰岛的距离。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