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知识与能力:
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3、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以能相关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简述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通过了解列宁对对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经济政策的异同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法、启发法、对比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梳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线索: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我们看到战后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那么一战中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济又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最后它的瓦解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作为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究,以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
讲授新课:从俄国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五位苏联主要的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阅读课件资料: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后,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内忧外患)
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的非常时期
①内忧:国内反动势力叛乱
②外患: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③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
内忧外患的国情使苏俄进入三年的国内战争的非常时期
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
当苏维埃政权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苏俄政权应该怎么办?(非常政策)
3.主要内容(非常政策)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对象扩大到肉类等各种家产品
②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③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4.评价:
①积极:a.是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b.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花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消极:
阅读课件材料
面对农民的反抗、工人的罢工和士兵的叛乱,如果你是列宁,你将怎么办?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
经济危机 a.原因:长期战争、自然灾害
引 发 b.表现:生产下降、物品奇缺、饥饿死亡
政治危机:a.起因:强化余粮收集制
表 明 b.: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后国情
2.实施:
①标志:1921年 俄共(布)十大的召开
②内容:
a.农业: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b.工业: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d.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思考:新经济政策到底给俄国带来了哪些好处?
4.作用:
①经济: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复苏,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②政治:巩固工农联盟,捍卫苏维埃政权
5.评价:
①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重点突破
三、苏联的成立
1.背景:十月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其他一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
2.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人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会。
3.法律保障:1924年1月苏联第一部宪法。
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政策 背景 目的 内容 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生政权面临内外敌人进攻,困难重重 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略 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略 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巩固苏维埃政权
合作探究: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
归纳总路:
①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社会主义模式不可固定不变,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艰难而曲折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④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⑤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
小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
作业:
1.1919年,苏俄耶戈列夫斯克地方的农民巴扎耶夫把家里仅有的一点余粮拿到市场一出卖,他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B )
A.交换到家里急需的生活用品
B.粮食被强行没收
C.以较好的价钱卖出粮食
D.需缴纳粮食税后才可出卖
2.1922年苏俄耶戈列夫斯克地方的农民运粮无能为力市场,这次他们的境遇可能是( C )
①.政府强行收缴他们的粮食 ②向国家交纳固定的粮食税
③.以较好的价钱卖出余粮 ④换回家里需要的生活用品
A.① B.② .C. ②③④ D. ③④
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
的共同点是( A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4、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政策
的相似点是( A )
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③最主要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6、从十月革命到20年代,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 A )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要为工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D、要把计划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板书: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的非常时期
2.主要内容
3.影响:a.积极
b.消极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a.经济政治危机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合国情
2.实施:a.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
b.内容
3.实质:
4.作用:a.经济
b.政治
5.评价
三、苏联的建立
背景
成立:1922年12月
法律保障:1924年1月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