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8 08:3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中国历史上部分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西周
春秋
战国

魏晋
南北朝






1912年
1978年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北宋的改革
戊戌变法
张居正改革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
1840年
1949年
古代
近代
现代
民国的改革
1840181840年
1949年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改革 时代背景 目的 措施 成效 结局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关系急剧变动;兼并战争不断.
富国强兵
经济:废井田,奖励耕织;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
促社会转型,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统一奠定基础。
成效显著,但商鞅被车裂而死。
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趋势。
前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后期:实行汉化,缓和矛盾。
仿汉制: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巩固政权,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成效显著,遭鲜卑贵族反对。
统治危机: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边患严重,起义不断。
富国强兵
改革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
初期成效显著,增加国家收入。
被罢职,被废止
统治危机
整顿吏治,官吏考核;裁剪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暂缓统治危机
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废止。
缓解危机
思考1:从古代改革的背景、目的来看,有怎样的共性?
都是为解决国家内部社会问题而改革;由官僚阶层、统治阶级主持。
思考2:从古代改革的成效与结局,你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各国变法风潮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齐国——邹忌改革
韩国——申不害变法
赵国——赵武灵王变革
燕国——燕昭王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1)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禁绝自筹搜刮;严惩贪污,贪赃满一匹绢布处死。
(2)三长制
创立:北魏孝文帝废除宗主督护制,创立三长制。
目的:抑制豪强,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
内容: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职责: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
(3)均田制
性质:封建土地国家所有制
内容:政府把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死后归还。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遏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迁都的什么理由?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
范仲淹“十项改革”,围绕吏治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吏治)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吏治)
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吏治)
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吏治)
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吏治)
王安石变法:理财+整军
【富国之法】
青苗法(冬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夏秋两税归还。打击民间高利贷,政府收息增加收入)、募役法(交钱免役)、方田均税法(清查土地,按土质分等征税)、市易法(低买高卖,稳价通商,官营获利)
【强兵之法】
保甲法(十家一保,乡村民兵)、裁兵法(强制退休、清退弱兵)、保马法(允许保甲民户养马,政府收购、抵税)
【吏治改革】
裁撤冗员、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内容: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作用: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改革 背景 目的 措施 结局及原因 成效
戊戌变法(1898年)
清末新政(1901年--1911年)
民国改革(1912--1949)
内忧外患,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主题。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危机
革命浪潮
民国建立
变法图强
政府自救
民主探索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改订律法;合并机构,裁撤冗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军事:训练新式海陆军,裁汰八旗旧军。文教:兴学堂,废八股,提倡西学。
裁撤冗官;预备立宪;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编练新军;废八股,废科举,设新学堂、派遣留学生;设商部,奖励实业。
经济: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文教: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男女同校;政治:保障民权,一定程度实现民族平等。
失败,大多没有成功。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起思想启蒙作用。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进行;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袁世凯的出卖;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缺乏坚强组织领导和政治经验,急于求成。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思考: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
1特点:
近代改革的主题是救亡图存;
不同阶级提供了不同的方案;
3.意义: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进步。
康有为等人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
文廷式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讲“中国自强之学”,创办强学报
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是维新变法运动改良派最先创办起来的机关报。
维新变法运动中开展的活动
清末新政历程
1901年1月,慈禧默许实行新政,下诏变法;
1907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宣布“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
1911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2月,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至此结束
1950
1978
土地改革
一化三改
全面深化改革
1953
2012
2017
改革开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八大
1956
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深刻改革(1949--1956)
(1)、土地改革: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新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2)、一化三改造: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目的: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措施:
(3)、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1956-1966)
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开放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2)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逐步深化: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0)→加入世贸(2001)
(4)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2、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A.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B.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两者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3、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和步骤。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的意义
p27思考题:
1、坚持党的领导;2、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4、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5、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