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8 08:3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重难点:
1.古代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
2.近代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3.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秦国——商鞅变法(BC356、BC350)
(一)春秋战国的变法
(1)目的: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选官)
政治
废除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组织
郡县制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
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2)内容:
富国强兵
秦国——商鞅变法
(1)目的:
(2)内容:
富国强兵
(4)意义:
(3)特点:
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
经济: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力。
军事:提高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君主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产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代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征伐不断。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措施一 措施二 措施三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孝文帝改革内容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通婚
汉语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1069)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①辽和西夏威胁,边患危机
②土地兼并,矛盾尖锐,统治危机
③“三冗二积”,财政危机
④庆历新政失败
1、背景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2、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内容:
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
初期效果显著,但涉及面广、阻力大、措施欠妥当被废止。
4、特点:
背景
▲ 张居正
(1025—1582)
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政治: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内容
意义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变法(1898年6月)
1.背景:(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面临“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4)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提倡西学,议论时政。
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增强军事实力挽救民族危亡
根本触及顽固派的利益
4.经验总结: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5.影响: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清末新政(1901-1911)
1.背景: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2.概况:1901 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三)中华民国建立后的改革
1.概况: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 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深刻转变
土地改革:从1950年到1953年春,完成了土地改革。
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经济改革: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到1956年底,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民主改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探索
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新时期--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对内改革:
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对外开放:
①1980年5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2012年11月)
内容: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中共十九大——谱写新篇章(2017年10月)
内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3)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迈进新时代(2019年)3
内容: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1)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2014年12月)、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1980年)、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共建“一带一路”(2013年)、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8年11月5—10日第一届上海),从“引进来”到“走出去”(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邓小平在深圳题词
(3)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展开1984)、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4)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5)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