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8 08:5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图一
图二
思考1:从图一到图二,官员选拔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形式:科举选官
学堂选官
一、困境中求变——晚清官制改革
①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蒙养:以六七岁为入学之年)
②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形成。
③1905年,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立停科举制之奏。
④1906年,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性质:选拔选官
培育、选拔官员
学堂选官制度形成过程:
新政考试后,改革传统官制度成为共识。清政府一方面进行官制改革,裁剪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立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另一方面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教材39页
人数:微乎其微
内容:儒家经典
经时济变
迅速增多
图一
图二
思考1:从图一到图二,官员选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形式:科举选官
学堂选官;
②性质:选拔选官
培育、选拔官员;
③内容:儒家经典
经时济变;
④人数:微乎其微
迅速增多
史料阅读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思考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官员选拔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困境中求变——晚清官制改革
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不适应时代需要(内忧外患) ②网罗人才的需要
③普及教育 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推动 ⑤西方科学技术冲击
一、困境中求变——晚清官制改革
1872年8月11日30名留美幼童在上海出发前合影
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教材38页学习聚焦
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不久,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孙中山认为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教材39页
思考3:根据材料分析孙中山与袁世凯对于官员选拔制度的主张有何异同?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同:以考试方式选拔
异:录取标准、考试权独立
原因:身份角度不同,袁清朝官员,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孙受西方影响,代表资产阶级
二、更迭中求变——民国官制改革
时期
制度
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方式:考试、甄别
法律:《文官考试法草案》
机制:政事堂铨叙局
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
方式:考试
法律:系列法规草案
机制:考试院
方式:考试、甄别
法律:《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考试法》
机制:考试院
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
奠定中国公务员制度基础
二、更迭中求变——民国官制改革
有毕业于俄国者,甄别委员会无人认识俄文,专请熟悉俄文者将其毕业证书译出审查。有某省民政长系高小毕业,仅任一年教员,其资历不符合规定,甄别委员会即呈请免职。仅财政部因甄别不合格被裁汰者便有30余人。
这种选拔和甄别,已不同于封建专制时代的选官,而带有明显的现代色彩。
二、更迭中求变——民国官制改革
时期
制度
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方式:考试、甄别
法律:《文官考试法草案》
机制:政事堂铨叙局
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
方式:考试
法律:系列法规草案
机制:建立考试院
方式:考试、甄别
法律:《公...例》《公...法》《考...》
机制:正式建考试院
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
奠定中国公务员制度基础
思考4: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现代性与局限性?
二、更迭中求变——民国官制改革
现代性:考试主体性、法制完善性、机制独立性、平等开放性、
中西混合性
局限性:官职等级性、实施不完善性
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③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
④2018年,我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现代公务员制度形成过程:
在此之前的近40年时间里,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体制,凡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人员,统称为“国家干部”。这支队伍当时有2900万人,机关、企业、事业干部都在里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干部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反正工作好坏都是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制度。”
——中国组织人事报 实习编辑 郑海洋
三、复兴中求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公务员制度
有利于改变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弊端;有利于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有利于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
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③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
④2018年,我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思考5:有观点认为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完全模仿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请列举史实驳斥这一观点。
三、复兴中求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公务员制度
①不搞政治中立,始终与党重要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维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事务官”划分;
③保持党管干部。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的推荐权;
④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
思考5:有观点认为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完全模仿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请列举史实驳斥这一观点。

长期实践经验,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俱进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教材第41页“学习聚焦”
三、复兴中求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公务员制度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第四章 录用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规定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修订和完善。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第103页
三、复兴中求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公务员制度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我国逐步实现了官员选拔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知识小结
一、困境中求变——晚清官制改革
二、更迭中求变——民国官制改革
三、复兴中求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公务员制度
改革特点:形式、性质、内容、人数
改革内容:学堂选官
改革原因:时代背景、普及教育、历史因素
改革过程:南京临时、北洋政府、南京国民
改革特点:考试选拔、公务员制度
改革过程:建立、完善
改革评价:现代性、局限性
改革原因:改革弊端、民族复兴
改革评价:中国特色、与时俱进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