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的坐标表示”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空间向量坐标系的建立方法,掌握空间中点及向量的坐标表示;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判断两向量平行或垂直;掌握空间向量的模,夹角公式和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内容解析:
内容的本质:学习了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建立了“空间基底”的概念之后便可利用基底表示任意一个空间向量,这样就把几何问题进行代数化。可以很便捷地进一步判断位置关系以及距离等问题。
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等问题需要直观想象能力;同时将问题代数化以后还需要“数学运算”能力;空间向量的模,夹角及距离问题还需要“数学抽象”能力。
知识的上下位关系:要先学会“如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中点及向量的坐标表示”——“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判断两向量平行或垂直”——“空间向量的模,夹角公式和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育人价值:(1)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培养探究、研讨、综合自学应用能力。(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能借助图形理解空间向量运算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提高空间想象。
教学重点:1.空间向量加法、减法、数乘、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2.平行向量、垂直向量坐标之间的关系。 3.向量长度公式、两向量夹角公式、空间两点距离公式。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单元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及空间向量的有关概念。(2)掌握空间向量加法、减法、数乘、数量积的坐标运算。(3)平行向量、垂直向量坐标之间的关系。(4)向量长度公式、两向量夹角公式、空间两点距离公式。
2.目标解析
达成以上目标的标志是:(1)会根据具体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能够依据建立的坐标系写出空间各点的坐标,并能根据点的坐标写出向量的坐标表示(2)给定任意坐标,会进行向量运算(3)对于给定向量会判断向量的位置关系(4)能计算出向量的长度,两向量夹角和空间两点距离。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教学问题诊断:
1)学生难将几何和代数进行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帮学生建立起转化思维,能够独立建立起两种之间相互变换的桥梁
(2)熟悉掌握并运用向量运算,向量位置关系,向量的模长计算的公式。
2.教学难点:
(1)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2)空间向量的运算及其几何的应用和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掌握了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的坐标表示之后,对之后空间向量的应用有知识支撑。
五、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空间直角坐标系
1.3.1空间直角坐标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引入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2)掌握如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3)学会应用空间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坐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平面直角坐标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类比推理、化归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与已学的知识相结合,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感受学习的乐趣。 (2)学生亲身经历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如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2、如何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坐标 难点:如何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坐标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表示平面中的点和向量。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初中,我们是怎样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上面表示点和向量的呢? 问题2:在空间中,我们可以该如何表示空间中的点和向量呢?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 学生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与x轴和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为基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2: 思考并回答 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平面中的点和向量,引入如何在空间中表示点和向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讲解 问题3:类比平面直角坐标系,你能猜想如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吗? 问题4:同学们回想一下,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包含哪些要素呢?类比到空间直角坐标系包含哪些要素?这些要素需要包含哪些条件?哪些变了,哪些没变? 打开书十六页阅读,并完成下表。 教师总结表格:由平面直角坐标系到空间直角坐标系,原点和单位长度都没有改变,但由二维到三维,我们需要几条坐标轴呢?它们的位置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问题5:你能给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吗? 学生自主完成上表格 学生1:需要三条坐标轴 学生2:三条坐标轴两两垂直。 学生3:在空间中选定一点O和一个单位正交基底,以O为原点,分别以I,j,k的方向为正方向,以它们的长为单位长度建立三条坐标轴:x轴,y轴,z轴,它们都叫坐标轴,这样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坐标系将空间分为八个部分。 学生亲身经历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形成,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形成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并且理解了引入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 问题4:给出空间直角坐标系,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右手,让右手拇指指向x轴的正方向,食指指向y轴的正方向,中指指向z轴的正方向。我们则称这个为右手直角坐标系。并指出里面三个轴和原点。 问题5:如何在下图中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如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问题6:在平面中,我们可以用有序数组表示向量,在空间中可以吗?如何表示M向量? 阅读书本第17页,完成以下问题。 在空间中任何向量都有唯一的有序数组一一对应吗?是怎么对应的? 学生4:学生拿出右手,自己识别原点,正方向和三个轴。强调三个轴两两垂直。 学生:M(x,y,z)其中x为M的横坐标,y为M的纵坐标,z为M的竖坐标。 数形结合,不断补充,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四、课后总结 问题7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空间直角坐标系,也知道了空间中的点和向量如何用有序数组表示,那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到底该怎么用呢? 问题8:请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完成PPT上的例一,一会有小组上台展示讨论结果。 例1: 教师追问;是如何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你可以总结出写点的坐标和空间向量的一般步骤吗? 学生6: 小组讨论并小组展示:以o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分别写出四点的坐标。 小组讨论写出四个向量的坐标。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不断探索,运用所学知识,去自主完成课本例一,知道该如何应用与实践所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结合,运用到更综合的题目中去。 学生总结一般步骤,知道写这种类型题一般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小结 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 教师总结
六、作业布置 18页练习1、2、3、4、5.
第二课时 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1.3.2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理解掌握空间向量的加、减、数乘、数量积等运算的坐标表示。 (2)掌握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长度以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与已学的知识相结合,循序渐进,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 难点:空间向量坐标表示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问题1:请大家回忆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类比推理,阅读课本P19补充PPT上空间向量运算坐标表示: 设 我们可以得到平面向量的运算规律: ① ② ③, ④ 问题2:那上述法则该如何证明呢?请同学思考。 学习小组讨论,并派代表上黑板作答。 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推理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二)新课讲解 活动1:请大家以为例思考进行证明。 设为空间的一个单位正交基底,则 则 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分配律以及 得出: 由上述结论可知,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与平面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是完全一致的 小组一起根据步骤作图,发现在笔尖移动的过程中,一个椭圆出现了。 学生亲身经历椭圆的形成,对椭圆的形成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问题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刚才画图的过程中,哪些量没有发生变化?哪些量改变了呢? 问题5:那类比圆的定义,我们可以根据变量和不变量来得到椭圆的定义吗? 问题6:那我们对这个“定长”有什么要求吗?为什么会有这个限制呢?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椭圆完整的定义为:平面上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椭圆。(其中定长>| F1F2|) 学生3:在刚刚画图的过程中,绳子两端点之间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笔尖到绳子两端的距离和没有发生变化,但笔尖一直在移动位置。 学生4:平面上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椭圆。 学生5:两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只有满足这个条件,才可以画出一个椭圆。可以类比,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数形结合,不断补充,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四、课后总结 问题7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椭圆,那椭圆的方程是怎样的呢?大家还记得在上一节学习曲线与方程时求曲线方程有哪几步呢? 问题8:请小组讨论,根据椭圆的定义,我们该如何建系,设动点,列方程呢? 问题9:当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呢?方程还是这个吗? 巩固练习: 例1: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为(-2,0),(2,0),并经过(,-),求他的标准方程。 例2:已知A,B是两个定点,|BC|=8,△ABC的周长为20,问点A的轨迹是什么曲线,请写出他的方程。 学生6:①建直角坐标系;②设动点的坐标;③列式子;④简化方程。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以两定点所在的直线为x轴,它们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笔尖这个动点设为M,两定点分别为F1(-c,0),F2(c,0)根据|MF1|+|MF2|=2a(a>0), |F1F2|=2c(c>0) 列出式子: 化简得: 学生7猜想:可以直接将x与y互换位置得: 其他学生重新建立直角坐标加以验证。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不断探索,运用椭圆的定义去建立新的图式,将新建立的图式与已有的知识相结合,运用到更综合的题目中去。
五、课后小结 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节课都学习了那些知识 教师总结
六、作业布置 21页练习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