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三课时)》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三节
学习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地形地势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2.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
重难点:
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地势与气候
地 理
诗 词 大 会
古诗中为什么说“阳坡”可种瓜?
瘦 地 翻 宜 粟 ,
阳 坡 可 种 瓜 。
—杜甫《秦州杂诗》
地 理 诗 词 大 会
__
正 午 太 阳 光 线
阳坡
阴坡
阳坡:太阳高度角 ,太阳辐射 ,温度 。
阴坡:太阳高度角 ,太阳辐射 ,温度 。
较大
较强
较高
较小
较弱
较低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
探究一
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
为什么古诗里的“雨”常常和“山”联系在一起?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
—李商隐《夜雨寄北》
—许浑《咸阳城东楼》
山 雨 欲 来 风 满 楼 。
溪 云 初 起 日 沉 阁 ,
地 理 诗 词 大 会
__
探究二
安第斯山脉南端东西两侧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样的差异?
结合两地的气候资料图,思考为什么景观差异如此明显?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
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
__
西侧: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 。
东侧:背风坡,多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 。
多
少
探究二
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
迎风坡
背风坡
高处为什么不胜“寒”呢?
高 处 不 胜 寒 。
—苏轼《水调歌头》
又 恐 琼 楼 玉 宇 ,
地 理 诗 词 大 会
“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
探究三
地势的影响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非洲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交界处,距离赤道仅300多公里,是非洲的最高峰,海拔5,892米。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山顶终年布满冰雪。故有“赤道雪峰”之称。
导致“赤道雪峰”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1分钟。
探究三
地势的影响
海拔越高 气温越低
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B
学为所用
如右图,贝贝打算攀爬某一山岭,山麓B处与山顶A处的相对高度为5000米。如果B处的气温为20℃,那么贝贝应该穿戴什么样的衣服比较合适呢?说说你的理由?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1分钟。
由于A处与B处的相对高度是5000米,那么两地的温差是30℃,所以A处的气温是-10℃,建议贝贝应该穿带羽绒服,帽子,手套等御寒的衣服。
A
即将消失的“赤道雪峰”
从1912年至今,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雪顶可能将在10到2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
为什么“赤道雪峰” 即将消失?
人类活动与气候
1.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局部地区气候条件
人工造林
修建水库
灌溉工程
说说看你还知道哪些可以改善气候条件的人类活动?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并相互讨论2分钟。
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不利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不利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不利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
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的气候?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并相互讨论2分钟。
城市热岛效应
本 课 小 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地形地势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2.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
教学重点 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几个月的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更有助于学习本节课。但由于有些地理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情景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采取问题探究式的学习,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抓住解决问题的信息。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中的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地形地势这部分的内容需要结合前面所学的地理知识和读图技能进行学习;人类活动这部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运用情景进行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吧,今天我们来举行个《地理诗词大会》,一起领略古人们的地理素养吧。 二、新知初探 (一)地形地势与气候 1.探究一: 欣赏杜甫的《秦州杂诗》: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思考为什么古诗中说“阳坡”可种瓜呢? 探究一: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 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 阳坡:太阳高度角 ,太阳辐射 ,温度 。 阴坡:太阳高度角 ,太阳辐射 ,温度 。 2.探究二: 欣赏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许诨的《咸阳城东楼》:西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为什么古诗里的“雨”常常又和“山”联系在一起呢? 探究二: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 思考:安第斯山脉南端东西两侧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样的差异?结合两地的气候资料图,思考为什么景观差异如此明显? 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 西侧: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 。 东侧:背风坡,多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 水 。 3.探究三: 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处”为什么就不胜“寒”呢? 探究三:地势的影响。 展示“乞力马扎罗山” 的照片和视频。 思考:导致“赤道雪峰”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 讲解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过渡:科学家们预测“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即将消失即将消失,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进入今天的第二个学习部分。 (二)人类活动与气候 1. 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局部地区气候条件。 讨论:请说说看你还知道哪些可以改善气候条件的人类活动? 2.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不利影响 (1)城市热岛效应 (2)全球气候变暖 思考: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的气候? 三、归纳总结 回顾知识,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观察“正午太阳光线照射山坡图”,思考回答问题。 观察“安第斯山脉南端两侧的气候资料图”,思考回答问题。 观赏图片和视频。 联系生活,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结合前两节课的内容,与老师一起归纳。
作业 课后检测题
教学反思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学习,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这一节是第三课时,本身的学习内容并不多,但是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我是这样设计课的:首先是地形地势与气候,通过欣赏几首古诗,从古诗中的地理现象切入,来探究问题。然后是人类活动与气候,让学生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活动情景的掌握知识。 经过教学实践,收获很大,具体反思如下: 1.课程设计方面,应该充分挖掘学生个体潜力,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这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缺少终结性评价。课堂上,让同学们思考讨论,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在课程结束时,应给学生终结性评价。结果没有给以及时的评价。 3.作业设计方面可以进行分层设计,这样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检测,更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再上这一课时,我一定注意以上这些问题。《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三课时教学脚本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三课时)。在前两节课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形状、地球运动以及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能够举例说明地形地势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2.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重难点是: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下面开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吧。
生:学生回答
师:我们先来了解地形地势与气候。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吧,今天我们来举行个《地理诗词大会》,一起领略古人们的地理素养吧。
生:学生回答
二、新授:
师:首先,我们来欣赏杜甫在《秦州杂诗》中的一句: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为什么古诗中说“阳坡”可种瓜呢?
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第一个探究: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
大家看到图中有这样一束太阳光线照射在山坡,一面是阳坡,一面是阴坡。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对比阳坡和阴坡分别在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及温度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异,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
生:思考并回答。
师:阳坡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较高。而阴坡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辐射较弱,温度较低。所以古诗中是“阳坡”可种瓜是因为在阳坡太阳辐射强,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这样种出来的瓜果会更甜更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样两句诗。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许诨的《咸阳城东楼》中的:西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为什么古诗里的“雨”常常又和“山”联系在一起呢?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探究二: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
图中是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南端东西,两侧的自然景观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在安第斯山脉南端的东西两侧自然景观有什么样的差异呢?结合两地的气候资料图思考为什么景观差异又会如此的明显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两分钟。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安第斯山脉的西侧是迎风坡,有来自于海洋的暖湿气流,多地形雨,因此降水量多。而东侧是背风坡,多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不易凝结,因此降水少,所以安第斯山脉的南端东西两侧由于降水量的差异导致西侧绿色盎然而东侧稀草黄沙。
下来我们再看这样一句诗: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处”为什么就不胜“寒”呢?我们来进入今天的第三个探究:地势的影响。
同学们知道图片中是哪座山吗?这是“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壮美的风景吧。乞力马扎罗山位于非洲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交界处,距离赤道仅300多公里,是非洲的最高峰海拔5892米,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经常保持在零下34℃,故有“赤道雪峰”之称。那么导致赤道雪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一分钟。
生:思考并讨论。
师:相信大家已经有答案了。生活中我们爬山的时候发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其实这就是地理中的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由于乞力马扎罗山,海拔足够高,导致山顶的气温足够的低,形成了常年积雪。
接下来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学为所用吧:如右图,贝贝打算攀爬某一山岭,山麓B处与山顶A处的相对高度是5000米,如果B处的气温是20℃,那么,贝贝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比较合适呢,说说你的理由。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一分钟。
生:思考并回答。
师:由于A处与B处相对高度是5000米,那么两地的温差是30℃,所以A处的气温是-10℃,建议贝贝应该穿带羽绒服,帽子,手套等御寒的衣服。
刚刚我们介绍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奇观,科学家们预测它即将消失。从1912年至今,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指出起乞力马扎罗的雪顶可能将在10到2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为什么“赤道雪峰”即将消失呢?
那么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个学习内容:人类活动与气候。
我们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比如说:人工造林,修建水库,灌溉工程等等。那么同学们说说看,你们还知道哪些可以改善气候条件的人类活动呢?请大家按下暂停键思考一分钟。
生:讨论并回答。
师:好的,同学们讨论得非常不错啊,大家的办法可真多,但有时人类活动对气候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图中所示的是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还有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那么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的气候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一分钟。
生:讨论并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的保护地球的环境与气候。
那么新课内容,我们就学到了这里,来一起进行本课小结吧。
三、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了?
请大家在课后完成本节课的学案。
好的,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