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上地理2.1《认识地球》(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课件18张PPT+教学脚本)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七上地理2.1《认识地球》(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课件18张PPT+教学脚本)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29 09:14:48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会使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3.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重点: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
难点:
使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1. 地球的形状
天圆地方——盖天说
古人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根据直觉认为宇宙是由天地构成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北京天坛
北京地坛俯瞰图
1. 地球的形状
浑天说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呈圆形。如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1. 地球的形状
如果地球是圆的,我们船队一直向西航行,最后一定能返回原地。
q1: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请在课本17页,图2-5中圈出他依次经过的大洋。
q2:有人认为,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想一想,是这样的吗?
1. 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国际地平说学会会长查尔斯·肯尼斯·约翰逊和他的妻子玛乔丽
1. 地球的形状
思考 你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找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个球形?
1. 地球的形状
月全食
月食时,月球上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那么可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 地球的形状
在海边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
然后才能看到船体;
月亮的月食现象。
思考 你能否找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个球形?
地球是个正球体吗?
2. 地球有多大
极半径
6357千米
赤道半径
6378千米
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对比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你有什么新发现?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有多大
宇宙中的地球也太渺小了吧《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脚本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老师描述:在浩瀚的宇宙中,有这样一颗蔚蓝的星球,它是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拥有智慧生物存在的星球,它就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今天,从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人类从古至今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地球的真实形状。
古时候,人们由于活动范围狭小、视野有限,只能看到地球上的一小部分,所以只能凭借直觉和想象去猜测地球的形状,便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
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当时有一本叫《周髀》的书上写道: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就是“盖天说”。在我国古代,这种认识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影响,比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呈圆形。如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尽管这种说法也并不完全正确,但其比起“盖天说”,又前进了一大步,这种猜想的进步,是源于人们对很多现象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视野的开阔,有人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猜想。
提问:那么人类是在什么时候验证这一猜想的呢?它又是由谁验证的呢?
相信有同学已经回答出了正确答案,那就是麦哲伦。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观看视频“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请在课本17页,图2-5中圈出他依次经过的大洋。
2、有人认为,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想一想,是这样的吗?
总体来说,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而正是人们这种“吹毛求疵”的精神,让人们对真理的认识逐步完善。
提问:同学们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从远处驶来的船只,我们总是先看见桅杆,再看见船体,以及月食时,观察月球表面地球投下的阴影,这些证据都能够证实,地球正是一个球体。
问题导入:从刚刚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的了解中,我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
答案很显然,并不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对地球的“三围”进行了精密测量,得出了以下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
地球的极半径是6357千米,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提问:对比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大小,关于地球形状的认知,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呢?
或许有同学已经判断出来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所以我们也形象地将地球称为一个“矮胖子”。
这样庞大的地球与宇宙中其他的天体相比,又是如何的状况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
地球的大小对于宇宙来说就像是一颗渺小的尘埃,但我们的存在也让地球成为这个宇宙中奇迹般的存在。茫茫的宇宙之中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这些谜题等待着大家继续探索。
以下是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梳理,本节课到此结束,各位同学,大家下节课再见!《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会使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3.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使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这一门学科,对新学科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所以,本节课先提供大量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进行感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引导其用理性思维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本节课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应的内容要求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描述地球形状的大小”。 教学内容: 本课时包括两部分内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地球的大小,两部分内容为递进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老师描述:在浩瀚的宇宙中,有这样一颗蔚蓝的星球,它是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拥有智慧生物存在的星球,它就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今天,从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人类从古至今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地球的真实形状。 观看图片,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 古时候,人们由于活动范围狭小、视野有限,只能看到地球上的一小部分,所以只能凭借直觉和想象去猜测地球的形状,遍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 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当时有一本叫《周髀》的书上写道: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就是“盖天说”。在我国古代,这种认识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影响,比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呈圆形。如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尽管这种说法也并不完全正确,但其比起“盖天说”,又前进了一大步,这种猜想的进步,是源于人们对很多现象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视野的开阔,有人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猜想。 提问:那么人类是在什么时候验证这一猜想的呢?它又是由谁验证的呢? 相信有同学已经回答出了正确答案,那就是麦哲伦。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观看视频“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请在课本17页,图2-5中圈出他依次经过的大洋。 2、有人认为,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想一想,是这样的吗? 总体来说,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而正是人们这种“吹毛求疵”的精神,让人们对真理的认识逐步完善。 提问:同学们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从远处驶来的船只,我们总是先看见桅杆,再看见船体,以及月食时,观察月球表面地球投下的阴影,这些证据都能够证实,地球正是一个球体。 观看微课,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知识点二:地球的大小 问题导入:从刚刚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的了解中,我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 答案很显然,并不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对地球的“三围”进行了精密测量,得出了以下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 地球的极半径是6357千米,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提问:对比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大小,关于地球形状的认知,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呢? 或许有同学已经判断出来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所以我们也形象地将地球称为一个“矮胖子”。 这样庞大的地球与宇宙中其他的天体相比,又是如何的状况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 观看微课,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作业 完成龙华云校测试题,预计完成时间为十分钟。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难度较低,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少,课上应当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以及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为主。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布置课后探索性作业,如绘制地理手抄报等,落实对学生科学史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