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7.1.2 东南亚
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东南亚主要的热带作物与分布。
(2)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国家及人口分布特征、华人和华侨对东南亚作出的巨大贡献。
1.东南亚是世界上 的重要产地。如:天然橡胶、棕油、 、
、蕉麻等。
2.东南亚普遍种植水稻,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有 、 、 。
3.资源: 、 、 在东南亚的矿业中占突出地位,产油较多的国家有 、 ;锡产量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有 、 。
读课本35、36图文资料,总结东南亚富饶的物产:
自主学习检测 (一)富饶的物产
热带经济作物
椰子
椰油
泰国
越南
缅甸
石油
天然气
锡
马来西亚
文莱
泰国
马来西亚
1.从课文图7-8东南亚的国家与地区分布图中找出与中国接壤的国家
、 、 。
2.马六甲海峡周围的国家 、 、 。
3.一部分位于马来半岛一部分位于加里曼丹岛上的国家是 。
4.东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有“千岛之国”之称。
5.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他们的祖籍主要是中国的 、 。
读课本37、38页图文资料,总结东南亚在我国的近邻、华人华侨:
自主学习检测 (二)我国的近邻
缅甸
老挝
越南
马亚西亚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
马亚西亚
印度尼西亚
福建省
广东省
导入
泰国香米是原产于泰国的长粒型大米,是籼米的一种。因其香糯的口感和独特的露兜树香味享誉世界。
那么除泰国以外,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
新课教学 (一)富饶的物产
1.热带经济作物:天然橡胶、棕油、椰子、椰油、蕉麻等
天然橡胶
油
棕
椰
子
蕉
麻
新课教学 (一)富饶的物产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泰国稻米
越南水稻
缅甸水稻
新课教学 (一)富饶的物产
3.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锡在世界上占据突出地位
印度尼西亚是重要的石油输出国;
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锡产量居世界前列。
印尼的石油
马来西亚的锡制品
1.找出中南半岛水稻的主要产区,说出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类型。
中南半岛的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这些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
河流下游地区及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2.议一议,东南亚地区种植水稻具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新课教学 (二)我国的近邻
1.找出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东帝汶,说出东南亚哪几个国家与我国大陆接壤。
与中国大陆接壤的国家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新课教学 (二)我国的近邻
2.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什么?它流经哪些国家?注入哪个海洋?
湄公河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它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最后注入南海(太平洋)。
中 国
新课教学 (二)我国的近邻
国 家 首 都 河 流
越 南
老 挝
柬埔寨
泰 国
河内
红 河
万象
湄公河
金边
湄公河
曼谷
湄南河
新课教学 (二)我国的近邻
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总人数达2000万以上。
东南亚华人华侨的祖先多来自我国东南沿海一
带,特别是广东和福建两省。
华人和华侨在东南亚各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华人和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南亚地区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掌握学习某一区域地理知识的方法了吗?请阅读P39玲玲所画的东南亚的“知识树”,你认为合理吗?
不合理 。玲玲所画的“知识树”, 仅涵盖了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点,但是没有包括人文地理特点。建议加上一项“人文特点”,包括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众多”的特点等。
课堂检测
1.下列属于东南亚重要的稻米出口国的是( )
A.越南、马来西亚 B.越南、缅甸
C.老挝、泰国 D.老挝、缅甸
B
课堂检测
2.东南亚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的自然原因是( )
A.热量、水分充足 B.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C.种植历史悠久,生产技术高 D.市场需求量大
A
课堂检测
3.上海一经贸代表团赴东南亚采购货物,下列产品最有可能被列入订单的( )
①棉花 ②油棕 ③橡胶 ④苹果 ⑤小麦 ⑥椰子
A.③④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⑥ D.②③⑥
D
课堂检测
4.以下是上题中某代表团员描述的东南亚见闻与感受,你认为可信的是( )
A 当地居民是黑皮肤、头发卷曲
B 居民生活用品中锡器居多
C 此时非常寒冷,需加衣御寒
D 居民主食为面包、牛肉
B
连线题:
课堂检测
缅甸 河内 湄南河
泰国 万象 红河
越南 金边 湄公河
老挝 曼谷 伊洛瓦底江
柬埔寨 内比都 萨尔温江
课堂小结
富饶的物产
东南亚(第2课时)
热带经济作物
我国的近邻
粮食作物——水稻
矿产资源
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
我国的邻国
华人华侨
作业布置
1.完成《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同步练习》;
2.在线完成101试卷库《东南亚-课后检测》,及时了解自己对本节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