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第二节 海水“晒盐” 教案—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第二节 海水“晒盐” 教案—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29 10:34:04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溶解度与粗盐的提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知道溶解度的概念,知道溶解度的四要素。
(3)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知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问题。
(4)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以及适用的条件。
(5)学会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
(6)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2)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3)通过粗盐提纯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4)通过食盐精制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对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的探究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3.海水晒盐的原理。
4.粗盐提纯的方法。
难点:
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
2.粗盐提纯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微课学习
【教学媒体】多媒体 实验仪器
【授课教案】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大家知道了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水中,现在请大家考虑:什么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思考回答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溶解度 一、溶解度【过渡】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探究】8-21.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加入10 mL水并振荡加入10 mL酒精并振荡氯化钠碘【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 【教师点拨】我们想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时,只有溶剂的种类是不同的,其他的条件都必须相同,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准确性。2.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思路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    ,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 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并回答认真听讲并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学生根据思路分析,找出这些因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提示学生们做对比实验时控制变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设计出实验
溶解度 【实验结论】在溶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当降低温度时,其最大溶解量会    。 【教师点拨】我们可以用一支试管来完成这个实验设计,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加入硝酸钾晶体直到固体不能再溶解为止,然后加热观察现象。等试管冷却后再观察现象。现象:加热后硝酸钾晶体全部溶解,冷却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总结归纳】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物质本身的性质(内因)、溶剂种类和温度(外因)。阅读38页“多识一点”: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点拨】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气体本身的性质(内因)、溶剂种类、温度和压强(外因)。【过渡】化学上通常用溶解度来定量表示某种物质。那什么是溶解度呢 【教师点拨】在这个概念中,把温度规定了,把溶剂的质量规定了,把溶液的状态规定了,这样就有利于对物质的溶解性进行比较。归纳溶解度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 g溶剂溶液状态:饱和状态单位:质量(g) 小组讨论阅读总结,小组交流学生们从课本上找出溶解度的概念学生记忆四要素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接受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曲线 【导入】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投影】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教师点拨】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实验测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用坐标点表示,并将这些坐标点连接成一条平滑的曲线,就是溶解度曲线。【问题】请认真阅读活动天地8-2回答下列问题:1.氯化钠在20 ℃时的溶解度是     ,硝酸钾在20 ℃时的溶解度是    ,氢氧化钙在80 ℃时的溶解度是    。 2.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 【归纳总结】可以从溶解度曲线上获取的信息有哪些 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组合作,讨论找出结果 通过教师点拨让学生更明确溶解度曲线是怎么来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溶解度曲线 【教师点拨】1.能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2.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3.判断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情况【过渡】8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169 g硝酸钾,如果将上述溶液降温到20 ℃时(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1.6 g硝酸钾),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教师点拨】会出现结晶现象 学生们思考回答
粗盐的提纯 二、粗盐的提纯【问题】有晶体析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教师点拨】刚才举到的例子硝酸钾是通过什么方式从溶液中析出的 这种结晶叫做降温结晶。请阅读课本“多识一点”了解一下降温结晶【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其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镁、氯化钙等;还含有一些不溶性杂质,如泥沙。那么,如何将粗盐进行分离和提纯,才能使之更好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呢 展示实验室中的粗盐,提出问题:1.我们可以使用什么方法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 2.除去泥沙后,再怎样操作才能得到食盐晶体 【实验探究】量筒、托盘天平、小烧杯、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滤纸、蒸馏水、粗盐1.溶解2.过滤3.蒸发【演示】除去难溶性杂质【讨论】1.重结晶法提纯粗盐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仪器有哪些 各有何作用 2.过滤、蒸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设疑: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了粗盐中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而得到的食盐中仍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那么,如何才能除去其中的S、Ca2+、Mg2+等可溶性杂质呢 【讲解】加入过量的氯化钡的目的是完全除去S ,加入过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完全除去Mg2+,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是为了除去Ba2+和Ca2+,过滤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沉淀和稀盐酸反应,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是为了除去C和OH- 。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阅读40页“多识一点” 这个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加强练习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老师提供的仪器充分讨论后,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阅读41页“多识一点”,分析除去其中S、Ca2+、Mg2+等可溶性杂质的原理
粗盐的提纯 【提问】上述除杂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反应 BaCl2+Na2SO4BaSO4↓+2NaClMgCl2+2NaOHMg(OH)2↓+2NaClCaCl2+Na2CO3CaCO3↓+2NaClBaCl2+Na2CO3BaCO3↓+2NaClHCl+NaOHH2O+NaCl介绍食盐在化学工业及生活中的应用,总结。
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呢 自我总结,自我检查 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
知识延伸探究 结晶的方法 思考总结 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溶解度与粗盐的提纯一、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2.影响因素:(1)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2)外因:温度。3.与溶解性的关系。4.表示方法:(1)列表法。(2)曲线法——溶解度曲线。二、粗盐的提纯1.除去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2.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方法3.食盐的用途
PAGE第二节 海水“晒盐”
第1课时 海水“晒盐”的过程
【学习目标】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2.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海水晒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知道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了解海水晒盐的基本过程。
【授课教案】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介绍电影“闪闪的红星”主人公潘冬子送盐的故事:潘冬子和老爹要给山里的红军叔叔送盐。但是白匪军把进山的路口盘查得非常严格,根本没法通过,这时,潘冬子提着装盐的小竹筒来到溪水边,往小竹筒里放一些溪水将盐溶解,然后再将盐水倒到棉衣内侧,就这样顺利地通过了匪军的检查。到山里之后,通过炉火烧盐水,又得到了盐巴,就这样潘冬子把盐巴送到了山里红军叔叔手中。师:食盐是最常用的调味品之一,学名氯化钠,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盐是如何制得的呢 问题:海水中蕴含着丰富的食盐资源,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呢 海水“晒盐”的过程知识点1:海水“晒盐”的过程海水“晒盐”的过程布置自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5页,海水“晒盐”的过程。【思考】海水中的食盐是从哪里来的 【投影】问题1.传统海水晒盐通常采用什么生产方法 2.传统海水晒盐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投影】归纳总结1.方法:    法,也称    法; 2.基本流程:【过渡】从流程上看,为什么要将海水引入蒸发池 为什么引入结晶池后才会有食盐析出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聆听潘冬子冒着危险送盐的故事,体会食盐对人体的作用。思考食盐的获取方法,从海水中提取。可能的答案:陆地上的盐类物质,溶解在水中,随水流入大海,不断积聚。结合课本,交流得出结论。总结答案: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是盐田法,也称太阳能蒸发法;海水→蒸发池→结晶池→ 通过故事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渗透海洋资源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可以从海水中提取不同的物质。明确要析出一种晶体,溶液中需要含有这种物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知识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投影】归纳总结食盐    (能/不能)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度地溶解。在一定    下,在一定量的    里,    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知识点3:复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投影】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知识点4:结晶【过渡】怎样将食盐从食盐溶液中分离出来 【活动天地8-1】蒸发结晶【投影】1.【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从不饱和食盐水中获得食盐晶体 2.【建立假设】食盐    (会/不会)在一定量水中无限度地溶解。我们可以用    法制得饱和食盐水,用    法从饱和食盐水中获得食盐晶体。 3.【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取小烧杯中的上层清液少许,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用电吹风向玻璃片上的溶液吹热风,观察现象4.【得出结论】 我们可以用    法从饱和食盐水中获得食盐晶体。固体物质从它的    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师:像海水“晒盐”这样,经日晒、风吹等,使溶剂不断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直至形成饱和溶液,继而析出晶体的过程,便是蒸发结晶。问题:你认为哪些自然条件有利于海水“晒盐”,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分析。 总结答案:不能 温度 溶剂不能明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不饱和溶液通常可以通过加入溶质、减少溶剂、降低温度的方法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通常可以通过增加溶剂、升高温度的方法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回答有关的问题食盐不会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度地溶解,我们可以用蒸发的方法制得饱和食盐水,用结晶法从饱和食盐水中获得食盐晶体。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现象:玻璃片上有食盐晶体析出。解释:随着水分的蒸发,食盐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继续蒸发,食盐晶体溶解不了,结晶析出。明确结晶是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思考回答,要从海水中析出食盐晶体,首先必须形成食盐的饱和溶液,而气温高、湿度低、风力大、阳光充足、雨量少等条件有利于水分的蒸发,形成食盐的饱和溶液,故上述条件有利于海水“晒盐”。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通过实验,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析出食盐后的母液能不能随意处置 【投影】常见的晶体 交流讨论,析出食盐后的母液中,含有多种物质,还可以从中提取多种物质,不能任意丢弃。观看,了解晶体的种类以及有关的颜色。硫酸铜晶体是蓝色,硝酸钾和明矾晶体是无色的,晶体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通过强调概念的关键词,加深对概念的把握。
总结 请同学们对照学习目标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并进行小结。 巩固课本内容,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1课时 海水“晒盐”的过程1.海水“晒盐”的过程海水→蒸发池→结晶池→2.结晶(1)概念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2)蒸发结晶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