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论述文审题立意:
找“我”的角度
一等卷:符合题意、感情真挚,深刻、有创意;
二等卷:符合题意,感情真实;
三等卷: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基本真实;
四等卷:偏离题意,感情虚假。
1、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材料丰富 论据充足 形象丰满 意境深远
3、有创意:见解新颖 构思精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
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
——荷尔德林
立意有“我”
审题有“我”
我
深刻
新颖
审题无“我”
审错:
材料关键信息(没抓/抓错)
思考(脱离/偏离)
【2013年浙江卷 】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有“我”
【温州市2019年2月高三二模】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有网友梳理了40年中值得深思的六个关键词:开放、规则、自由、理性、自信、机遇。
作为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年轻人,你对改革开放有什么样的体验和认识?从六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个,使之形成有机关联,结合身边的故事或者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
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或关键词;
明确题目要求,区分“限制”与“自由区域”。
审准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017年全国卷一】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邮寄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温州市2019届高三二模】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有网友梳理了40年中值得深思的六个关键词:开放、规则、自由、理性、自信、机遇。
作为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年轻人,你对改革开放有什么样的体验和认识?从六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个,使之形成有机关联,结合身边的故事或者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
有我
“旧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声音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
——清·叶燮《原诗·内篇》
立意有“我”
素材
问题
辩证
思想
思想
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思维使人类能够理解,解释,表示或建模他们所经历的世界。
某一思想流派、名家、名作、名句,或某种想法、组合某些思想。
【2019年浙江卷】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语段1:
司汤达:“我的幸福,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冷淡的抄袭。”
本段的立意:一个人之所以执笔抒写各自的生活,是因为自己拥有独特的思想境界与情感体验。没有别人的指引和既定的道路,难道就只能日复一日地复制昨天?
语段2:
毕淑敏:“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本段立意:诚如斯言,不少作家将拥有“优等的心”作为人生信念。每个作家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写作特色,如果完全按照读者的意愿创作,作家就会逐渐丢失自己的创作初衷。
语段3: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
本段立意:倾听,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借此了解他人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决定。
2019年浙江高考作文高分卷
【名人名言】
【他山之石】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话“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
2.芝诺: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3.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4.柏拉图: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中
柏拉图在他的重要著作《理想国》里曾经有个非常重要的比喻——洞穴比喻。
1.霍布斯: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
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它毫无力量去保障一个人的安全 ——霍布斯
2.波普尔: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3.德国启蒙思想家、文艺理论家莱辛:“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可贵。”爱因斯坦奉为座右铭。
4.孔德:知识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权力
文学理论
1.冰山理论
现代心理学研究
1.羊群效应
2.破窗效应
3.青蛙效应
哲学、美学
政治社会学
【2019年浙江卷】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芝诺:“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
波普尔:“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
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素材: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
题材:这种生活“素材”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
素材
【2019年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例文1:《与特朗普先生谈贸易争端》
政治经济素材:中美贸易战、习近平金句、中国传统文化名句
立意:中美邦交应合作共赢,美美与共。
例文2:《高原上没有臣服的山头》
文学人物事件素材:鲁迅、胡适、沈从文,百家争鸣、“打倒孔家店”
立意:世界是多元的,文学界应多些取长补短、共存相生的包容
例文3:《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文学语言类素材:普通话和方言、京剧和地方戏、小品演员的地方口音、粤语歌曲
【2019年北京卷】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 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 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 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例文1:《文明的韧性》
文学、历史、艺术素材:中国古代灿烂文明、茶马古道声声驼铃、诸侯纷争的狼烟、民族铮铮铁骨、当代各国文明竞逐、古希腊达摩克利斯之剑
立意:中华文明藏有无尽韧性
例文2:《文明的韧性》
历史、文学、人物素材:焚书坑儒、李斯、吕不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乌台诗案、苏轼
立意:文学艺术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例文3:《文明的韧性》
人物、文学、时事素材:作家夏衍、屈原、岳飞、革命烈士、南仁东、时代英雄、中国芯
立意:中国人的品格里具有文明的韧性
问题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陶行知
提问是使你的大脑实现程序化的最强力的手段之一,因为提问具有强制思考的力量。
——心理学家 莫勒比恩
【2019天津卷】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 不少于800字; ④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例文3:人们常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国破家亡之时,有多少人认为责在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国难时,又有几个人觉得自己有责任?然而终究是有的。
例文1:参加过无数次的升国旗仪式,高唱过无数遍得到《义勇军进行曲》,但却很少有人深入思考过:先辈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地投身于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惊涛巨浪?英模们为什么会数年如一日、永不疲倦地献身于关乎国家发展、社会繁荣的滚滚洪流?
例文2:“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出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相信很多人看了这副被窜改了的对联,都会“扑哧”一下笑出声来。但笑过之后呢?是否有人深入思考过:这副改头换面的对联是怎样“面世”的?其所折射的心理到底是怎样的?
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即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
辩证
【2019上海卷】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1: 《从比较中认识事物》
求异:①认识事物,是发现事物独一无二的特征,这种发现源自对事物之间的比较。②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有时候会出现错误,喜欢跟着感觉走。③情绪激动的人,固然有一颗爱国之心,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比较和洞察,喜欢非黑即白式的评价模式。④在当前这个全球化、多元文化时代中,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对自我身份保有清醒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应该从比较中发现和获得。
立意:借助比较,正确认识事物的属性与特性
例文2: 《走出庐山,才能看清庐山》
辩证:①走出小天地,是为了在更广阔的的世界中找寻独一无二的自己,为了发现新事物。②国家包容自信的民族态度,使人敢走出去,汲取外国优秀文化,为自身注入活力。③走出去,并不意味着就能认清自己,找到自身价值。④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我
立意有“我”
审题有“我”
审准
求异
思想
素材
问题
辩证
【2020届温州一模】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我喜欢过着整饬、有序的生活,每天有规律地起居、做事:认一个甲骨文,识别一种植物,读一本新书,做笔记。这样我晚上上床时会感觉自己越来越厚实,好像长出了一片新叶。喜欢这种稳定累积的意义感,随着时间的逝去,你知道自己有什么变重了,长成了。
——黎戈
如果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还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生存竞争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人类依然循规蹈矩,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金马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在整饬、有序的日子里生活,使我们累积稳定的生活;在创新、多变的时代里转化,使我们如红皇后法则般不断奔跑。在创新中坚守自我的价值取向,并从中发掘个体的意义,这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及明日更精彩世界的必要条件。
须知,不易的守候与传承是创新发展的立足点,没有了厚重的累积与坚持,那么一切空谈的转变便只是漂泊无根的蓬草。我们难忘杨绛先生身披“隐形衣”,忍受不同时代的世态炎凉,整理珍贵的文字资料,翻译文学巨著,将心酸与不易通过温和的心性表达出来。因而黎戈评价她“有一种难得的品质,哑光却不喑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
与此相类似的更有加缪垒山不止的幸福,川端康城凌晨四点海棠未眠,周国平煮豆撒盐,沙翁飞鸽与海涛的相遇,他们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进而探寻并追逐到生命的意义。
但不可否认,现代人在这般有序的生活里不慎便跌入了“囿于自己的皮囊,更囿于自己的学识”的陷阱。究其根源,这恰如阿伦特所言的“思考的停止与狂热的充塞带来的平庸之恶的渐生”。倘若人们在种种生存的斗争中无所操持,无所葆守,拘束于过往,那么不但人的群体会溃败,这本身也已是人类衰弱不适的表现。
心有明珠,照破山河
在人们的一片唏嘘声中,胶卷国王柯达的没落便是生动的警醒,唤醒坐井观天、不可一世的人们,胶柱鼓瑟、固步自封会使我们的视野越来越窄,身影越来越淡。而我们该如何练就敏锐的目光,叩问事物的本质,从而使我们的创新不为逆流所裹挟?
答案是如辗转在春秋列国的阡陌上的孔子,在半生推行仁爱思想而苦寻天下大同无果后,选择驱车而返,杏坛授业,将平等、仁爱的钟磬声传入百姓家中。更有如蔡元培老先生,在青年时亲试炸弹,策划暗杀,以拯救民族危机失败后,深入思考救国之道,并精心培育出了不朽的学术圣殿——北京大学。他们都因转变与创新而成就了时代传奇,创新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枝繁叶茂。
时代与我们而言,是多元且充满了未知的。作为鲁迅笔下“向上走的青年”,我们应如明季诸儒般知行四方,精研理趣思考,在坚持与创新中开拓自我的大道。而对未来止步于羡慕与向往,那便无法寻得梦想彼岸的虹彩霞光。
唯心有明珠,方可照破山河万朵。(5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