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重与轻 精细与模糊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作文重与轻 精细与模糊 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8 15:2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昆德拉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也有人说,没有负重,人将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
对此,你是如何思考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字数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材料中的“轻”和“重”可以做两方面的解读。生活轻松、轻快、轻柔……当然会让人感觉到快乐,但如果是轻浮、轻薄、轻狂……又当如何?“重”可以是生活的沉重,但也可以是生活的充实和丰富。考生可立足于对自己生活的审视,反思当下紧张的高中生活,也可以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去关注和思索,注重辩证思考和理性表达。
立意参考:①人生需要负“重” ②生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③负“重”前行 ④如何正确的看待“轻”和“重”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昆德拉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也有人说,没有负重,人将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
对此,你是如何思考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字数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梁文杰—— 怀着负重飞翔
负重过于沉重会使我们止步不前,这确是实话,但不能就此丢弃负重,离别生活与真实。我认为,我们当怀着负重飞翔。
……不过负重是一个大概念,倘若一概而论,便显得片面。事实上,负担、责任与目标相互融合而成的产物,才是我们所讲的负重。
飞翔意味着对自我的磨炼,意味着对目标的追逐,……
飞翔意味着带着梦想磨炼自我,意味着带着责任追逐目标,……
飞翔意味着负着梦想磨炼自我,意味着担着责任追逐目标,……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德国人做日常菜,常备小型磅秤,配菜配料逐一过磅,力求精准,如同实验。中国人下厨,配菜配料全凭信手拈来,“少许”即可,用量模糊,味道独特,难以效仿。精准和模糊各有其妙,又兼济并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字数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傅楚涵—— 精准得一,模糊得变
在繁缛的应试中,精准和模糊就得的褒贬似乎已经一目了然;又或许是因为我们是“用量模糊”的中国人,于是精准就作为稀缺的一方成了追逐的对象。然而,我以为,精准得一,模糊得变,褒贬无谓,适时而已。
李尚铮—— 精准和模糊
如道家所言,世上诸多字眼相克相生,如“生死”“明晦”“日月”皆是。反义词拥有的魅力,自然在“精准”“模糊”上也同样适用。我认为,在当今社会中,精准和模糊的定位也就同“法律”和“道德”的定位一般,二者在不同场合各有适用,缺一不可。
王熙清—— 觅精准于模糊
烹饪中配料用量的精确与否,既折射出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更体现出对于“精准与模糊”的独特态度。不可否认,两者各有千秋。但倘若你仍举棋不定,依人所见,在模糊中寻找精准,不失为良策。
模糊是随性,但随性不是随便;精准昌模糊的基础,它能让你免于随便。
当然,“墨守成规”的告诫,并非全无道理。精准的意义在于模糊,模糊的价值在于推陈出新。
事实上,精准和模糊的对象应有所不同。
龚玉传—— 灵活调节生活的焦距
精准如时间走表,分毫都在考虑与计算之内,容不得半点马虎;模糊则全靠“感觉”,不拘小节,只求整体的意境。在生活中,我认为,任取一边做为准则都是过于偏执的,我们应当灵活调节焦距,才能拍出生活最美的“照片”。
【立意参考】
1.复制贵精准,创新趋模糊。
2.人之初,精准模仿;人之长,模糊创新。
3.精准与模糊齐飞,复制共创新一色。
模糊之水,精准之礁
木心先生在《即兴判断》中提到:“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辩已忘言。欧陆文化精神的整体表现是忘言犹欲辩。”诚哉斯言!从烹饪小事便可看出,欧陆文化凡事都如有磅秤,精确、明白,中国文化则追求“少许”之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顿悟境界。
是故我言:东方有模糊之水,西方有精准之礁。在亚里士多德的“适度原则”下,受“忘言犹欲辩”影响的精准思想犹如坚稳的礁石,成为日耳曼民族严谨性格之支柱;而深入儒家传统的“中庸”之道,由“欲辩已忘言”影响的模糊文化,又何尝不是中国精神中柔顺绵长的涓涓江河呢?
“精准”自然有其妙用。100多年的时间,800多家百年老店,2300多个世界名牌,一串漂亮的数字见证着德国品牌精准精神的传承。其实,“精准精神”从来不是什么“舶来品”,古有《核舟记》之精雕细琢,今有故宫深墙中默默修葺历史的师傅、于制造前线上日日打磨技艺的工人。更不必说“精准扶贫”、“精准施策”,让多少贫困县挖掘出自身犹如葛朗台箱子中尘封黄金般的独特魅力,焕发出春草一样的勃勃生机!
然而,正如《流浪地球》中所说:“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对于“精准”的要求,因事不同、因人而异。就艺术而言,有时太过“精准”,反而遭人诟病。亚当斯的摄影作品曝光控制之精准堪称一绝,但恰恰有人因此而觉得其过于拘泥细节、面面俱到。一代小提琴演奏大师海菲兹谁人不敬?却同样有批评家指出他拉得太过精准和完美,过于像神而不像人,反倒失去音乐魅力。
“模糊”之美,是民国才女林徽因无需被AI复原的旧照,是木心先生笔下“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生命,是禅师伸出的一根手指或口中的“悟透”……衡量原子的尺寸时常用埃米单位,是百亿分之一米,可若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这精准的单位又将以何种姿态,去测量我们记忆枝头上朦胧的两三朵娉婷呢?
生正应如博尔赫斯的小说一般,有幻想与真实的界限连通,有象征与符号的神秘暗示,亦有模糊与精准的来回转换……在“理性主义”与“不可知论”的两岸之间,我们是懂得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人生泳者。“九球天后”潘晓婷在比赛中击球时,力度和角度的控制,达到“智能机器人”一般精准,然而生活上却大大咧咧,洒脱爽朗,“常常弄混事儿”;“文化昆仑”钱钟书学富五车,能够准确说出一句生僻宋诗的具体出处,却在“俗务”方面异常“白痴”,甚至弄不清票据的用法。工作中多一点精准,生活上多一点模糊,如此一张一弛,张弛有道,相当于将“精准”与“模糊”均置于衬衫的第二颗纽扣之中,而纵使尔后离海再远,也会一次再次地将那洪流折叠进自己的心胸,听闻其撞击在胸腔的喧响。
“众人沉默的地方必定要有我的声音。”以模糊之水,与精准之礁石碰撞,方能于沉寂的海洋上空,发出最响亮的声音。
第一句话,材料中给定的情境是做日常菜,德国人以实验的方式做菜优势非常明显,好处是不至于翻车,只有严格按照配方来,总能达到一个还不错的水平。
这个过程是可复制的。以之类比我们日常生活,我们总期待他人的成功经验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于是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听他人分享的心得,这些无疑都是有用的甘霖雨露。
但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通过复制让人们不再探索,缺乏创新。
第二句话,材料中给定的情境也是做日常菜,中国人下厨,配菜配料全凭信手拈来,“少许”即可,用量模糊,味道独特,难以效仿。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做菜常凭个人感觉,因为过程不够精准,没有量化,所以结果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但毋庸置疑,其好处在于独一无二,就算是同样的方子,每个人做出来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人的个性能够被充分彰显出来,创新的意识也会随之而闪耀。
第三句话,精准和模糊各有其妙,又兼济并存。这句话就是说“精准”和“模糊”都很好,两个都要,但考生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意识,“精准”与“模糊”不是对立关系,只能选一个,而且要给“要素”设定情境,在什么条件下“精准”,在什么条件下“模糊”。
比如,对于天才,我们希望他们更多去“模糊”地尝试,尝试成功后,再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虽然如轮扁所说,最精华的部分不能全然囊括,但总让菜鸟有所仰望。对于平庸之辈,精确地复刻天才外,也应该有更多自己的探索,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复制出来的一样的“优秀”,每个人都应以“模糊”的方式去参悟世界,以铸就自己不一样的“优秀”。
综上所述,考生在写作时可以抓住“模糊”或“精准”之一行文,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行文,关键是要带有思辨,让文章写的深刻。
立意
1.既要“模糊”,更要“精准”。
2.追求精益求精,彰显大国风范。
3.带着“模糊”上路,创新即在眼前。
名人名言:
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巴菲特
把模糊放在现在,就是把精确留给未来,把错误放在现在,就是把正确留给最后的目标实现。——乔布斯
追求精益求精 彰显大国风范
同为做饭,中国厨师追求“模糊”,成品既美而又无法复制,不得不让人惊叹,而德国厨师那种“精益求精”的“精准”态度,更让人折服。是的,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更应该追求“精益求精”。追求精益求精,不是追求“细枝末节”,而是用心,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
何为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指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的价值诉求理念,其背后蕴含的是对产品细节极致完美的追求,彰显的是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超越的职业文明和创新精神。
大国工匠,精心筑梦。一说到精益求精,人们总是想到严谨、细致、完美而挑剔的德国人,而他们制造的产品往往极其精密,质量上佳,因而有了如今代表质量和百年传承的“德国制造”。但是德国、日本制造真的无法超越吗?答案是错的,过去30多年,中国企业通过自己的勤奋,使得中国制造遍及全球,在民族企业当中华为、王老吉、海尔、联想等一批民族企业用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让中国走出国门,创出辉煌。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而这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拥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过硬的技术素质和高超的技能水平是成为“工匠”的内在要求和“硬指标”。但现如今不少人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别说其技术素质和技能水平了,他们总是心急,浮躁,懒散,目标不明确,或者急于求成。这样的工作态度损害的是国家利益,浪费的是社会资源,恶化的是生活品质。
那么,怎样培育“精益求精”的精神呢?既是“精神”,就要在培育上下工夫。所以学生时代的我们就要学习“精益求精”的内涵:修为、素养,并且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求同学们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其实也就是要求大家先学会做人,因此同学们在校期间要潜心修性、培养德行,把“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一言一行中。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只有将“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小抓起,养成品格,中国才会长久发展,基业长青才会得以实现。 我们青年一代要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严格要求自我,以“工匠精神”彰显我大国风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