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听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听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11-28 21:2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真欣赏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体会乐曲热情欢快的情绪,感受我国西南地区的音乐风格。
2、能够分辨和记忆不同的音乐主题旋律,并用不同的形式参与表现音乐,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体验边寨人民欣喜若狂的欢乐气氛和喜气洋洋的心情。
3、能够听辨双簧管、圆号、小号、长号的声音,初步了解交响乐团的部分铜管乐器、木管乐器音色特点。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的情绪,体验山寨的小伙子、姑娘们等欣喜若狂的欢乐气氛和喜气洋洋的心情。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形式参与表现音乐,并能表达出乐曲所描绘的喜悦情绪。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积累,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也比中低年级孩子要强,对音乐的情绪也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表现形式,学生们不是很了解,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慢慢步入青春期,对于音乐动态的参与兴趣降低,对于做幅度大的律动有点害羞,所以在设计音乐活动参与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多样化设计,提高孩子的兴趣,教师自身的带动力和感染力也很重要。
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郑路、马洪业共同创作于1976年10月的管弦乐曲,素材取自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作品为多段体结构,乐曲的引子由圆号摹仿牛角号在中音区奏出了粗犷辽阔的旋律,仿佛北京喜讯的电波,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山寨的千家万户。以充满激情的旋律,生动勾勒出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场景,汲取了当地群众流传的对歌、对舞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采用苗族、彝族的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表达了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营造了山寨的小伙子、姑娘们等欣喜若狂的欢乐所氛和喜气洋洋的心情。
教学准备:
手带串铃、铃鼓、彩绸、教学课件、教学图片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介绍乐器“小号”
师:说到小号同学们一定不陌生,我们的号鼓队就有小号,小号的声音高亢、嘹亮、极富辉煌感,既可奏出嘹亮的号角声,也可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铜管家族中的高音乐器。
介绍乐器“双簧管”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五年级我们听过的交响乐童话《彼得与狼》里面的小鸭子是由什么乐器扮演的吗?
生:双簧管!
师:(边贴图边介绍)说到双簧管,它音色明晰、清新、响亮、有芦笛声,在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的演奏,是木管乐器的一种。
铜管乐和木管乐的音色区别
师: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声音!(点击PPT声音)
师:由于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他们的发声方式不一样,铜管乐器的音色常常具有雄壮、辉煌、嘹亮的特点,而和铜管乐相比,木管乐器的音色则要柔和许多!所以区别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我们不能简单的依据乐器的材质来区分,因为现代有很多木管乐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例如萨克斯、长笛、双簧管、单簧管等等。
介绍乐器“圆号”
师:扮演“狼”的是什么乐器呢?
生:圆号!
师:(边贴图边介绍)圆号,又称法国号,虽属于铜管乐器,但不仅能吹出铜管嘹亮的声音还能吹出木管的柔美之音。表现力极其丰富,是铜管乐器中音域最宽,应用最广泛的乐器。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孩子即将毕业进入初中学段,初步了解交响乐团的部分管乐器以及它们的音色特点,为他们初中学段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5、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去到祖国的大西南,去感受边寨人民的音乐和生活。你认识这个苗族女孩手里拿着的这件乐器吗?(拿出牛角号的图片)
生:......
师:苗族人民,每当在举办什么重大活动或者表演苗族艺术绝技的时候都要吹牛角号。今天我们的牛角号声是由交响乐团里的一件管乐器模仿出来的,你能听出是哪一件乐器吗?(点击PPT,出示题目)
(播放音乐)
生:......
6、引出课题
师:如果说是有一则消息刚从北京传到边寨来啦,你觉得这是一则怎样的消息?能用一到两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吗?
生:.......
师(引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
感受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分段听赏)
(一)感受与体验乐曲的“喜”。
(用拍重音的方式体验主题一,关键感受乐曲“喜”的情绪。)
1、用拍重音的方式体验旋律重音。
师:我们刚刚听到的音乐就是乐曲的引子和第一个主题,你能用拍手的方式找到旋律重音吗?
2、感受乐曲的“喜”,带着情感拍出乐曲欢欣鼓舞的内在情绪。
师:既然是“喜讯”,谁能说一些你能想到的,带有“喜”字的词语或成语来形容这则消息。
生:喜出望外、让人喜悦、欣喜、欢喜、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上眉梢......
师:是啊,既然是让人这么欢欣鼓舞的消息,那这一次在拍手的时候也让我感受到你们刚刚说到的“喜”。
3、唱主题一(注意旋律重音)。
师:刚刚同学们拍出了旋律重音,你能用唱的方式表现出旋律重音吗?
(二)感受与体验西南当地流传的“对歌对舞”的艺术表演形式。
1、用“对歌”的形式体验主题二
①听辨乐器:双簧管
师:你能听出下一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领奏的吗?
②听辨音乐旋律特点:时高时低,忽强忽弱。
③用拍手的方式体验感受这段音乐旋律特点:时高时低,忽强忽弱。
④用师生“对唱”的方式体验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对歌对舞”的表现形式。
师:边寨的少数民族同胞们最喜欢用“对歌对舞”的形式来表现音乐,我们也来对对歌吧!看谁和我最默契,当我的手伸向你们时,就请你来和我对对歌!
师:我们来唱歌,我们来跳舞。
生:我们来唱歌,我们来跳舞。(学生接唱时站起来!)
⑤接唱的情绪很重要
2、用“对舞”的形式体验主题三、主题四
苗族姑娘翩翩起舞的方式来感受体验主题四(女生舞蹈:彩裙飞舞+彩带飘扬)
①听辨与联想,想象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师:这两段旋律,哪一段更像苗族姑娘在翩翩起舞!
生:第二段!
②感受音高变化,和力度变化。
师:其实这一段音乐和刚刚那一段旋律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体验旋律特点。
(女生舞蹈参与,高音区向上舞动丝带模仿飘扬的彩绸,中音区向身体两侧舞动丝带模仿裙子的摆动。)
④介绍苗族音乐,感受旋律色彩变化,以及特有的色彩变音 3。
师:为什么我形容这段音乐像苗族姑娘在跳舞,而不是其他民族的姑娘呢?
师:因为这段音乐作者引用了苗族旋律音调,其中还有一个特色变音 3,苗族的音乐很喜欢用这个特色变音,为他的旋律添上了一抹不同的色彩,使整个乐句变得柔和起来。
男生载歌载舞的形式感受体验主题三(男生舞蹈:体验乐句的变换+热烈的情绪)
师:苗族姑娘跳得真好!我们边寨的小伙子们也不能示弱,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小伙各个儿能歌善舞,我们也来加入他们吧!
①感受乐句,每个乐句变拍子的方向。
师:这一段主题一共有几个乐句组成,我们每换一个乐句改变一次拍手方向,看看我们边寨小伙子们的乐感如何?(播放主题4)
②加入铃鼓拍击。(提醒学生注意拍击铃鼓的方法,如何拍击出好听的声音。)
③师加入双响筒。(师双响筒+男生铃鼓)
4、模仿吹牛角号,感受主题五。
①介绍管乐“长号”。
师:这一次我们的牛角号,由我们乐队的长号扮演,说到长号,长号又名“伸缩号”、“拉管”,是铜管乐器的成员之一,利用一条可以伸缩长短的弯管来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所有管乐中唯一以此方式演奏的乐器。音色庄严壮丽而饱满,声音嘹亮而富有威力,能演奏半音音阶和独特的滑音。是用来演奏中低音旋律的主要乐器。
②用“呜”音模仿牛角号声。( B和 e)
师:你能听出由长号模仿的牛角号吹响了几次吗?每一次吹得什么音,考考你耳朵能不能顺利的捕捉到这些音乐信息?
(由于长号音区较低,学生模唱起来容易跑高,在练习时提醒学生听清唱准。)
③介绍管乐“小号”。
师:这一段旋律主要是由小号领奏的长号扮演牛角号声穿插其中。说到小号:小号音色强烈、锐利、极富辉煌感,声音嘹亮、清脆、高亢,具有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是铜管族中的高音乐器,既可奏出嘹亮的号角声,也可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
④感受体验边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向往。
师:让我们吹响胜利的号角!(播放音乐学生叉腰模仿吹奏)
完整聆听
第一遍完整聆听,体验再现主题与主题一的相似和区别,引导学生听出整首歌曲大致的段落结构。(观看交响乐视频)
①听再现主题
师:找找乐曲最后再现了哪一个主题?
(播放全曲:学生回答)
②体验再现主题与主题一的区别(速度更快、更热闹、更激动、欢欣鼓舞......)
师:如果说主题一表现的是边寨人民听到喜讯后的庆祝,那再现主题时,说明这个欢庆的队伍已经进入了.....状态?(学生回答:狂欢、激动等)
师:我们用自己的乐器加入他们的狂欢队伍吧!
第二遍完整聆听,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参与感受体验音乐。(播放纯音乐)
师:让我们带着欢欣喜悦的心情一起走到边寨,加入他们狂欢的队伍吧!
课堂小结
介绍乐曲相关音乐常识,例如:创作背景、作者、音乐取材元素等。
师:《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作者郑路、马洪业两人共同创作于1976年的管弦乐曲,汲取了西南当地流传的对歌、对舞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采用苗族、彝族的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表现了边寨人民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刚刚同学们在音乐中应该有体验。
2、课堂小结
师:作曲家在简单的音乐元素上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加以变化利用,创作了这首《北京喜讯到边寨》,如果你们也对作曲感兴趣的话,不妨可以留意身边的音乐素材,创作出绚丽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