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教学方案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尝试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自己感兴趣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说明白。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知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自己感兴趣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说明白。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
2.出示课后第二题中的三个句子,让学生说一说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预设1:第一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字直观地说明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
预设2:第二句话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熟悉的地球的体积与太阳比较,且结合具体的数字说明,突出太阳体积大的特点。
预设3:第三句话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步行去太阳与坐飞机去太阳作比较,且列出具体的数据,突出太阳距离地球远。
3.过渡:同学们,古人从神话的角度想象太阳,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太阳。继上节课了解太阳的三大特点之后,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4-8自然段,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感受太阳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既关联上节课讲的太阳的相关知识,又回顾说明方法,体会其使用的好处。接着自然进入到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
二、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第4-8自然段,讨论:作者为什么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2.探究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提炼关键信息,归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
3.探究活动
(1)交流讨论第4自然段:找出与太阳有关系的事物的名称,并给第4自然段划分层次,说说本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的。
①引导学生找出与太阳有关系的事物的名称,试着给第4自然段划分层次。
预设:“庄稼和树木”“鸟、兽、虫、鱼”“植物”“动物”“吃的”“穿的”“煤炭”等。
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提炼关键信息,“庄稼和树木”“鸟、兽、虫、鱼”“植物”“动物”可以归为“动植物”一类;“吃的”“穿的”可以归为“人类的生活”一类。
②结合层意,说说本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的。
师生共同梳理:本自然段首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后几句是从动植物的生长、人类的生活、煤炭的形成三个方面写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
③播放《太阳》第4自然段情境课文,指导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太阳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④引导学生关注关联词“有了……才能……”“如果没有……就不会有……”,体会太阳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点拨:“有了……才能……”“如果没有……就不会有……”从正反两方面讲太阳与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说明太阳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2)交流讨论第5—7自然段:作者还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找出关键词,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①引导学生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预设:第5自然段写的是水在太阳的作用下形成了云、雨、雪;第6自然段写的是太阳对风的形成的影响;第7自然段是写太阳能杀菌。
②引导学生发现第5-6 自然段写的内容都与气象有关,从而进一步归纳出这两个自然段是从“气象的变化”方面写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第7自然段是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写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
③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预设: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四季的变化,氧气的产生,太阳能发电等,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④让学生试着扮演角色,讲述太阳的重要作用:地球上的万事万物皆与太阳有关,请你从课文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事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一讲这种事物与太阳的关系。
示例:
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叫我“云”。
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電”。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选自《我是什么》)
(3)诵读课文第8自然段,谈谈你对本段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预设:最后一句话既总结了本段内容,也是全文的主旨句。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3.作者为什么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师引导小结,并相机板书。
点拨:动植物的生长、人类的生活、煤炭的形成离不开太阳;太阳是云、雨、雪、风形成(气象变化)的重要因素;太阳光有杀菌作用,可用来帮助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所以作者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了说明太阳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作者列举了很多实例(举例子),使我们认识到太阳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能帮助学生了解太阳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三、拓展延伸
1.过渡:上节课我们从教材的表格中受到启发,选择了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搜集了它们的相关资料,接下来让我们初试身手: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由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尝试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自己感兴趣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说明白。注意练习的片段要符合说明性文章的基本要求,不能变成简单罗列数字或者写比喻句的练习。
3.引导学生观察“初试身手”第一题的图片和文字示例,小组讨论:图中的塔有什么特点?这段文字又是怎么介绍它的?
文字示例:这座电视塔高368米,大约有120层楼那么高。它的外形像一个待发射的火箭。
预设1:图中的塔的特点是高。这段文字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了精确的数字,并且拿电视塔的高与大家都熟悉的楼房作比较,直观地突出了电视塔高的特点。
预设2:这段话还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电视塔比作一个待发射的火箭,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电视塔外形上的特点。
4.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练笔内容,看看是否像介绍电视塔一样写清楚了,并进行修改。
点拨:介绍一种事物,我们需要明确自己要介绍什么事物,明确要写的事物的特点,还要定好顺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它的特点。而且还要注意——列数字时,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作比较时,通常拿大家比较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来对比。
5.小组之间互相传阅同学的练笔作品,推选优秀作品在班级分享、展示。
预设1:我家新增了一位“家庭成员”——扫地机器人。它直径30厘米,高8厘米,身子趴在地上像个圆盘。别看它又矮又扁,当它工作时,头顶上的那盏小灯一闪一闪的,甭提有多可爱!
预设2:我的家乡有一座石拱桥。这座桥很雄伟,全长近一百米,宽约二十米,能同时并排行驶四辆小汽车。桥洞是拱形的,远远望去,像一张弯弯的大弓,架在宽阔的河面上。
6.教师总结: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够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用上节课课后搜集的相关资料,尝试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练习把自己感兴趣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说明白。师生交流“初试身手”第一题中的图片和泡泡中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明确修改方向,进一步掌握说明方法的恰当运用。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重点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作者充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让我们体会了太阳的重要作用。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不但为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我们要努力学习,去探索大自然更多的奥秘,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太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五、布置作业
阅读《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一文,思考: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作用 ①动植物的生长、人类的生活、煤炭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太阳 ②太阳是云、雨、雪、风形成(气象变化)的重要因素。
举例子 ③太阳光有杀菌作用,可用来帮助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太阳》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摄、氏”等9个字,会写“寸草不生、摄氏度”等9个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说明性文章,如《蟋蟀的住宅》《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思考:你对说明性文章有哪些了解?
预设1:说明性文章能帮助读者认识事物,获得知识。
预设2: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将抽象复杂的事物介绍得通俗易懂。
预设3:说明事物的时候要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
预设4:其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有的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有的语言活泼,描述生动。
预设5:表达时都要做到准确、清楚,有条理。
2.读篇章页,明确学习要求。
(1)学生自主阅读篇章页,明确单元学习要求。
(2)出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
点拨:“介绍清楚”用叶圣陶爷爷的话来说就是“说明白了”。
3.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只要是晴天我们就能看到太阳,那你了解多少关于“太阳”的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太阳》,看看作者是怎么把太阳“说明白了”的。(板书课题:太阳)
设计意图:说明性文章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年级就学过《蟋蟀的住宅》《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课文。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说明性文章,复习、梳理说明性文章的概念和它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再结合篇章页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对说明性文章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要求:自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
2.初读反馈
(1)随文识字:随文认读课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
摄(shè)氏度繁殖(zhí)煤炭(tàn)治疗(liáo)
(2)集中识字: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摄(shè) 殖(zhí) 炭(tàn) 疗(liáo)
提问: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的?
预设:
A.“摄”读“shè”,是翘舌音,可以结合“摄氏度”一词帮助读准字音。也可以通过“摄—慑”辨析帮助识记。
B.“殖、炭”可以通过形近字辨析帮助识记,如,“殖—值”“炭—碳”。“殖”还可以巧记:“直”面“歹”徒。“炭”还可以借助图片记住字义。
C.“疗”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或借助图片记住字义,通过组词“医疗、治疗”等帮助识记。
(3)开火车:检查词语“寸草不生、摄氏度、繁殖、粮食、煤炭、飘浮、地区、杀菌、治疗”的认读。
(4)引导交流: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
预设:课文是从四个方面介绍太阳的: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太阳的体积很大;太阳的温度很高;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3.追问: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把太阳介绍清楚的?
预设:作者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
点拨:为了把太阳介绍清楚,作者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来进行说明。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吧!(板书:说明方法)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自主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想一想: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探究方法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
(2)画出相关的语句,反复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探究活动
(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并思考探究任务。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①课文第1—3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
预设: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板书: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
②引导学生找出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句子。
预设:
◇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点拨:这样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列数字。
③指导学生读好句子,尤其要提醒学生重读数字,以感受太阳距离地球远、体积大、温度高的特点。
④换词比较:如果我们把这些数字换成“很远”“许多年”“好多个”“几千摄氏度”,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a.组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很远”“许多年”“好多个”“几千摄氏度”这些表述比较笼统、模糊。而用“一亿五千万千米”“三千五百年”“二十几年”“一百三十万个”“五千多摄氏度”这些具体数字,能更加直观、具体地说明太阳距离地球远、体积大、温度高的特点,这样说明更有说服力,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板书:特点 远 大 热 距离地球远 体积大 温度高)
b.启发思考:这些数字可以换成更大的数字吗?或者把“约”“差不多”等词语去掉?(预设:不可以。)
c.教师小结:数字说明必须科学准确。
⑤找出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句子。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⑥学生自读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是怎么比的,突出了太阳的什么特点。
点拨:用步行去太阳与坐飞机去太阳作比较,突出了太阳距离地球远;用熟悉的地球的体积与太阳比较,突出了太阳体积大的特点。
⑦追问:作者为什么拿地球的体积与太阳比较?
出示地球图片,并补充资料:从人类的视角看地球,地球很大很大。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万千米。它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上亿万生物的家园。
点拨:地球大家比较熟悉,地球留给大家的印象是它的体积很大。用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更“明白”。
⑧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还用什么方法说明太阳温度高的特点?
预设:“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太阳比作大火球,形象地说明了太阳的形状以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
3.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感受太阳距离地球远、体积大、温度高的特点,体会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好处。
设计意图: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在了解太阳特点的同时,体会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借助提供的资料,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月球。
2.探究方法
(1)仔细阅读提供的资料,分析资料的特点。
(2)回顾本节课学到的说明方法,小组交流怎么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整合资料。
(3)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3.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提供的资料,找到资料的特点。提问:阅读这六条资料,你有什么发现?
①步行到月球大约需要3200天。
②骑自行车到月球大约要530天。
③坐飞机到月球只要20天左右。
④49个月亮相当于一个地球。
⑤月球和地球相距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⑥白天,月球表面的温度高达127℃;夜晚,其表面温度可降低到约-183℃。
预设1:我发现资料中都有一些具体的数据。
预设2:第1、2、3条资料讲用不同方式到月球上去需要的时间。
预设3:第4条资料说明了月球比地球小的特点。
预设4:第5条资料说明月球与地球的具体距离。
预设5:第6条资料说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
(2)回顾本节课学到的说明方法,说说可以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整合资料。
点拨:可以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从与地球距离近(⑤①②③)、体积小(④)、昼夜温差大(⑥)几个方面介绍月球。
(3)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提问:谁来试着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说明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月球?
预设:月球和地球相距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相比,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就近多了。到月球上去,如果步行,大约需要3200天;骑自行车,则需要530天左右;要是坐飞机,大概20天就到了。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亮才相当于一个地球。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月球表面的温度高达127℃;夜晚,其表面温度可降低到约-183℃。
点拨:像这样,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就可以把事物“说明白了”。(板书: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就可以把事物“说明白了”。)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后,进行说明性材料整合训练,在训练中进一步掌握说明方法的使用,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四、生字书写
过渡: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重点生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怎么书写才美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
摄 氏 殖 粮 炭 区 杀 菌 疗
点拨:
(1)“摄、殖、粮”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提醒学生“摄”中右下部的第一个“又”的捺变点;“殖”右半部分“直”里面是三横;“粮”左边的“米”末笔捺变点,避让右部“良”。
(2)“氏”是独体字,书写时注意,上撇短平,竖提端正,横画靠上,长短适度,斜钩弯斜自然、舒展。
(3)“炭、杀、菌”为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上下部分的比例,“炭”的最后一捺要写得舒展;“菌”字中“禾”的末笔捺变点。
(4)“区、疗”是半包围结构,“区”要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竖折;“疗”的“了”横撇短小,竖钩直中带弯。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作品供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生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第1—3自然段,这部分内容从距离地球远、体积大、温度高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我们了解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基本的说明方法,并体会了恰当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把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六、布置作业
1.引入: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说明,你打算介绍什么?下面表格中的提示和题目对你是否有启发?
与动物有关 恐龙 袋鼠的自述 动物的尾巴
与植物有关 菊花 热带植物大观园 种子的旅行
与物品有关 灯 扫地机器人 溜溜球的玩法
与美食有关 涮羊肉 怎样泡酸菜 我的美食地图
其他感兴趣的内容 火星的秘密 草原旅游指南 中国传统吉祥物
2.布置学习任务:课后搜集你感兴趣的一种事物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
远
)太阳
(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
) (
大
) 距离地球远
特点 体积大 说明方法
(
热
) 温度高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就可以把事物“说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