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8 19:48:45

内容文字预览

《语文园地六》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2.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
【教学重点】
交流在阅读中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在文章结尾的作用;体会场面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
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题去看看吧!(板书:语文园地六 词句段运用)
1.出示教材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三题。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2.引导:读一读,说说这两段文字都写了什么?
预设:都表达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有所触动的新的认识和感受。
追问: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种新的认识和感受?谈谈你的体会。
预设1:语段一是《慈母情深》中的语句,这是对“我”的心理描写。两个“第一次”写出了“我”体会到了母亲在工作极其劳累、挣钱极其不易的情况下还支持“我”读书的辛劳,也说明“我”内心对母亲充满了崇敬、感激之情。
预设2:语段二是《父爱之舟》中的语句。家里粜(tiào)稻、卖猪给“我”凑学费,看到家人把所有的钱都花到“我”身上,“我”极为内疚和感激,也尝到了人生中的新滋味,这说明“我”长大了,明白了家里经济困难,并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
3.牛刀小试。
过渡:第一次之所以让我们印象深刻,是因为第一次总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个“第一次”可能是你第一次遇到,也可能是熟悉的事情但这一次却有了新的感受。请同学们回想自己成长中类似的经历,如,第一次觉得有姐姐真好;第一次感受到妈妈的苍老;第一次感受到朋友很勇敢;第一次觉得自己的班级很团结;第一次觉得公交师傅很辛苦。然后试着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吧!(板书: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提示:写得时候,把事情用一两句话作概述,不需要展开。重点把内心的触动写具体,不说空话、套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预设1:听着弟弟撕心裂肺的哭声,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哥哥,我的内心第一次有了一种责任感,觉得自己应该担当起照顾好弟弟的重任。第一次觉得以后不能再和弟弟争吃、争喝、争玩具了,我要有哥哥的样子,我要替忙碌的爸爸妈妈减轻负担,想到这里,我走进了厨房……
预设2:爸爸妈妈晚上不在家,我饿了,姐姐给我做饭。她做好饭,端到我面前,帮我拿来小勺,搬来椅子,又对我说:“快尝尝好吃吗?”我第一次觉得姐姐就像妈妈一样,为有这样的姐姐感到幸福和温暖。
4.小结:我们每一个人就是在一次次新的感悟中,由幼稚无知变得成熟懂事,这就是成长。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捕捉触动我们心灵的瞬间,随时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足迹。
设计意图:学生在叙述事情的时候,往往容易展开,说得过于详细,而对本次练笔的重点——内心的触动写得不够具体,有说空话、说套话、喊口号等现象。此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简要叙述事情的主要经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句子,借助各种工具书把句子读正确。(板书:日积月累)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
2.同桌互读,交流作者资料和句子的意思。
(1)《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自《尚书 大禹谟》。成语“克勤克俭”源于此。后也用作“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克:能,能够。邦:古代诸侯封国之称,后指国家。俭:节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够辛勤地为国家效力,能够节俭持家。
(2)魏征(580-643),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谏太宗十思疏》。居:处于;思:想。戒:革除不良嗜好。以:用。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安乐的时候要考虑到危难,消除奢侈,提倡节俭。
(3)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温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出自《训俭示康》。由: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很困难。
(4)朱用纯(1627-1698),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著有《朱子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自《朱子治家格言》。念:想到。物力:物资。半丝半缕:即“半丝半线”,极言物件之细小。维: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强调。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一瓢粥,一粒饭,要想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看到半条丝,半根线,也要想到物资获得的艰难。劝人要常思农事的艰难、物品得来的不容易,做到勤俭节约。
3.对比发现,联系生活思考。
引导1:你发现这四句话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预设1: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勤俭节约。(板书:勤俭节约)
引导2:这些句子让你有什么感悟?
预设2: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在生活中谨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4.在具体语境中使用名人名言。
(1)“________________”《尚书》中的这句名言,如今对我们仍然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2)我们要倡导勤俭节约的精神,把“光盘行动”进行到底,让孩子们明白:“________________”。
(3)你常常花钱大手大脚,突然有一天,爸爸让你勤俭节约,不再给你零花钱了,好难适应啊!这时的你想说“________________”。
(4)无论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们都要有“________________”的意识。
预设:(1)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4)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5.学生分享课外积累的关于勤俭节约的名人名言。
(1)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陶渊明
译文:人生在世须勤奋,勤奋衣食不乏匮。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宁静的心态来修养自身,用勤俭节约来培养品德。
(4)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荀子 天论》
译文:如果能够加强农业生产,厉行节约,就算是上天也不能使人贫困。
6.学生尝试背诵、摘抄日积月累中的名人名言。
设计意图:由课内名言联系到课外名言,帮助孩子深入理解勤俭节约的意义。
三、课堂小结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词句段运用”第三题的内容,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日积月累”告诉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节课的收获可真不少!
四、布置作业
背诵、积累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词句段运用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语文园地六
日积月累勤俭节约《语文园地六》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2.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3.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交流在阅读中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在文章结尾的作用;体会场面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引导:结合教材中“交流平台”的内容,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我们会感受到父母子女之间浓浓的深情,这些情感具体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板书:语文园地六 交流平台 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预设1:《慈母情深》一文中的细节描写很精彩。如,“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文中对母亲立刻投入工作状态的细节描写,既说明了母亲工作辛苦,挣钱不易,又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与爱。
资料补充: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预设2:《父爱之舟》中有好几处场景描写,都能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如,父亲与“我”住客栈的场景,父亲是极节省的人,看到“我”被臭虫咬得满身大红疙瘩的时候,居然动心想加钱换个好一点儿的房间。可见,父亲对“我”的爱是无私的。还有,父亲雨雪天背着“我”上学的场景;父亲凑钱送“我”读高小,替“我”铺床的场景;父亲摇船送“我”上学,为“我”缝补棉被的场景……这一个个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祥的父亲、一个伟大的父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
资料补充:场景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也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景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预设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的结尾部分用了大量抒情的语句。如,“……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这些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爱的理解,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2.追问:你还有哪些可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预设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设2: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设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设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渡: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一起走进一篇阅读去看看吧!
3.拓展练习。
伞的故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买,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喜眉笑目地说:“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引导: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预设: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在小的时候,特别希望能得到一把雨伞。于是,他的母亲就熬夜织布,要用卖出去的钱,来给孩子买一把伞。最后,作者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一把雨伞,而他的母亲却辛苦了几个夜晚。
(2)引导: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感激和怀念之情。
(3)追问: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预设1:“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是母亲历经艰辛在油灯下熬夜织布卖了钱换来的一把伞,这其中包含着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预设2:从第6自然段母亲熬夜织布的场景描写中,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为了满足子女的愿望,母亲织了一夜的布。
预设3:从第9自然段的细节描写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在拿到伞时的激动、欣喜,以及对母亲的感激和愧疚。
预设4:文章最后一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母亲的怀念和深情的母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展开交流,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交流当时阅读的方法和感受,然后结合课外阅读训练,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过渡:读一篇文章,我们除了可以关注文中描写的细节和场景,还可以关注文章的结尾。好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1.出示教材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指名学生读句子。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2.引导:观察这三个结尾,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三篇文章的结尾都与前面的内容相照应。
3.追问:请你再回顾下课文,说一说这些结尾分别有什么特点?
预设1:《慈母情深》讲述了“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故事,结尾处很自然地交代了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收束全文。结尾的省略号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无尽的感激之情,也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令读者在回味中感受作者那独特的情感。
点拨:这种结尾方法就是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叙述完了,文章也随之结束。这种结尾方法朴实自然,于朴素中见真情,是一种很实用的结尾方法。
预设2:《桂花雨》结尾处的“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提到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其又一次想起。这样的结尾,在结构上,与课文的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在内容上,进一步突出了桂花雨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留恋和热爱。
点拨:这是运用了篇末点题的方法,这种结尾方法就是在篇末再次强调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时也照应文章的题目。运用这种方法来结尾可以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
预设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结尾揭示和深化了主题,点明了作者成年后对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感激,使文章的主旨更加深刻。
点拨:这种结尾的方法叫画龙点睛法。这种结尾是用简练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小结归纳,它有揭示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
过渡: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除了书上介绍的这三种,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几种好的结尾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知识拓展。
(1)引用佳句结尾,丰富文章内容。
点拨:佳句结尾就是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这种结尾的方法洋溢着诗意,揭示着真谛,呈现出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意味深长。如,《美好的明天》的结尾可以这样写:“如《明日歌》中所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当下,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2)以疑问结尾,引人深思。
点拨:这种结尾方法是在结尾处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这种结尾具有感染、强调的作用,可谓言虽尽而意无穷。如,《我的语文老师》的结尾可以这样写:“难道我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吗?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
(3)结尾处展开联想,升华主题。
点拨: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结尾处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主题得到升华。如,《花》的结尾可以这样写:“多姿多彩的花朵在校园里尽情绽放,也在我的心里种下了种子……”
4.牛刀小试。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习作题目,你能试着写出它们的结尾吗?
题目一:《家乡的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二:《童年趣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三:《我长大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1:家乡的秋天是一首诗,让我赞叹不已;家乡的秋天是一杯酒,让我深深陶醉;家乡的秋天是一场梦,让我如痴如醉。
预设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终于学会滑滑板了!
预设3:现在,我的生活是那样充实,眼界是那样开阔,我觉得我真的长大了……
小结:好的结尾能使文章增色不少,但我们也要在具体的习作中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确定,不可教条搬用。同学们要想写出好的结尾,就得在平时多读、多练、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灵活运用。
设计意图:结尾的特点一般可从“结尾和文章其他部分的联系”“表达的情感”两方面来体会。学生在体会结尾特点时,常常不知道从何入手。教学时可以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结尾和文章其他部分的联系”(这三篇文章结尾有个共同点,即与前面内容相照应),再去体会不同结尾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从而让学生明确从这两方面来体会结尾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使思考的方向更加明确,条理更加清晰,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第二题
过渡:场景描写不仅能表达作者的感情,它们还有其他的作用。让我们一起走进“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去看看吧。(板书:体会场面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1.出示教材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2.引导:读这些句子,你的脑海中呈现出怎样的场景?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预设1:第一段文字是《慈母情深》中的片段。朗读这些语句,我的脑海中会显现出作者的妈妈在低矮、狭窄、阴暗、闷热的厂房里忙碌的情景。这样的场景描写突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衬托出母亲工作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为情节发展营造氛围。
预设2:第二段文字是《父爱之舟》中的片段。读这段话,我仿佛也走进了那富有江南特色的庙会,庙会的热闹和物质的丰富衬托了父亲和“我”的困窘,为下文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和做万花筒作铺垫,也表达了“我”迷恋庙会上玩的和吃的,却不忍心叫父亲买的心情。
3.牛刀小试。
说说在这个场景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运动会上人头攒动,像一面迎风飘动的彩旗,像随风逐波的麦浪。“加油!加油!”会场上传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加油声,只见运动员咬着牙,脸憋得通红,手紧握接力棒,眼睛紧盯着终点处的红布条。糟糕,一名运动员手中的接力棒掉到了地上,他迅速转身,将手飞似的掠过去,便握在手里了。他继续向前跑。树上的麻雀在枝头上蹦来蹦去,急得直跺脚。终于冠军冲向了红线,全场一片欢呼,人们簇拥而上……瞧,树上的小麻雀蹦得更欢乐!
预设:从运动会接力赛的场景中,我体会到了运动会现场的热烈,感受到了紧张、激烈的比赛氛围以及运动员夺冠的喜悦。
设计意图:教师先出示课文中描写场景的片段,再引导学生分析场景描写的作用,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课堂小结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语文园地六“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的第一、二题两个板块。我们收获了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领会了文章不同结尾的特点,体会了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也会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
四、布置作业
试着给习作《我的父亲》或《我的母亲》写一个结尾。
【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语文园地六 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词句段运用
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