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三》教学方案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同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4.背诵《乞巧》。
【教学重点】
1.学习创造性复述故事、续编故事,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2.朗读感知俗语与成语的不同,并进行积累。
【教学难点】
朗读、背诵《乞巧》等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的教学
1.导入: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特别有意思的民间故事,那么,你能说说都有哪些民间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预设:
①《猎人海力布》讲述了海力布打猎时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使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他把利用宝石听到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的故事。
②《牛郎织女(一)》叙述了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后来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与织女相识并结为夫妻的故事。
③《牛郎织女(二)》记叙了牛郎织女在王母娘娘的干预下,被天河隔开,从此天各一方,但牛郎织女不忍离别,隔河相望化作星辰。王母娘娘拗不过他们,允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的故事。
2.民间故事流传很广,你想讲的故事可能别人都听过了,怎样让故事更有新鲜感?你知道哪些编创故事的方法呢?
预设:
(1)改变人称,入情入境。比如海力布劝乡亲们搬家的部分,可改为用海力布或乡亲的口吻讲述;牛郎织女相见的过程可改为用牛郎或织女的口吻讲述等。相同的故事换人称讲述,会增添新鲜感,让人身临其境。
(2)大胆想象,合理添加。如,海力布救了小白蛇,龙王会说哪些感谢的话;哥哥嫂子待牛郎很不好,有哪些具体表现等。在了解了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合理情节,丰富故事细节,会有创造的成就感。
(3)变换顺序,制造悬念。如,可先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据说人们在葡萄架下能听到天上有人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再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巧妙改变情节顺序,可以创设故事悬念,增加讲述的吸引力。
(4)绘声绘色,生动讲述。讲述过程中辅以适当的动作、表情和语气,会增强故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如嫂子“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赶牛郎走的部分,学生可以试着叉着腰、咬着牙来复述。
过渡:下面我们自读一下“交流平台”,勾画关键语句,自己梳理编创故事的方法吧!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总结出编创故事的方法包括,改变人称,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增加情节;变换顺序,制造悬念;绘声绘色,生动讲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探讨编创故事的方法,初步掌握了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把事情的经过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字词句运用”的教学
过渡:今天的“交流平台”让我们学会了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方法。包括改变人称、大胆想象、变换顺序等,这样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讲述的故事更加生动。“字词句运用”又会有怎样的内容等着我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让学生自读第一题中的两组词语,说说两组词语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鼻子都气歪了
前怕狼后怕虎
盼星星盼月亮
打开天窗说亮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
气急败坏
畏首畏尾
望眼欲穿
直言不讳
饮水思源
预设:
(1)相同点:每行左右相对应的词语意思相近。
(2)不同点:右边的一列为四字成语,左边的一列为俗语。
2.知识链接。
(1)俗语:俗语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在民间故事中很常见。比较口语化,更贴近生活。
(2)成语:成语是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较为简洁,更加书面化,适合正规场合。
过渡:了解了俗语和成语的区别,再读一读,说一说上面两组词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更加口语化,更加贴近生活。
第二组:语言更加简洁,更加适合正规场合。
3.小练习:同学们想一想,意思相近的成语和俗语,在不同句子中选用哪种形式更适合呢?请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①奶奶见到胖墩墩的小孙子,激动地说:“( ),总算把我孙子盼来了!”
②春节快到了,燕燕天天站在门口等待邮递员叔叔,她多么希望能早日接到在远方工作的爸爸的来信,急切之情已到了( )的程度。
③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 ),学有所成后,我应该回乡建设养育我长大的家乡!”
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 ),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
点拨:第一句话,主要表达奶奶见到小孙子的激动与期盼之情,选择口语化比较强的俗语,更符合说话人的语气,所以应该选择“盼星星盼月亮”,来形容盼望的心情非常急切;第二句话,结合第三人称的语境,以及“急切之情”这些暗示性的词语,选用成语“望眼欲穿”更符合语境;且“望眼欲穿”指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与“程度”一词搭配更恰当。第三句话,结合语境,应该选择口语化比较强的俗语,更符合说话人的身份、语气,所以应该选择“吃水不忘挖井人”。第四句话,“肩负的责任”这样的词语表明语句表达的场合相对比较庄重严肃,比较正式,选用成语“饮水思源”更符合语境。
4.猜一猜,下列俗语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些成语替换。
打破砂锅问到底
知人知面不知心
自己打自己嘴巴
预设:打破砂锅问到底——刨根问底;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难测;自己打自己嘴巴——自相矛盾。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语境之中,体会俗语和成语表达效果的不同,进而尝试在说话或者讲故事的过程中自觉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5.让学生自读《狼和小羊》,说说两段文字有什么异同点。
(1)一只狼看见小羊在河边饮水,想找借口把他吃掉。狼指责小羊把水弄脏了,小羊说自己在下游,不可能弄脏上游的水。狼又说小羊去年骂过他,小羊说那时自己还没有出生。狼恼羞成怒地说:“即使你辩解得再好,我也不会放过你。”于是,他就把小羊吃了。
(2)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也还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有出生啊!”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吃掉了小羊。
点拨:
①第(1)段文字中的“饮水、找借口”在第二段中换成了“喝水、找碴儿”,将句子写得更加口语化。
②第(2)段还增加了“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想象了狼和小羊的对话。
③第(2)段中狼“气冲冲”“往小羊身上扑去”等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狼的狡猾凶狠。
④第(1)段中运用概括性的语言写狼的“恼羞成怒”,在第(2)段中更加具体地表达出了狼的“恼羞成怒”。
预设:两段文字都完整地讲述了狼和小羊之间发生的故事。但第一段文字只是简略叙述了故事基本的前因后果,而第二段文字则是在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把狼和小羊的语言、表情、神态、动作说得更具体了,将小羊的可怜无辜和狼的狡猾凶狠刻画得栩栩如生,把听众自然带到故事情景中了。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吧!
①增加人物描写。
②用口语化的用词。
③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对话。
④把概括的词具体地表达出来。
点拨: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段落,勾画出例文增加或改变的地方,并总结把简略的故事说具体的方法。例文通过增加狼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口语化的用词,想象狼和小羊对话时的样子和说话内容,把比较概括的词具体地表达出来等方式,把故事情节写得更加具体。
6.练习:让学生读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段落,先试着提出问题,再想一想怎样把问题回答得更具体。
引导学生思考:
(1)牛郎眼中的织女的衣着、动作是怎样的?姑娘一边梳头一边跟牛郎谈话,他们会说些什么?
(2)牛郎是如何“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
(3)织女“听得出了神”具体有哪些表现?织女会怎么介绍自己的情况呢?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之后分小组练答:每个学生可以选一个问题具体讲。组内选代表集合组内讲得好的细节,在班里讲一讲。
过渡:下面请小组代表为大家讲好细节,把故事情节说具体。
预设:
(1)姑娘穿上了那件粉红色的纱衣,一边梳她长长的黑头发,一边微笑着跟牛郎谈话。牛郎诚恳地说:“我叫牛郎,家就在那边的山里。本来,我是住在山外边的村子里的,可是狠心的哥哥嫂子怕我跟他们争夺家产,就把我赶出来了。我只有一辆破车和一头老牛。老牛是我最好的朋友,就是它告诉我你们在这儿的,也是它让我拿走你的衣服的,它还说穿这件粉红色纱衣的仙女就是我的妻子。”
(2)织女脸上露出怜惜的表情,眼睛呆呆地看着牛郎,听得出了神。她认真地说:“我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叫织女。我只能待在机房里,双手一刻不停歇地织布,没有自由,就像生活在监狱里,实在难受。我总想离开天上,到人间来,哪怕只是一天半天呢,也可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下午,外祖母多喝了点儿酒,靠在宝座上直打瞌睡。我们见机会难得,就一起飞到人间。我在机房里待得太久了,现在心里真痛快。”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勾画出例文增加或改变的地方,梳理出如何把简略的故事说具体的方法,接着总结把简略的地方说具体的方法以及叙述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创造性复述的理解和运用。
过渡: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的民间故事,其实民间故事还有很多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7.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展示孟姜女哭长城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①出示故事内容。
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秦朝时,秦始皇建造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范喜良和女子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穿寒衣,历尽了千辛万苦才终于来到了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长城就此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②小练笔。
了解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你能把故事说具体吗?试着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课外民间故事的积累,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再把故事说完整,可以巩固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三、“日积月累”的教学
1.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由“七夕节”的交流,引出乞巧。
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七夕节”吗?它的来源是什么?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有什么活动呢?
预设:七夕节又名“乞巧节”,该节日来自牛郎织女的传说。每到七夕节时,家家户户都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
过渡:《乞巧》是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今天我们就来积累一首唐朝诗人林杰所写的《乞巧》。
2.初读古诗,练习朗读。
(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①学生自主练习朗读。
②学生听读,自主正音。
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欣赏朗读音频。
教师提示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2.注意断句和节奏。
③指名读。教师就学生朗读进行指导,强调“宵”“霄”两个形近字和“渡”这个难认的字。
④学生齐读。教师可播放情境课文(跟读版)。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作者介绍。
林杰(831年-847年),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作品《乞巧》是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自主理解。
提问:学生借助插图和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①理解词语。
碧霄:浩瀚无际的青天。
渡:渡过。
乞巧:旧风俗穿针乞巧。
几万条:指数量多。
②理解句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译文: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4.情境诵读,形象感知。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教师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
5.整体回顾,情景背诵。
同学们,让我们跟随情境图,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诗吧!
教师播放情境课文(背诵版)。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积累、诵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使学生从中感受诗歌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了解传统古诗词在当代社会中的生机与魅力。
过渡:唐代诗人林杰在《乞巧》一诗中,为我们描绘了民间七夕节时人们乞巧的盛况,还有哪些与七夕节相关的名作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6.展示七夕鹊桥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出示《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①作者介绍。
出示秦观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大家好,我是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北宋婉约派词人。
②自主理解。
提问:借助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a.理解词语。
纤云:轻盈的云彩。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b.理解句子。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译文: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今夜我悄悄渡过遥远无垠的银河。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很多事情。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设计意图:课外诗歌的积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拓展知识。
四、布置作业
1.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讲述给家人听。
2.背诵并默写《乞巧》。
3.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分享给你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