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文档属性

名称 怀念母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2 15:22:00

文档简介

6.怀念母亲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小学语文
2.年级:小学六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人教课标版
4.所属的章节:第二组第六课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自读课文,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四人小组共同学习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做到朗读正确、流利;
2) 在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怀念母亲》原文及相关资料体会对生身母亲的爱慕及愧疚之情。
2、内容分析:
本组课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第二组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并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而本课则是季羡林老先生表达爱母及爱国之情的一篇佳作,课题一语双关,是本课很好的切入点。
3、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理清文章的结构并不困难,然而要体会对失去母亲的痛苦与悔恨以及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却因为缺乏对现实的认识与理解,所以体会起来有相当的难度。
4、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方面,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二是读写方法方面,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就本课而言,需要学生体会除了生身母亲之外,作者也热爱祖国母亲,而本课时需要突破的难点则在于通过词句体会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与愧疚之情。
在教学设计时,我发现,学生之所以难以体会对生母的情感主要是对于作者的写作背景缺乏了解,于是我仔细阅读了季老先生的相关作品,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规律,我决定扩大阅读范围,通过补充阅读材料,在体会关键词句的基础上,阅读背景知识,来突破本课难点,使学生在情感上与季羡林爷爷产生共鸣,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
及设计意图
一.读题猜文
?
?
1.?????? 板题
2.??? 读题设问
问:1)怀念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给它找个近义词?
2)当你看到“怀念母亲”这个题目时,觉得作者会写些什么?
3.??? 带着情感再读课题
过渡语:让我们一起去课文看看,作者是不是只写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
1.初读课题
2.理解“怀念”的意思,体会课文情感,再读课题
3.以题猜文?
课题一语双关,文章既写了怀念自己的生身母亲又写了怀念自己的祖国母亲,而这又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所以,以题猜文增加了初读文章的目的性,这样,就很容易的解决了这个重点。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并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
1.提出初读课文要求:
采取自主学习与四人小组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2.读课文,提出思考:作者是不是如我们所想,只写了自己的生身母亲?你从哪里看出来?
3.明确第一自然段的总起作用,提出朗读本自然段
?
?
?
1.自由读课文,四人小组解决字词问题。
2.读书反馈,找到文章主要内容“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3.朗读第一自然段
?
文章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一段是文章的中心,了解了这一点就能更好的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整体读文,看文体特征
1.提问:本文想要表现作者对母亲的敬意和爱慕,在讲述时和其他文章相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2.提问:你们猜猜,季先生为什么要在文章中摘录自己的日记?
3.课件出示《怀念母亲》原文中相关语句:“为了保存当时真实的情感,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我现在不加叙述,不作描绘,只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4.小结:原来,为了表达情感,可以把真实的日记呈现出来,这也是季羡林爷爷身为文学大师的魅力。
?
?
?
?
1、学生读文,思考本文和其他文章形式的不同之处(回答:采用了日记形式)
2.学生猜“日记”作用
3.读相关语句,体会“日记形式”的用法
?
关于这个问题,我以为学生难以找到答案,可是出乎我意料到的是,学生居然想到了:“时间长了,作者的怀念可能没有那么强烈了”,虽然语句有些稚嫩,但细细想想,不正是如此吗?所以我想以后为了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他们也会想到运用这种形式,并且也会激发他们写日记的兴趣。
四.研读二自然段,品味思母之前
过渡:让我们先去看看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吧?
1.提问:对于母亲的去世,“我”是怀着怎样的情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引导学习:
1)读准多音字“奔”、“丧”
2)理解词语“奔丧”、“弃养”、“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及“抱终天之恨”
3)重点体会“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及“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两句。
3.指导朗读
4.补充资料,深情引读
1)过渡:说得真好,由于家境贫寒,作者6岁便被送给城里的人家寄养,心中一直暗下决心,大学毕业后便迎养母亲,可惜心愿未尝,母亲已离我而去,永远永远地走了。
2)出示课件:《赋得永久的悔》片段,配乐深情朗读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剧烈,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引读:就在这种情形下,母亲的离去怎能不让人难过,所以我……读“我痛哭了几天……”
?
?
?
?
?
?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学生汇报?
3.学生朗读
1)指名读句子
2)带着体会到的感情读该段
3)男女生比赛读
4.悟情朗读
?
?
?
?
?
?
?
?
?
?
?
?
?
?
?
?
?
1.不要小看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基本能把握失去母亲的感情,并能从不同的词句中体会到不同的情感
2.由于了解了作者失去
母亲当时的真实感受,与作者在情感上取得了共鸣,所以在朗读中能充分带入情感。
五.体悟情感,动情表达
?
1.想到这里,你也有离开的亲人吗?他们离开你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2.也许你还没有经历亲人的离去,你还幸福的生活在父母的身边,感受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那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3.教师巡视,寻找动人的话语
?
1、学生畅谈体会
2、学生动笔写话
3、学生动情汇报
?
?
?
?
?
在这个环节当中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场面,从第一个孩子谈论他失去外公时的心情就失声痛哭,接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眼眶湿润了,此时,我适时的提出了他们有亲人的幸福,孩子们在对父母说话时,也哭了起来,我知道,这个时候,他们完全体会了
六.总结升华
出示课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过渡: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我们善待身边的至亲至爱,不要待到失去时才后悔不已。
?
学生齐读句子
通过文章我期望学生不仅能体会作者失去母亲的痛苦与悔恨也能珍爱自己的亲人
四、教学反思
层层深入,有层次地突破教学难点
《怀念母亲》是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提示当中指出,本组课文的学习,在情感的理解上需要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而在读写方法的指导上则要求学生能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这篇文章和其他的文章相比,有几个特点,一是内容上,它的课题“一语双关”,所以必须让学生了解作者在表达怀念生身母亲的同时也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二是形式上,这是一篇散文,而这篇散文又运用了摘抄日记的方式表达情感。
《怀念母亲》一文,其实把两个母亲是放在了同一天平内,无所谓高低,于是,我选择了在第一课时,着重解决作者怀念生身母亲这一部分的内容。内容容易理解,学生也能清楚文章表达的情感,可是,怎么才能让这种情感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与作者产生共鸣呢?
一、紧扣文本,透过关键词句体会情感
“教材”,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例子,任何课堂教学都应该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透过字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文中对于母亲情感的表述主要出现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于是我设计了指向文本的一个问题:对于母亲的去世,“我”是怀着怎样的情感的?从第二自然段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问题的明确,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得学生动动脑筋都能找到答案。于是得到了宝贵的的情感体验,他们从本段的每一句话中都能感受到作者复杂的情绪,既有内疚,又有自责,更少不了悲痛。与此同时,在情感的体悟中,我也解决了本文重点词语的学习。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我没有安排专门的识字环节,而是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初步解决字词问题,而教师的指导则主要在于随文识字与随文理解。
例如,“奔丧”、“弃养”、“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这些词语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然而这些词又恰恰是体会情感的关键,学生能很轻易找到相关的语句,我便让他们从句子的理解当中,体会词语的含义,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补充资料,通过写作背景深化情感
然而,研究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抓住了关键词句,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更没有经历过失去父母的疼痛,也没有对当时环境的深刻认识,所以,学生的认知,仍然会停留在表面。
其实,读过课文很多次以后,我仍然对文章有很多的疑问,包括文章中提到的“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这些简单的话语,其实就能造成阅读的障碍,如果目亲把我送人了,那为什么我还如此怀念她?这样的一些问题,不断涌入我的脑海,带着这些问题,我读了很多季羡林写的回忆文章,特别是读到《怀念母亲》的原文时,那种对母亲的爱一下子明朗了,而《赋得永久的悔》中,作者见到母亲棺材的那一幕,让我也不禁落下泪来。
原来,很多真实的情感,是编者并未放入文本的,那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拓展的阅读显得相当的珍贵,于是我决定把它们带进课堂,同时把学生带到季羡林的童年,和母亲丧礼的现场。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剧烈,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听到这样的文字,看到这样的文字,学生怎能不感动?
在接下来的朗读中,他们饱含深情,终于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三.表达感受,调动自身情绪升华情感
我们语文课的设计,不能停留在“教教材”的阶段,所以我常常思考:我们该用教材教什么?的问题,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选择了教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其实很聪明,你问他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他常常会说“爱”,“喜爱”,似乎这就是所有问题的统一答案,要从他们的笔下表达“爱”,那也通常是口号似的的话语,原因何在?也就是他们没有真实的内心感受。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想到这里,你也有离开的亲人吗?他们离开你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2.也许你还没有经历亲人的离去,你还幸福的生活在父母的身边,感受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那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有层次的,前者是延续了课文的主题,而后者,则是深入了学生的生活,找到了更适合他们的主题。
这样层层深入,突破了文章的重点、难点,更使学生有层次地展现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件15张PPT。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
多媒体课件6 怀念母亲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字词正音 zhì
真挚qǐn
寝不安席pín
频来入梦méng lóng
朦 胧qī
凄凉bān
可见一斑piān
篇目词 语 积 累真挚:
弃养: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薄暗:
沮丧:
思潮起伏:
心潮腾涌:(感情)真诚恳切。婉辞,指父母死亡。无法安然入睡。终身的遗恨。昏暗。灰心失望。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心情跳跃、涌动。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两位母亲生身母亲祖国母亲对“生身母亲” 的感情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这里写出了“我”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文章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深情。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2、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祖国母亲” 的感情 “频来入梦” 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念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十分忧愁;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的中国心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