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 音乐 人音版(简谱) 第1课 《巧用多媒体设计律动,解决教学重难点》教案(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 音乐 人音版(简谱) 第1课 《巧用多媒体设计律动,解决教学重难点》教案(一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11-29 10:4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巧用多媒体设计律动,解决教学重难点
自从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后,抽象的音乐变得形象直观,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欣赏课由枯讲、沉寂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认为除了聆听,还要通过视觉、联想、动作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记忆音乐。
“动”是小学生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音乐课不同于语文课,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来阐释作品,音乐是抽象的,教师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音乐进行形象化处理,用身体律动来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同时,对突破欣赏教学中的一些教学难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笔者有一节区级高效课堂展示课《森林水车》,这是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的一首欣赏曲,是一首管弦乐作品。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熟悉、记忆主题旋律并能准确地辨别主题旋律在本曲中出现的次数。乐曲的结构是:序奏+A+B+A+C+A+结尾,主题旋律A在乐曲中出现了三次,B和C是乐曲的插部音乐。
主题旋律如下:
执教的老师最初的做法是将这段主题旋律简化后填上歌词降调演唱,利用这种方式来熟悉主题旋律,这也是小学音乐欣赏课中为了让学生熟悉主题旋律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是,学生怎么唱都唱不清楚。
我们分析后得出:
1.这首乐曲的主题旋律节奏密集、复杂,大部分的音都集中在高音区,乐曲的主题旋律是由四句非常相似的乐句组成,学生很容易把每个乐句当成一次主题旋律,虽然老师已经强调了很多次:四个乐句演奏完才是一次主题旋律,但是却收效甚微。在经过多次试教后发现这段复杂的主题旋律已经超出学生的演唱能力范围,是非常不适合演唱的。
2.乐曲的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三次,但不是连续出现三次,中间会有插部音乐的干扰,由于学生没有清晰地记住主题旋律,又受到插部音乐的干扰,所以就不能准确辨别出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
于是,我们决定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精心制作动态课件,并把学生最喜欢的律动和课件结合起来,让他们的身体跟随动态的课件活动起来,用身体的律动去感受、理解、记忆主题旋律。
我们为主题旋律设计了一个律动并取名为“水车舞”,手臂合着音乐主题旋律从四个方向(左、上、右、下)模仿水车转动一圈,就好像是水车转了一圈儿,我们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每一个方向代表主题旋律的一个乐句,四个方向就代表了主题旋律的四个乐句,水车转动一圈,就代表着主题旋律出现了一次, 学生眼睛看着课件,身体随着音乐律动,一下子就发现水车转动了三次,马上得出结论:音乐中的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三次。由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顺利解决。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等优势,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身体也“活”起来、通过视听、律动结合的方式对主题旋律理解得非常透彻,记忆得非常清楚,为他们理解音乐形象和情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准确地识别音乐主题的重复的次数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