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内容 二氧化碳的性质 授课人 XXX
教具 希沃、实验器材 课时 1 授课年级 九年级
教学 目标 核心素养 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熟练的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解释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的原理,并学会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实验归纳能力;通过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即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和运用,体验化学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对二氧化碳存在的辩证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应用一分为二的科学观念看待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咩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 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氧气、二氧化碳是初中学生要求全面、系统认识掌握的两种重要气体,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CO、H2CO3、CaCO3等物质及其衍变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同时,CO2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学情分析 通过生物课和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于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它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等。可是对于二氧化碳的其他知识还不太了解。 初三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有知觉兴趣到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教学内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情境引入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及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探究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它是“喝一口,它能驱散了炎炎夏日的烦闷”;它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它带给大地勃勃生机;它奋不顾身扑向烈火。 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探究实验 探究1 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比空气大 实验步骤:倾倒二氧化碳 实验图: 实验现象:下层阶梯上的蜡烛先熄灭 上层阶梯上的蜡烛后熄灭 实验结论: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2 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 设计实验:①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约1/3的水 ②立即旋紧瓶盖 ③振荡 实验图: 实验现象:塑料瓶变瘪了 实验结论:CO2能溶于水 归纳总结 CO2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猜猜这个“它”到底是什么 每个学生认真观察,并适当做好笔记,准备回答。
探究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探究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提出问题 1.在探究CO2的密度实验时,两支蜡烛都熄灭说明CO2有什么样的性质。 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上述实验和生活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CO2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实验操作: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喷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小花的颜色变化。 实验图示: 小花变红 小花不变红 小花不变红 小花变红 实验分析: 紫色石蕊是酸碱指示剂,遇酸变红色,醋酸是一种酸,因此小花变红;水不能使干燥的小花变红,CO2也不能使干燥的小花变红,却能使湿润的小花变红,说明CO2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了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一种酸。 实验结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O = H2CO3 每个学生面对提出来的问题,仔细思考,可以相互交流。
探究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提出问题 ①如何验证反应中有二氧化碳生成? ②如何检验你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讨论交流 讨论检验的方法。 实验活动 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Ca(OH)2+CO2 == CaCO3↓+ H2O 二氧化碳最显著的特点(区别于其他气体)就是能够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 == CaCO3↓+H2O
小结 CO2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二、CO2的化学性质: 1.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作业 名师测控 P81 1、2、8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实验和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体现了学生活动和科学探究的特点。
新课的导入是通过一些“图文”,让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展示一瓶事先制备好的CO2,让同学观察CO2状态,并请一名同学闻气味(指导动作),让学生推测的CO2性质。接着通过实验验证刚刚同学们推测的CO2性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6-3】、【实验6-4】,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问同学们,请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通过这样设计,就给学生一个思考,带着问题学习,自然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课堂形成了一个心理上的探究氛围。
从现在的教材课程设计来看,提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来构建认识,这已成为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放手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优秀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这种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分析的时候,充分地让学生讨论,使他们的思想火花互相交流、撞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特点。这种方式可以弥补教学过程中难以面向有着差异的众多学生分别教学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总之,本节课我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将实验、教材、讨论还有教学课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知识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没有局限于教材设计的方案,而是使学生思路进一步放开,比如二氧化碳密度、溶解性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其他的可行实验,这样就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本节课比较注意创建学习情境,通过精心设计来创设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成功地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