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专题一:认识生物
考点一:生物的特征
1. 生物的共同(或基本)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
举例: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自身利用,还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动物提供营养物质。
b.动物间的捕食关系,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生物能进行_____。
举例:绝大多数生物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但是呼吸不一定都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厌氧细菌呼吸不需要氧气。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_____。
举例:a.动物通过排泄(排尿、排汗、呼出气体)和排遗(排便)排出废物。b.植物通过落叶、呼吸等方式排出废物。
(4)生物能对__________作出反应。
举例:a.含羞草的叶片受到碰触时会合拢。b.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举例:a.________: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b.________: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举例:a._____:龙生龙,凤生凤。b._____: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特别提醒】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提分必练 下列语句分别体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猎豹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木耳从朽木中获取有机物。
2.生物和非生物的判断方法:关键看该物体是否同时具备生物的共同特征(即基本特征),而不能只根据某一特征来判断,若同时具备,则为生物,否则为非生物。
★提分必练 下列物体属于生物的是____________ 。
①钟乳石 ②无机盐 ③烟花 ④鼠妇 ⑤仙人掌
⑥生石花 ⑦小溪 ⑧珊瑚 ⑨珊瑚虫 ⑩七星瓢虫
3.生命现象和非生命现象的判断方法:依据表现出这一现象的物体是否属于生物来判断该现象为生命现象或非生命现象。若该物体属于生物,则其表现出来的这一现象为生命现象;若该物体不属于生物,那么表现出来的这一现象为非生命现象。
★提分必练 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_______________。
①雨后春笋 ②铁树开花 ③母牛哺育小牛 ④潮起潮落 ⑤开水沸腾 ⑥蘑菇由小长大
⑦蜻蜓点水 ⑧机器人演奏 ⑨食物腐败 ⑩钟乳石慢慢长大
考点二:科学探究
1.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推理法、实验法、测量法等。
(1)观察法:直接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进行观察。科学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一般在野外自然状态下进行,主要应用于观察动植物的外形、研究动物的行为等。
(2)调查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________和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______,最后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法包括普查法和抽查法。
a.普查法: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或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采用普查法,如人口普查。
b.抽查法:当选取的区域较大,无法一一调查时,应从整体中选取部分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即进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时应做到随机取样,保证样本全面且具有代表性,样本大小要合适,以减少误差。如了解某市中学生的身体状况应采用抽样调查法。
(3)实验法: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器具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主要包括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
a.对照实验
◆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对照实验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________组是指能反映实验目的、需要研究的、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________组是指不进行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遵循原则:__________原则和科学性原则(有时需设重复组、取平均值)。
b.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如米勒的模拟实验、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等。
2. 科学探究的六大环节:提出问题→_________→制定计划→实施计划→_________→表达和交流。
【特别提醒】
(1)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2)科学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常考命题点突破 典型例题
命题点一:生物的特征的辨识
1. 读清代诗人袁枚的优美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体会到其中包含的生物特征是( )
A. 生物能进行呼吸 B. 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C. 生物都能繁殖 D.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2. 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冬天就落叶,说明生物体( )
A. 能够生长和发育 B. 成熟个体能够繁殖后代 C. 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D. 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命题点二:生物与非生物(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的判断
3.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 钟乳石 B. 机器人 C. 七星瓢虫 D. 无机盐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 蜜蜂采蜜 B. 蝌蚪发育成青蛙 C. 蜘蛛结网 D. 电脑感染病毒
5.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 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下围棋 B. 生石花开黄花 C. 岩洞中的钟乳石长大 D. 北京天坛回音壁发出回音
命题点三: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和判断
6. 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及习性,他研究昆虫的方法主要是(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模拟法
7. 调查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中,下列有关事项不正确的是( )
A. 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B. 抽样调查时选取全部调查对象作样本
C. 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D. 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专题二:了解生物圈
考点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 举例
非生物因素 ______ 光照影响鼠妇、黄粉虫等的分布;葵花朵朵向太阳
温度 南橘北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青蛙冬眠
_____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空气 人时时刻刻都在呼吸
2. 生态因素的分类
生态因素 举例
生 物 因 素 种间关系 ______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青蛙和害虫
______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共生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蚂蚁和金合欢
寄生 猪和猪肉绦虫
种内关系 种内______ 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种内______ 同种植物不同个体间争夺水、养分、光照等
3.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以鼠妇为例)
考点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判断方法:主要通过环境的改变是否影响了生物的生理活动进行判断。
(2)举例:沙漠中的骆驼排尿少;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昆虫体表有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判断方法:主要通过生物自身的活动是否引起周围环境的改变进行判断。
(2)举例:“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地衣促使岩石不断地风化;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等。
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判断方法:主要通过生物的生活是否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进行判断,当环境中一个或多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2)举例:“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燕子低飞要下雨”;“雨露滋 润禾苗壮”等。
4.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
(2)举例:沙漠中的植物通常叶都退化成针状,根往往扎得很深,能够防风固沙;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对陆生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时水分蒸发又可增加空气的湿度。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______________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如:一片森林,一块农田等。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示意图(如右图)
【识图要点】
(1)生态系统 ___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___________:阳光、空气、水分、温度等
(2)______:在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能够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供给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一些自养型细菌(如光合细菌)。
(3)______: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不仅包括动物,还包括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4)______:是联系生物和环境的枢纽,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主要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某些动物(如蚯蚓)。
【方法指导】判断一个空间范围是不是生态系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判断;另一种是利用生态系统的组成来进行判断。
★提分必练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且解释说明。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
(2)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
(3)生态系统中,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 )
考点四:食物链和食物网
1. 食物链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_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表示方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如:草→鼠→蛇→鹰。
(3)食物链的书写
a.任何一条食物链都开始于________,终止于最高级________。
b.食物链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c.食物链不包括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反映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发生的联系。
【特别提醒】“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能构成食物链,原因是没有生产者。
★提分必练 判断下列食物链的书写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且解释说明。
(1)鼠→蛇→鹰( ) (2)阳光→草→兔→狼( )
(3)草→昆虫→青蛙→蛇( ) (4)草→蝗虫→细菌和真菌( )
(4)食物链中生物数量变化(以“甲→乙→丙”为例)
a.短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减少,则甲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_____;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减少,丙的数量______。
b.长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减少,则甲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丙的数量先______再______;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丙的数量先_____再______。最终各种生物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 食物网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
接,形成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 _____,食物链越 _____,食物网就越复杂。
(2)食物网中食物链条数的计算
a.找到起点(生产者)和终点(最高级消费者),从生产者到最高级消费者才算作是一条食物链。
b.顺着箭头计算从起点到终点的通路,有几条通路就有几条食物链。
3. 生物富集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铅、汞、铜等重 金属或某些杀虫剂可以通过_______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含量随着 _______级别的升高而逐渐________。
(2)举例:在“草→鼠→蛇→鹰”中, ________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最高。
考点五: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1. 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_______和________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__________的;物质是可以循环的。
【特别提醒】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________固定的太阳能。
2. 特点: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特别提醒】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越________,自动调节能力越________;反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________。例如一般情况下,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
3. 几类常见生态系统的特点
类型 特点 举例
森林生态系统 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绿色水库”和“_________”之称,生物种类繁多 热带雨林、福州森林公园、大兴安岭林区
草原生态系统 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较少 呼伦贝尔草原
海洋生态系统 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动植物种类多 太平洋、渤海
淡水生态系统 包括河流、湖泊、池塘等生态系统 长江、黄河
湿地生态系统 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____________”之称 沼泽、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农田生态系统 以农作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人的作用非常大 稻田、一块菜地
城市生态系统 ______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重要的支配作用,消费者主要是人类,必须从外界输入食物,同时要向外界输出垃圾 北京市、长沙市
考点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1.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__________,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厚度大约______千米。
【特别提醒】生物圈只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组成圈层的一小部分,不要错误地认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者组成生物圈。
常考命题点突破
命题点一:生态因素与生物的关系
1. 农谚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影响播种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温度 B. 阳光 C. 土壤 D. 空气
2. 下列各组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
A.田鼠和蛇 B. 一群蜜蜂 C. 杂草和小麦 D. 牛和羊
3. 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 )
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 雨露滋润禾苗壮 C. 草盛豆苗稀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 同一品种的西瓜栽种在非生物因素相同的两地,产量相差很大。为了解其原因,有人进行了如下探究,你不认同的是( )
A. 探究杂草对西瓜生长的影响 B. 探究害虫对西瓜生长的影响
C. 探究土壤酸碱度对西瓜生长的影响 D. 探究蜜蜂对西瓜生长的影响
命题点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 生物影响环境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环境影响生物 D. 环境适应生物
6. 当你仔细观察身边的树木,你会发现同一根枝条上相邻的叶片是互不遮挡的,每个叶片都能接收到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表明( )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环境不影响生物 C. 环境能适应生物 D. 生物不影响环境
7. 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实例是( )
A. 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B. 蚯蚓使板结的土壤疏松
C. 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D. 沙漠里的骆驼刺根系特别发达
命题点三:生物系统的组成及判断
8. 生态系统中,下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生物成分是( )
乳酸菌 B. 酵母菌 C. 光合细菌 D. 霉菌
9. 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们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主要原因是( )
A. 南极生态系统中缺少生产者 B. 南极生态系统中缺少消费者
C. 南极生态系统中缺少分解者 D. 南极生态系统中缺少非生物成分
10. 下列各项,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 草原中的全部植物B. 树林中的全部昆虫及它们的食物C. 农田中的全部庄稼D. 一个池塘及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命题点四:食物链的书写及判断
11. 在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对其中某一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 )
A. 草→兔→狐 B. 光→草→兔 C. 兔→狐→细菌 D. 兔←草←狐
12.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捕食关系,但不构成食物链,根本原因是( )
A.无生产者 B. 无分解者 C. 无能量流动 D. 无物质循环
13. 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甲、乙、丙三者中能量最多的是乙,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 丙→乙→甲 D. 甲→丙→乙
14. 该食物网中,共有食物链( )
A.3条 B. 4条 C. 5条 D. 6条
命题点五:生态系统的综合考察
15.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牛和鸡供人食用。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农场中没有分解者 B. 玉米属于生产者,牛、鸡、人属于消费者
C. 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链共有两条D. 如频繁使用农药,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玉米
16.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生物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B→C可表示一条食物链B. ②③④可表示呼吸作用,⑤⑥可表示捕食关系
C. A表示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D. C是消费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
1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包含______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
(2)在草、兔、鹰构成的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假如某一时期大量捕杀鹰,该食物链中_____的数量会显著增加,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3)若此生态系统的土壤中含有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在这个食物网中体内该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4)图中只表示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除此之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还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生态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图是我市某一生态农场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大豆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关系。
(3)沼气池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提高蔬菜产量,人们通常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原因是______。
(5)请分析该生态农场模式有什么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对一点即可)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存在吃与被吃关系的四种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草场被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有毒物质污染,图中____(填字母)代表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
(2)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
(3)山羊比绵羊好养,因为它连草根都啃食;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造成草场被破坏。上述事实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__________。
(4)图中A和B之间以及B个体之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突破
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以鼠妇为例)
【提出问题】______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制定和实施计划】
1. 设置相同点:在铁盘内放一层湿土,将10只鼠妇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放入铁盘两侧的中央。
2. 设置对照:在铁盘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黑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铁盘内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观察记录:待鼠妇静置2分钟后,每隔一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
【现象与结论】
明亮处 阴暗处
现象 鼠妇数量少 鼠妇数量多
结论 鼠妇喜欢生活在______的环境中
【实验后材料处理】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偶然性误差的避免】
1. 选材:选取生长状况相近的鼠妇10只或10只以上而不是1只,目的是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2. 采取多组平行或多组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实验拓展】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或黄粉虫)生活的影响
1. 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2. 铁盘内一侧铺干土,另一侧铺________。
3. 铁盘上面全部盖上黑纸板。
典例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中,在纸盒内铺上一层湿土,以如图所示中线为界,一侧盖上不透明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两侧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图中5只鼠妇大小不一,且刚放入盒子明亮的一侧。请根据题意回答有关问题:
(1)该探究实验中所设置的变量是________。
(2)待鼠妇平静后,开始观察它们的动向,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小组计算出装置甲和乙中鼠妇数量的________值为该实验的结果。
(3)该实验的方法步骤至少有2处错误,请你指出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4)若得出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根据实验结果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数环境 1 2 3 4 5 6 7 8 9 10
明亮 5 6 6 7 4 3 4 8 6 5
阴暗 5 4 4 3 6 7 6 2 4 5
(5)实验过程中,待鼠妇平静后,再开始观察它们的动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